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

第一部分《经济常识》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
三、价值规律
误区一  等价交换就是价格与价值相符合的交换
【剖析】对这一命题要作具体地分析:在货币出现以前 , 无论是在物物交换中 , 还是在以扩大的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中 , 或者是在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中 , 商品交换主要表现为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 , 其实质是等量劳动相交换。所以 ,从这个角度上讲 , 命题是错误的。在货币出现以后 , 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 , 等价交换要求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因此 , 从这个角度上讲 , 等价交换是价格与价值相符合的交换。总之 , 笼统地说 " 等价交换就是价格与价值相符合的交换 " 是片面的。
误区二   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交换的每一个场合
 【剖析】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 ,实行等价交换 ,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之一 ,但这并不意味着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交换的每一个场合。这是因为 , 在货币产生以前的商品交换中 , 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所以 , 这种商品交换表现为交换价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可见 , 在物物交换中 , 并非每个场合的商品交换都是等价的。在货币产生以后 , 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 ,等价交换要求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 然而 ,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 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当商品供不应求时 , 价格就会高于价值;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则低于价值。可见 ,在货币产生后 ,商品交换的每一个场合也并非都是等价的。
总之 , 无论是货币产生以前的商品交换 ,还是货币产生以后的商品交换 ,并非每个场合都是等价的 。因 此 , 认为 " 等价交换存在于商品交换的每一个场合 " 是不正确的。其实 , 等价交换并不存在于商品交换的每一个场合 , 而是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中 ,并且是在动态中实现的。
误区三  要稳定物价 , 就要做到价格不变。
 【剖析】(l) 稳定物价有利于社会稳定 ,有利于发展生产 ,使人们安居乐业。 (2) 稳定物价是指商品价格没有大起大落 , 而不是说价格不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价格必然要随着价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 价格不变是不可能的 , 也是违背价值规律的。 (3) 如果通过人为的方式使价格不变 ,从而实现物价稳定 , 则违背价值规律 , 不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 不利于生产的发展。(4) 要稳定物价 ,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 ,正确处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 严防纸币的过量发行。因此 , 通过价格不变的方式来稳定物价是错误的。
误区四  企业间的竞争主要依靠降低价格来取胜。
 【剖析】(1 〉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通过降低价格来取胜 , 但这不是主要手段。对于降价问题要作具体分抗。 (2 〉如果企业主要依靠不断改进生产技术 ,不断提高其产品质量 , 降低成本 , 创立名牌 ,提高信誉 , 改善服务 , 薄利多销 , 从而有利于国家和人民 , 也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 这种降价是正确的。〈 3 〉如果企业不择手段地进行不正当的竞争 , 甚至把价格降到成本以下 , 大打价格战 ,不但违反法律和市场运行规律 ,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 这种竞争 ( 降价 ) 是不可取的。
误区五.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的现象 , 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剖析】 (1) 价值规律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要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 ,实行等价交换 ,价格必须与价值相符。 (2) 由于市场竞争、供给和需求发展不平衡 , 直接影响了价格 , 并使主之经常背离价值。 (3) 商品价格的涨落是以价值为轴心的 , 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 不会偏离价值太远。因为价格总是由价值决定的 , 份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 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 , 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是相符的。 (4)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 , 不是 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 而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因此 ,认为价格经常背离价值的现象是对价值 规律的否定的观点是错误的。
误区六. 有商品生产 ,就必然有市场竞争 ,这样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就不可避免。
【剖析】(1)从价值规律发挥作用 , 会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 而商品生产者为了立于不败之地就必然进行激烈竞争来看 , 题目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 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 ,竞争的作用和结果是不同的。在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条件下 , 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贫富分化 ;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市场竞争会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但不会产生两极分化 ,因为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 , 题目的观点又具有片面性。
误区七.联想集团收购 ibm 个人电脑业务
附:
一、学科内知识渗透
1. 本单元知识点与经济常识其他知识点的渗透
(1) 用商品的基本属性原理分析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
和形象的重要性。
(2) 用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分析纸币的发行。
(3) 用价值规律分析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企业的兼并和破产。
(4) 用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分析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5)用等价交换的知识 , 分析市场交易原则、我国对外贸易的平等互利的原则。
(6) 在复习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时可渗透银行的产生、职能、业务、公民储蓄和外汇知识等。
2. 本单元知识点与哲学常识的渗透
(1)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 , 分析商品的基本属性。
(2) 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商品、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3)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4) 用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商品交换、货币的实质。
(5) 用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分析纸币发行规律和价值规律等内容。
(6) 用人生观价旬见有关原理分析反对拜金主义。
3. 本单元知识点与政治常识的渗透
(1 〉用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重要性。
(2) 用国家职能原理分析纸币的发行。
二、跨学科知识渗透
(1)讲 " 商品经济的产生 " 可联系到中国古代史的经济发展的青况。
(2) 讲 " 商品经济的发展 " 可联系到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世界近代史的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3) 讲 " 货币 " 可联系到中国历代货币发展史。
(4) 讲 " 纸币 " 可联系到北宋 " 交子 " 。
(5) 讲 " 纸币的发行规律与通货膨胀 " 可联系到国民党统治时期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
三、重点•难点•能力点
[ 重点 ]
1. 商品的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2.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
3. 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4. 纸币与货币的关系
5.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 难点 ]
1.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2. 货币的本质
3.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4. 等价交换原则是怎样贯彻的、
[ 能力点 ]
1. 抽象思维能力
2.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 正确分析当前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
四《考纲》要求
1.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2. 商品的基本属性
3. 商品的价值量
4.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5. 货币的职能
6.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7.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8.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9. 价值规律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教案   政治   高中政治   高一政治   价值量   价值规律   商品   等价交换   商品经济   纸币   误区   货币   价值   关系   价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