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数学1》

1.1集合(约4课时)

1.       集合的定义与表示

(1)    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定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    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       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       集合的基本运算

(1)       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的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约32课时)

1.2函数及其表示

(1)    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2)    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3)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4)    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

(5)    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参见例1)

2.1指数函数

(1)       通过具体实例(如细胞的分裂,考古中所用的 的衰减,药物在人体内残留量的变化等),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2)       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3)       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4)       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参见例2)

2.2对数函数

(1)       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2)       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3)       知道指数函数 与对数函数 互为反函数

2.3幂函数

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结合函数 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3.1函数与方程

(1)       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函数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2)       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1)       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2)       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实习作业

根据某个主题,收集17世纪前后发生的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开普勒、伽得略、笛卡儿、牛顿、莱布尼茨、欧拉等)的有关资料或现实生活中的函数实例,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写一篇有关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或应用的文章,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例1 田径队的小刚同学,在教练指导下进行3000米跑的训练,训练计划要求是:

(1)       起跑后,匀加速,10秒后达到每秒5米的速度,然后匀速跑到2分;

(2)       开始均匀减速,到5分时已减到每秒4米,再保持匀速跑4分时间;

(3)       在1分之内,逐渐加速达到每秒5米的速度,保持匀速往下跑;

(4)       最后200米,均匀加速冲刺,使撞线时的速度达到每秒8米。

请按照上面的要求,解决下面的问题:

(1)       画出小刚跑步的时间与速度的函数图象;

(2)       写出小刚进行长跑训练时,跑步速度关于时间的函数;

(3)       按照上边的要求,计算跑完3000米的所用时间。

例2 家用电器(如冰箱等)使用的氟化物的释放破坏了大气上层的臭氧层。臭氧含量 呈指数函数型变化,满足关系式 ,其中 是臭氧的初始量。

(1)       随时间的增加,臭氧的含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2)       多少年以后将会有一半的臭氧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教案   数学   高中数学   高一数学   指数函数   对数   臭氧   图象   函数   实例   含义   模型   概念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