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 又一篇

执教:浙江台州市黄岩区实验中学附小 林连富


指导:浙江台州市黄岩区教研室 王和平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准备:


课件、气球、三角彩旗、粘绳、塑料圆件(3个红、3个黄、3个蓝)。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找准起点。


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新增内容,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可学生对于“规律”一词很难理解,理论的解释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徒劳无功的,但生活中却处处存在着规律,学生也时刻接触着规律,因而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身边感兴趣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确立目标。


(1)经历观察、猜测、操作、欣赏等数学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着的简单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体验数学的有序美。


3.策略选择。


本课教学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猜测、操作、交流、探索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规律的认识。


教学中让学生始终沉浸在“庆六一”的节日氛围中,充分利用教学具和多媒体课件的各自优势,让学生在可看、可玩、可想的事情中愉快地度过每一个有意义的数学


活动。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1.欣赏场景。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为了庆祝小朋友这个快乐的节日,老师特意把教室装扮得漂漂亮亮的,你们高兴吗?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仔仔细细地观察一下我们的头顶上这些美丽的气球(红黄、红黄……)和彩旗(红蓝绿、红蓝绿……)你认为老师挂得怎么样,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2.感受体验。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气球和彩旗,你们想不想也来挂一挂,把我们的教室装扮得更漂亮?
待学生挂上后,组织交流,揭示规律。
(二)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1.分配任务。
师:现在我们的头顶上,中间挂满了彩旗,前后挂满了气球,但是左右两边……(引导学生把左右两边也进行装扮)。
师:小朋友手上有3个 ,3个 ,3个 和一条粘绳,你能用你心中的规律创造出一串漂亮的灯笼吗?
2.创作灯笼、打扮教室。
3.成果展示、抽象规律。
(1)介绍自己的灯笼,说说你是按什么规律创作的?
(2) 走出座位,把你喜欢的灯笼记录下来(可以用声音、动作、图形或符号等表示它的规律)。
(三)巩固应用、解释规律
1.涂出规律。

2.找找生活中的规律。
(1)课件显示几张美丽的照片,让学生在欣赏中寻找其中的规律;
(2)让学生回顾一下生活中有规律的事件。


让数学为“六一”添光彩,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无穷魅力。
让数学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让数学直接从学生的手指间诞生,真实体验一回做数学的感觉,体现“主动创造”这一人本理念。

展示自我,体验成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出不同层次的规律。在开放、互动的自评和他评中不断碰撞,提升自我。<

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欣赏生活中常见的有规律的事物的美丽景象,体会规律无处不在,我们时时在接触规律、用规律,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片段实录:
师:谁愿意把你记录下

来的规律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记录下来的是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师:这串灯笼有规律吗?(并板书)


生:有!


师:如果还有图形,那接下来是什么?


生:接下来还是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师:是的,这些图形是按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的,那还有谁也这样记录的?


生:老师 老师 (有点不自信)我不是这样记录的,但我的规律和他的一样。


师:(疑惑)请接着说。


生:我是红黄蓝、红黄蓝、红黄蓝的。


师边板书边问:你说的规律和他的一样是什么意思,你能再说具体一点吗?


生:我……


老师(另一生抢答):我的也是,(稍顿)我是abc、abc、abc。


师:不愧是双语学校的,还能用字母记录,你能说说到底哪儿和他的一样。


生:我觉得画图,写字(指汉字)都很麻烦,我就用a代红三角形b代黄圆形、c代蓝正方形。


师:好家伙!


此时其他小朋友也好像有所顿悟,都投以赞许的目光;


生:老师,那用304、304、304记录也可以吧?


师:大家说呢?


……


教学反思:


整节课下来,学生好像是在“节日”中度过,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内容的真实性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本课基本围绕“装扮我们的教室,过快乐的六一”这一主题,将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现实场景中,将数学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在这美丽的“节日世界”里,学生用独具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以积极的心态去创造、去享受,以激发他们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2.探究性、活动化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和保障。


《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参与装扮教室,用3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形,设计制作灯笼,给学生带来了创造的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主创造出不同层次的规律,有图形形状的规律,颜色的规律,还有不同数量变化的规律。我先让学生自主操作,如遇困难可以求助组内同学或老师合作完成,然后展示成果。学生运用心中的“规律”创作出一串串漂亮的灯笼,为“六一”节增彩,个个都成为了小小设计师。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示自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环节。同时,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一直在担当着主人翁的角色,主动地探索规律、创造规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教案   数学   小学数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   角形   正方形   彩旗   灯笼   圆形   图形   规律   老师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