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留意命题特点 注重课本学习

 

    上海卷文言文高考题从1985年单独命题以来,至今有20年,考察历年文言文的题目,我们会发现以下特点和变化:

试题分值增加

2004年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包括古诗词鉴赏)各占40分。单就文言文的分数看,2000年是26分,2001年是27分,2002年是25分,2003年是23分,2004年是28分。由于文言文在高考中区分度高,所以,2004年上升到28分,是历年的最高值,占到整体个试卷的18.7%,占阅读题35%,这个比例将要稳定一段时间。

整体阅读加强

过去是“言多文少”,现在是“言文并重”。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的理解,常见句式的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和评价。如2001年的文言题目27分中,文意的理解和评价就占了13分;2002年的文言题目25分中,文意的理解与分析就占了13分;2003年的23分文言题中,文意的理解分析就占了14分;2004年的28分文言题中,文意的理解分析就占有14分。从近几年的文言文试题看,“言”与“文”的分数,有时是“平分秋色”,有时偏重“文”的理解、分析和评价。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2005年将迎来“新教材”首次高考,文言文考题“言文并重”的特点,将进一步凸现。

课内联系紧密

值得考生注意的是:文言考题的材料虽然都取自课外,但是知识点一般都是课内学过的。即“材料取自课外,答案源于课内”。这里“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学生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学生“课内”学过的,二是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如2003年的考题中,三个语段都是课外的,但是,4个加点词“延”、“苟”、“亟”、“绝”和句子翻译中“盖”的含义理解,都是课内学过的;“猿挂蛇行”中“名词作状语”的用法,“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中“奈何”的固定句式,也是课内文言学习必须掌握的知识点。2004年考察的字词句题目,都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直接的依据。文意的理解与分析题也没有超出考生的认知范围。

题目重点明确

试卷中的第五大题、第六大题,从2002年开始有了明显的侧重点。从选材看,一则是故事性较强的语段,近似于寓言故事,题材较虚,意在通过它来说明某一个道理;另一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性语段,取自于历史上的真人,来自于生活,题材较实。从能力看,一个大题侧重考察字词句的理解,另一大题侧重考察文意的分析。

因此,复习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注重课本的学习文言文的学习,特别强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要求考生必须抓住课本不放松,抓根本,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先课内后课外,把课本上的文言篇目学懂弄通,做到字词落实,篇篇过关,应是考生不可忽视的复习方法。同时,高考文言文命题的指导思想一直定位在:“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选入课本的文言文一般是比较典范的的例子,尤其要注意从汉魏到唐宋这一时期的文章的学习,因为从整体上看这一阶段的文字,语言平易规范,既无先秦文章言辞的简约、深奥难懂,又不像明清某些文章的东施效颦而艰深晦涩。就难易程度来说,像《史记》、《资治通鉴》等就是非常典型的材料。

注重知识的积累文言文的考点主要是:理解文中常见的实词、理解文中常见的虚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文的分析和综合。这样能力点都要熟练的文言知识积累作基础。具体来说,主要是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词多类异用,与现代汉语不同的7种特殊句式和三大实词的特殊用法,6种常见的翻译方法等。

注重灵活的运用是指解题时,要依照文言语境,不要生搬硬套。命题点往往强化理解因素,淡化识记因素,即要求运用已有知识去理解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要求知识的简单重复。如2003年考题“人迹绝矣”中“绝”的含义,按照“词典义”解释为“断绝”,就不够妥帖。在“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的语境中,应解释为“不见”,就比较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教案   语文   语文相关   杂文收录   文言文   实词   虚词   句式   文言   考题   课外   命题   课本   题目   注重   常见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