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中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研究与探索

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中创设学生

自主学习空间的研究与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课堂教学良法不少,但其主要弊端是:重教师,轻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教法,轻学法;重应试,轻素质。这就使课堂教学陷入重负、低效的困境。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学习潜能没有得到尽可能的开发。改变这一现状的出路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变革课堂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行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发展成长。为此,我们开展了“”。

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是:在现有课堂教学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潜力,学习需要,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自主支配和调控学习时间,自主发现、探究学习的行为方式,它既包括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包括学生的活动空间。达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激发学习潜能的目的。

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和行为特征

1、学习时间的统一性与自主性。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着眼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意向和学习可能来计划、安排时间,从事自己的学习活动。在教师指导的时间内,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规范及其方法,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主动探究问题的时间。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里,依据自身学习的可能和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学习。这样既考虑教学时间的统一性,又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规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体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和可调控性,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时间上的保证。

2、学习空间的开放性与情境性。自主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因此,在课堂内,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首先应考虑其开放性,即改变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功能的教室布置,以有利于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的主动讨论与交流为原则,讲台与课桌可以固定排列,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排列组合。其次,应注重空间的情境性,即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教学活动需要为本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热烈的课堂空间氛围,因此,教室的墙壁可改变单一的校训、格言和光荣榜一类过于严肃、呆板的布置,开辟发表各类学生学习成果的专栏,提供与阶段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材料。设立阅读、数学、艺术、科学等活动区。

3、学习行为的多向性与调控性。自主性的课堂教学行为除具备一般课堂教学行为的基本特征外,还应具有学习行为的多样性、选择性和调控性。其一,提问可以由教师引导,通过呈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障碍、错误、疑问,来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尝试、探索。提问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以反映他们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起点与现状,激发其参与学习的主体性,拓展思维想象的空间。其二,应答应是多元的。即允许学生的解答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提倡师生、生生之间多角度、多层次,民主、平等的讨论交流。其三,提示应有助于学生的发现或尝试,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学会分析,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调控自主支配的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其四,反馈评价的多向和多样,即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和师生的共同评价相结合,拓展反馈评价的空间。

4、创设学生自主学生空间的基本原则

(1)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应遵循面向全体的原则。确立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目标。依据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确定创设空间的起点和调控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组织教育教学。

(2)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应遵循尊重主体的原则。把创设自主学习空间的过程建立在民主与平等、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合作的基本上,把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3)创设自主学习空间要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无论是时间的规限,空间的调控,行为的优化都应为满足学生主体的发展创设条件。

(4)创设自主学习空间要重点关注学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其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变化,科学地调控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与其需要之间的关系。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设计的调整,力求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统一和谐。

三、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实施策略

1、把握起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其起点是因人因班而异的,它需要三方面的落实:一是摸清起点。它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把握创设空间的起点水平。二是寻找差异。即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掌握学生的需求水平。三是协调资源。依据把握的起点与需求水平,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难点,学具、媒体、创设空间的序列及行为方式。

2、同步开发。智力和能力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部起因,具有相对稳定性;情感和态度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可变动因,是学习的能量来源。要促使学生自主有效地进行学习必须使以上两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调动和帮助学生形成最佳心理状态。同时还应把握:自主学习的环境必须具备相宜的物质条件和心理期待,有利于人际互动的空间距离和情境氛围,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成效的期望。自主学习的时间要与教学目的及学生完成任务的可能相一致,视学生的需要调节自主学习的时间分配。自主学习的任务必须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相适宜,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可按教师的设计布置,也可由学生按需提出,教师给予指点、指导。自主学习的指导是根据学生尝试学习的阶段特点,给予不同的指导要求。处于模仿阶段,学生只要按照要求做即可,只要“像”,就给予肯定;在尝试阶段,允许学生犯错,不求完全的中规中矩。自主学习的评价应注重给予学生参照的效标,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在参照标准的导向下理解学习的“摹本”,感受自身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

3、调控过程。自主学习空间是由相关的教学时间,教学情境和行为方式来加以凸现的,它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感知与实践过程。它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学习的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学习的认知方式,调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兴趣与需要。其创设的形式、手段和方法须努力体现或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1)思维联想的空间。借助于直观、形象、动态变化的条件,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引发学生的学习情境和思维想象的潜能,去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大胆地类比、联想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拓展独立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空间。

(2)自主选择的空间。着眼于尊重差异,差异发展,在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学习可能的基础上,通过模仿、试悟、尝试,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心智水平,完成学习的任务的要求和条件,自己既有的知识、特长,自己取舍感知的形式和表达的方式;自主地选择问题、选择作业 、选择合作对象。

(3)多边互动的空间。淡化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单向权威关系,形成以小组学习为主,学生合作交往带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结构。期间,教师以指导者或辅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在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获得高于个体水平的能力,并通过合作活动内化为自己所具有的自主能力,提高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4)多元评价的空间。根据多元的教学目标 ,通过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对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给予积极的下面的肯定。可考虑把单纯的评价结果与评价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相结合,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和参与讨论程度的评价。把鼓励个人间竞争的评价向面向小组的合作性评价途径的多边化和评价结果表达形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把渗入到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就自己的学习结果作评价。

4、隐蔽权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要求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子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上,定位于学生发展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以与学生同样的好奇,同样的兴趣,同样的激情,同样的行为融入并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中去,调动学生智力、情感、行为的积极参与,使自己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资源,为学生所利用和服务。它的表现是:其一,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行为给予充分信任,坚信学生有能力自主地调整自身的学习行为和进行自我评价。其二,创设条件和机会让学生独立地、自主地思考,引导学生就自主学习的方向作出选择,自己解决问题和自主地表达思想。其三,努力从自身的经验中,从书本或其它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资讯,创设学习情境,营造促进学生学习的氛围。在参与学生的活动中,真诚地关心和理解地倾听,引发学生间的相互感染,主动与学生交流彼此间的感情和思想,分享学习成功的快乐。

四、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操作要点及其要求

1、创设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为调动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对学生富有激励的教学环境,通过对学生桌椅的合理设置,教学环境的动态布置,学习器具的多元配置,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和生生之间交互活动提供方便和条件。为此,学生的桌椅打破了排排从地的常规固定的设置,而是根据教学任务或活动需要,予以灵活多变的排列组合,没有固定讲台,整个教室是属于学生自己的。教室的墙面布置,遵循童化----动化---自主化的要求,改变单纯地以校训、格言、光荣榜等内容的配置,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主、自动的需要。同时,在教室的三个角设置了语言学习区、数学学习区、和外语学习区等专栏。学习区内学习资源的配置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教学的阶段要求,根据阶段学习任务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及时加以调整,以适应不同教学要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

2、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的设计不仅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来确定,既注重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更要考虑其自主发展的可能,使之具有一定的弹性。教学目标 的设计则体现渐进性,即按照学生学习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有层次地揭示学习行为从低给水平向高级水平不断发展的内在有序性。教学目标 的设计应体现差异性,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和达标的可能自主地选择目标,把握达标的过程,评价达标的结果。同时,教学目标 的设计还应体现可观测性,课时教学目标 不仅应当适度集中,重点、难点明确,而且要求对学习行为及其结果的陈述明确、具体,即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应以他所能完成的行为来表述,说明借助于哪些行为产生的条件去做什么、说什么,并能以此为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

3、优化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较为直观,易于把握,外显的操作行为是可观、可测的。它与教学空间的拓展及其质量水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相关。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相比,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决定的作用。

(1)问题的设计与提出。问题必须紧扣教学目标 ,把握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差异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掌握好提问时机,在新知识的“生长点”上,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旧知识向新知识发展的“转折点”上,提出问题。并应注意符合以下要求:

①激发兴趣。在问题设计的内容上紧密联系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实践体验、媒体信息,创设适度的问题情境。这里所指的“适度”,一是问题的内容有助于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感知和情感的体验,能激起各类学生的主动投入,形成一种“需要的推动”。二是符合儿童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要求,有利于借助回忆或想象再现事物形象的认知特点。三是具有一定的情趣和意象,易为学生的视觉、听觉所感知。四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及其要求,变换问题的提法,以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注意和兴趣。例如:教《愚公移山》,可以先运用多媒体制作的flash画面简明扼要、生动形象的讲述“诗仙”李白小时候的故事——“铁杵成针”(故事略),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同学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绝大部分同学能够回答:“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由此导入  课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同样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板书课题)

②启发思维。问题的设计必须考虑与之相关的情境创设相结合,在观察和感受相关情境的基础上,激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产生热烈的学习情绪。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把问题设计在学生思维发展的转折处,把问题设计在学生理解知识的疑惑处。③面向全体。即在提问时注意对问题进行适当的分配。首先是面对全体学生提问,细心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其次,将不同要求的问题指定理解能力或表述能力不同的学生回答,让中、差等生优先回答;第三是不只提问少数几个理解或反应快、表达得好的学生,尤其是在提问的引入、陈述和指导阶段,认真组织全体学生参与。

(2)活动的创设与引导。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在强调实践活动过程 的同时,更注重教师的创设与指导,通过设计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来实现。教师创设活动方案应做到面向全体,又兼顾个别需要,在分组学习中,应着重注重以下几点:

①准备。教师从课时思维训练的主要教学目标 入手,明确初步学习的任务,提出自主学习的要求,让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在适应和熟悉要求的基础上为参与分组学习作好准备。教师在与学生个体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达标的可能及其需要,把握好分组学习的时间、重点帮助的对象及指导干预的问题。

②展开。即学生开始分组学习。首先,教师借助于投影或小黑板显示进一步学习的任务和小组讨论的要求。其次,教师在充分了解各组学习能力水平和学习预期的前提下,重点介入具有差异的两个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尝试归纳、学会质疑、学会陈述个人的见解、学会评价他人的方法和合作处理的技能。此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角色,把握好心态,注意即时收集和整合反馈手信息。

③交流。我们主张先组内交流,初一年级的,可由组内学生各抒已见,然后由组长归纳;也可由某个学生作中心发言,其他同学在倾听、质疑的基础上给予补充修正。初二、三年级的,也可由组内学生尝试以“教师”或学生的不同角色相互教、学、问、答,围绕问题,各抒已见,轮流归纳并代表小组交流。此外,有时还可通过角色扮演,进一步感情和把握所学到的知识。

(3)练习的指导与评价。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个性各异的学生,由此决定了每个学生在发展的速度、需要及其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练习指导,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评价形式。

首先是练习的指导,应把练习视作检视达标的一种手段,讲授或问答结束,可以单独或结合分组学习立即给学生布置相关练习,一般此类练习的要求以面向全体为主。

而此类练习应分阶段进行。将围绕达标设计的练习分散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每次少量地呈现,注意其渐进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阶梯式上升,给学生以适度选择的空间。同时组织分不同水平的变式练习。即练习题的设计兼顾各类学生发展的实际,即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题,又有面向学习困难学生的准备题,还有面向学有余力学生的提高题。此类练习的要求应富有弹性,可以配合分组学习,也可以作为家庭作业 ,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自主独立地完成。

学习评价是推动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应做到:把评价转为一种期待。在实践中,我们坚持运用“无错原则”,把评价落实在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从发展的角度理解这些错误的价值,将重点放在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和改进的措施上。

倡导延迟评价。课堂中,我们采取延长等待时间,使“成功”者有足够的时间进一步思考、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暂时“不成功”的学生也有充分的时间去探求合适的答案。其间,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的“幼稚”,耐心安抚,注意倾听。对于一时思路不畅的学生,教师也给予适当的提示,努力使时间由压力转化为张力。

增强评价的亲和力。我们提出了“否定一切否定”的要求。以练习评价为例,第一次全对可得优,书写整洁美观有创意的,教师要用激励性语言或符号加以赞许。对于学生的错误之处,也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以启发诱导为主的评价,当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并订正正确时,仍然得优,给予肯定和赞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感受教师对自己的期待和关爱。

 

参考资料:

1.《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尚凤祥:《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布鲁纳:《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4.于漪:《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二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教案   语文   语文相关   杂文收录   空间   课堂教学   情境   理念   自主   水平   评价   能力   教师   时间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