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复习教案

古代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古代文阅读中每年必考的两个考点。“常见”,这是规定的考查范围,实词规定为120个,虚词规定为18个;“在文中”,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含义或用法。
一、理解常见实词
(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
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
例1: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2.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
例2: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
      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①又以    去,意不自得
    ②(郭)永以书抵幕府
句①的“   ”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    ”同“谪”,“又
以    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上列三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化。
(二)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 “以身徇国” ,“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二、理解常见虚词
(一)理解虚词用法的方法
1.全面复习,掌握常见用法
文言虚词,大多“身尊数职”,一词多用。复习时应对使用频率高的虚词的常见用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譬如“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拿”“凭借”“依据”“按照”。如“余船以次进”中的“以”应译为“按照”;可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由于”“因”,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也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中的“以”。“以”还可以用作连词,用法与“而”相近,只是不表示转折。“以”作连词时,还可以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用来”“以致”等,如“作《师说》以贻之”中的“以”,译为“用来”;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以”可译为“因为”。
只有通过全面复习,掌握其常见用法,考试时才能结合语境作辨别。
2.根据语境,辨明具体用法
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是基础,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是能力。根据语境,先要分析语境,分析具体的上下文,找出意义之间的关系,方能辨别其用法。还是用“以”作例子来说明。“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一句中,“愈”通“逾”,超过,胜过,“养”养蝗虫,放纵蝗虫“遗患”表示结果,据此可知“以”是连词,当译为“以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根据“以”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用来”。“孤违蹇叔,此辱二三子”,“辱二三子”的意思是:使你们遭受羞辱,根据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以致”、“因而”。
(二)理解虚词应注意的问题
1.分清虚实
文言中的“虚词”与今天所说虚词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
2.辨明用法
所谓辨明用法,就是根据上下文。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
3.分辨古今
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为“依靠”;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演原因,后两句可译为: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
4.注意特殊
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诸”,可以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之”;“盍”,相当于“何不”,等。二是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在“矣”上。
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 与介词 “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于”。
三、典型题分析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①,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   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②,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人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上。”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角解,曰:“卿能 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
[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③象魏:宫廷外的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善才绳之。  绳:捆绑。 b.先涕泣不自胜。  胜:控制。
c.朕之恨深矣。恨:遗憾 d.请今日为始。    请:请求。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飞骑因番请见。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a.“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
 b.“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也相同
 c.“因”和“乃”不同,“止”和“仅”相同
 d.“因”和“乃”不同,“止”和“仅”也不同
(3)“以至是”一句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3分)
 a.悲泣不自胜,命杀之 b.大怒,命促刑
 c.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 d.我为子不孝
这是一份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卷的前三题。
第(1)题考查根据语境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答案是d。a项的“绳”是名词用作动词,因为后面带有宾语。其解释为“捆绑”虽然体现了这一用法特点,但根据“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的句意,这里应解释为“制裁”或惩治。b项“胜”,根据文意应解释为“能承受”;c项的“恨”应解释为“怨恨”,因为解释为“遗憾”与上文“善才情不可容”的意思不合。d项的“请”,孤立地看,可以理解为“请求”,也可理解为“请允许我”,但由于变法应由高守决定,因而“请求”是正确的。
第(2)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答案是b。句中的“因”和“乃”表示承接,意为“于是就”。这里它们的基本用法之一,在给出的例句中表现得较为典型。“仅”、“止”表示的意思极为常见,现代汉语还在用,都是表示“只是”的意思。
第(3)题考“是”的指代意义,属于现解实词的含义,答案是c。“是”指代内容的核心是“杀”。a、b、c三项均有此义,但由于这是在对话中的运用,因而应当指代c的内容。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李若水字清卿①,洺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③。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曰④:“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破其唇,   血骂愈切⑤,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到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②躐跻:越级升官。③扈从:随从护驾。④粘罕:金国贵族,官至都元帅,执掌国政。多次率军攻打北宋。⑤    血:含血喷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非所以靖公议也           靖:平息。
 b.金人曳出,击之败面       曳:蜂拥。
 c.若人屈,冀得一归觐       觐:拜见
 d.我为国死,职耳           职:职分。
(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到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领以没  全首领:指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习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龄。
这是一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的前三题。
第(1)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答案是b。解题时就根据具体语境,试以所给的词义,看哪一项与上下文意思贯通。a项“靖”的意思是“安定”“平定”,对于宾语“公议”来说,就是“平息”,可见正确。c项“觐”古代多指臣下朝见帝王,也可指卑幼者对于尊长的拜见。这里是李若水去见父母,释为“拜见”,是准确的。d项“职”,常表示“职责”、“掌管”,又可以表示“职分”,意思是职务上应尽的本分。文中正是此义。b项的“曳”,没有“蜂拥”义,应是拖、拉。“金人曳出”,即金人把李若水拖出去。
第(2)题考查对虚词“以”的用法的辨别,答案是 c。本题给出四个例句,两两比较,辩其异同。句①和④的“以”都是介词,但句①的“以”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方式,这里是凭借某种身份;句④的“以”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这里指用刀杀死李若水。句②和③的“以”,意义和用法都相同,都相当于“而”。
第(3)题考查对一些特殊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是b。a项“故事”是“故”和“事”两个词的连用,老例,先例。c项“有司”,不是指各有主管范围,而是指主管官员;d项“春秋”不是指春季、秋季、而是指年龄。这三项旧解释都是正确的的。b项“全首领”,从语法上看,是“使首领全”,全,使动用法。全首领,保全头颅和脖子,保全性命,释为“保持高位”显然不正确。
四、练习及答案
(一)下列各组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1. a.沛公不胜杯杓:禁住,能承受
 b.上下同欲者胜:取得胜利
 c.何可胜道也者:尽
 d.真黄山绝胜处:优美的
 e.数石之重,中人不胜:获胜   (    )
2. a.惟辟作福,惟辟作威:君主
 b.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开辟也 :同“避”,躲避
 c.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同“避”,躲避
 d.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张开   (    )
3. a.天理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同“影”
 b.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同“黜”,被罢免
 c.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讨伐,征伐
 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验应   (    )
(二)下列各组加点字,字义相同的两项是
1. a.直前诟虏师失信
 b.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d.俄匀谢玄淮上信至
 e.信造化之尤物也    (    )
2. a.东郭先生将北适以干仕
 b.哭声直上干云霄
 c.不从车乘,不操干戈
 d.亦不敢服垢弊以干名
 e.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    )
3. a.一出门,裘马过世家
 b.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c.会贤士大夫少府赵禹过卫将军
 d.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e.求,无乃尔是过与   (    )
(三)下列各句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1.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c.然公子遇 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c.军惊而坏都舍
 d.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
 e.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3. a.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b.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c.父母宗族,旨为戮没
 d.不足为外人道也
 e.何以汝为见
(四)下列加点的词都属于偏义复词的一组是 (    )
 ①死生,昼夜事也  ②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③把酒临风,宠辱皆忘 ④昼夜勤作息
 ⑤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⑥勤心养公姥
 ⑦悖乱不可以持国  ⑧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④⑥⑧  d.②③⑤⑦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寻山涉岭,必造幽峻,严障千里,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又要琇更进,琇不肯,灵运赠琇诗曰:“邦君难地险,诱客易山行。”在会稽亦多徒众。(《宋书•谢灵运传》)
下列各组加点的字与例句加点的 字字义相同的一项是 (    )

1.例句:灵运因父祖之资……
 a.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
 c.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    )
2.例句:必造幽峻
 a.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史公治兵 ,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
 d.顾民国肇造,变乱相乘
3.例句:又要琇更进
 a.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b.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   (    )
4.例句:旅客易山行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由是贼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
 c.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别耳
 d.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
5.例句:徐知是灵运乃安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c.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
6.例句:上山则去前齿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君如逃,则谁守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六)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性恬静乐道,忽于荣利,征命无所就。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承弟昭时为议郎,适从长安来,谓承曰:“今欲诛卓,众寡不敌,且起一 朝之谋,战阡陌之民,士不素抚,兵不练习,难以成功。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不若择所归附,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承然之,乃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袁术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术不强屈也。遣承与相见,术问曰:“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汉接而用之。今孤以土地之广,士民之众,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何如?”承对曰:“在德不在强。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若苟僭拟,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术不悦。是时,太祖将征冀州,术复问曰:“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从,可谓不量力矣!子以为何如?”承乃曰:“汉德虽衰,天命未改,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术作色不怿,承去之。
太祖平冀州,遣使迎范。范以疾留彭城,遣承诣太祖,太祖表以为谏议大夫。范子陵及承子戬为山东贼所得,范直诣贼请二子,贼以陵还范。范谢曰:“诸君相还儿厚矣。夫人情虽爱其子,然吾怜戬之小,请以陵易之。”贼义其言,悉以还范。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以为议郎,参丞相军事,甚见敬重。太祖征伐,常令范及邴原留,与世子居守。太祖谓文帝:“举动必谘此二人。”世子执子孙礼。救恤穷乏,家无所余,中外孤寡皆归焉。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及去,皆以还之。建安十七年卒。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解印绶间行归家 间:(得)机会
 b.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 拟:比,比拟。
 c.若苟僭拟,干时而动 干:冒犯,冲犯。此处可译为“背离”。
 d.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  逆:迎,迎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且起一朝之谋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b.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d.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
        赵氏求救于齐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子以为何如
 b.范子陵及承子戬为山东贼所得
 c.夫人情虽爱其子
 d.中外孤寡皆归焉
附:答案及简析
   (一)1.e(胜,能承受,j“中人”,普通人) 2.b(辟,征召)3.c(伐,功业)
   (二)1.b、d(这两个“信”都是名词,都是指送信的人。c项“信臣”,忠臣;e项 “信”副词,确实)  2.a、d(都是动词,求取之意。b项“干”,冲犯,d项读gàn,才干)
3.b、c(都是拜访之意。a项,超过;d项,经过;e项,动词,责怪)
   (三)1.a、e(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之”,结构助词;c项“之”,适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我”;d项“之”,提宾的标志)
2.a、b(都是转折连词,却。c项“而如同;d项表顺承)
3.b、c(都是介词,表被动。a项介词,替;d项“汝为见”是“见汝为”的倒置,“为”,表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呢”)
(四)c (①句“死生”偏于“死”,④句“作息”偏于“作”,⑥句“公姥”偏于“姥”,⑧句“异同”偏于“异”。其他各句不存在偏于一方的问题)
(五)1.b(都是动词因袭、继承之意。a项,介词,通过;c项,介词,趁机;d项连词,于是)  2.c(都是造访之意)。b项“造化”是一个词,d项“造”,建)
3.c(都同“邀”。a项,约;b项“要”,扼要地说,概括地说;d项,要挟)
4.a(都是改变之意。b项“易”与“险”相对,平;c项“易”,容易;d项“易”,交换)
5.c(都是副词,才。a项“乃”,却,竟;b项“乃”就;d项“乃”,人称代词,你)
6.d(都是连词,就)
(六)1.c(a.秘密地、悄悄地;间行,从小路行走。b项“拟”,效法;d项“逆”,违背)
2.c(a项前句“且”,连词,而且;后句“且”,副词,姑且;b项前句“则”为连词,才,后句“则”为“却”;d项前句“于”,在,后句“于”,向)
3.a(以为,认为。b项“山东”为“山之东”;c项“夫”是发语词,“夫人”是“夫”与“人”的连用;d项“中外”即“内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教案   语文   高中语文   高三语文   实词   善才   连词   虚词   例句   语境   文言   动词   古代   意义   常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