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探究,从思想情感及语言表达两方面领会文章激动人心的力量。
    (板书课题)
    一、导入(5分)
    1.学生齐声轻读演讲背景
    (ppt)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就开始掳掠非洲黑人,把他们贩卖到美洲为奴,这种惨无人道的奴隶贸易持续了大约四百余年;1783年,美国的建国者决定废除奴隶贸易,但黑人的地位依然非常低下;南北战争之后,林肯总统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奴隶终于在法律上获得自由。
    但一百多年后,20世纪50到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压迫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美国黑人仍然是下等公民,生活贫困,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不能进入各级各类高层机构,不能参加投票和选举,不能像白人一样享有人格自由和活动自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黑人发起了浩大的民权运动,马丁•路德•金就是其中最杰出的领袖。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特区一次25万人的集会上,他发表了这次举世闻名的演讲。
    2.教师朗读1-3段
    设置自读情境:
    (映出画面)面对广场上25万和自己有一样肤色的同胞,面对这由不幸和苦难汇集而成的黑色的海洋,他看到了他们迷惘、疲惫的神情,也看到他们满怀憧憬和热情的眼神,马丁•路德•金知道他们正是为了心中美好的梦想而不远千里、风尘仆仆地从全国各地汇集而来的,马丁•路德•金感慨万千,满怀深情,他那坚毅而有感染力的声音,像隆隆的春雷激荡在广场上空。他说……
    3.自读1-3段
    二、探究演讲激动人心的力量(35分)
    (一)探究2-3段(8分)
    教师: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激起了广场上25万黑人潮水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提问:大家认为,就第2、3段而言,马丁•路德•金用什么深深地打动了黑人的心?
    学生回答,师生探讨。
    如果学生没有提及语言,教师就可用变换语言的方法来提示:如果把2-3段换成了两句话会如何——“一百年前,林肯总统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但它至今还没有得到实现”?(就没有感染力量,不能激动人心)
    明确:
    对黑人苦难的感同身受和深切同情,深深抓住了听众的心;
    比喻中生动的形象,对比中激昂的义愤,排比中磅礴的气势,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
    齐读一次。(如果学生领会得不好,可以把它放在探讨之前)
    (二)探究其他段落(25分)
    1.教师过渡引入
    当然,这只是演讲的开始,激情的铺垫。请同学们浏览全文,寻找你认为具有“激动人心力量”的语段,用心读两次,读出其情感和气势。——“激动人心力量”的语段不仅只在“一个梦想”那里。
    2.学生自由朗读语段(5分)
    3.叫学生起来朗读,然后师生问答、探讨
    教师评价学生的读(主要从朗读的语气、气势、情感把握来评说),问学生为什么选择这一处,哪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呢?教师纠偏、点拨、明确,慢慢形成板书。
    教师自备内容:
    ①备受鼓舞——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铿锵有力,坚强坚决)
    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1963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难以形容的野蛮迫害,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我们在外奔波而疲乏的身躯不能在公路旁的汽车旅馆和城里的旅馆找到住宿之所,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动范围只是从少数民族聚居的小贫民区转移到大贫民区,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只要密西西比仍然有一个黑人不能参加选举,只要纽约有一个黑人认为他投票无济于事,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不!我们现在并不满足,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让我们回到密西西比去,回到亚拉巴马去,回到南卡罗来纳去,回到佐治亚去,回到路易斯安那去,回到我们北方城市中的贫民区和少数民族居住区去,要心中有数,这种状况是能够也必将改变的。我们不要在绝望的深谷中流泪。
    ②深受感动——爱国的深情和胸怀的广博(深情,赞美)
    他用崇敬的语气叙说:“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带来了希望……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在起草《宪法》和《独立宣言》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
    他对斗争对象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不相信所有白人……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是息息相关的。”
    他满怀深情地说道:“将会有这样的一天。这样的一天,神的儿女将会带着新含义歌唱:‘我的祖国,一片自由温馨的土壤,我要为您歌唱……’”
    因为他明白而且愿意相信“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
    他广博的胸怀容纳的不仅是美国,还有人类,他说:“所有神的儿女,黑人白人,犹太人外邦人,基督徒天主教徒,都将携手同唱……”
博爱者都具有悲悯情怀和自我牺牲精神,正如他的其他名言:
“无论那些白人对我们怎样,我们要爱他们,如同兄弟。”
“要争取自由,必须付出流血的代价,而流的血必须是我们的鲜血……无辜受苦是有救赎力量的,它可以取代欺压者与受压者双方苦毒怨恨的悲剧结局。”
“要争取正义和和解,而不是争取胜利。”
    ——也正因为如此,他的爱国深情和博爱胸怀不仅属于美国,也属于人类。
    ——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演讲不仅感动了黑人,还感动了其他美国人,还感动了其他任何听过读过他的演讲的人们!
    ③满怀憧憬——家园的渴望和自由的梦想(深情,憧憬,激昂,响亮)
    “我有一个梦想,从前奴隶的后嗣和奴隶主的后嗣,有一天,可以在佐治亚州红色的山峦上,平起平坐,兄弟相称。”
    “我有一个梦想……
    “当我们让自由响彻千村万户、每州每城……”
    在“我有一个梦想”这部分,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演讲者即兴发挥的“痕迹”,——它或者并不完全符合逻辑,但完全合乎情感的抒发,——是的,“梦想”无疑首先深深地打动了他自己!
    在这部分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提到最多的实际上是“平等”,奴隶的身份已不存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才是实现自由的最大阻碍。
    世上没有什么比家园更牵动人心,更让人渴望拥有,世界上有多少战争、有多少诗歌就是因它而发生!世上没有什么比自由更加美好,比对自由的梦想更让人心生向往,世上有多少奋斗、有多少苦难就是因它而产生!
    ——就是这里的渴望和梦想,让这篇政治演讲稿闪现出美丽的人情光辉,变得温柔而抒情,从而有了慷慨激昂所不能替代的情感力量!
    诗意的语言、激情的表达,就穿插在朗读、讲评中完成。
    (可选择适当的语段齐读、教师再读)
    三、结束(5分)
    1.阐释板书
教师:顽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使演讲有了强烈的鼓舞力量,这是刚性的理性的力量;对家园的渴望和对自由的梦想,则极大地激励了人们去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前行!这是柔性的情感的力量。这二者的核心则是深沉的爱国情感和博爱的胸怀,正是它使演讲具有了崇高的道德感召力量。它们在诗意的语言和激昂的表达中焕发出了惊人的激动人心的伟大力量。成就了不朽的演讲名篇!
2.播放视频
1968年,金被种族主义者刺杀身亡。斯人已逝,激动人心的声音却仍在热爱自由的人们心头回荡。
放视频。
    3.结语
学生齐读:1964年,马丁•路德•金获诺贝尔和平奖,他在获奖感言中深情地说:总有一天,地球上所有的人都会看到,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宇宙间的哀号将会变成友爱的诗篇。
    教师:——50年过去了,他的梦想在世界上实现了吗?他的梦想会实现吗?他的梦想什么时候能实现呢?
     ——所以,(指课题)我有一个梦想;所以,(指我们)我们有一个梦想;所以,人类有一个梦想!
    最后板书
                  斗志
                         诗意
                  博爱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激情
                  梦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教案   语文   高中语文   高二语文   路德   马丁   博爱   梦想   激动人心   美国   黑人   力量   教师   自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