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说”训练课

教学设计

 左仁清 

“读说”训练是针对教师平时只强调学生“读”,只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一种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学生新模式。旨在强调学生朗读时,在较熟悉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别开文章,自言自语表述文章主要内容,提炼文章重要信息,但又有别于背诵文章的一种读书方式。是学生朗读与说话同时进行、交替运用,并有序、有恒、有法地训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模式。“读说”就是教师在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进而评说其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深厚感情等等。重在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朗读、理解、分析能力的训练。适用于内涵较深,理解性较强的现代文与文言文。如《唐瞧不辱使命》的教学,可通过“读”文章成诵、“说”情节内容、“说”课中文句、“说”人物形象四个教学板块进行。

一、“读”文章成诵。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并注意句子的停顿、语气、语调。

2、自由朗读课文。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朗读的速度要慢些,一边读,一边对照课文下面的注解以及其它资料,体会文章每句话的完整意思。

3、让学生揣摩人物的语气,认识人物的性格,举一反三,反复品味读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互读互说。两人一组,一人读,一人述说句子大意,以及根据各自对课文的理解述说句子的停顿,语气,语调。

5、做到熟读全文,力争成诵。

二、“说”情节内容。

“说”课文的情节内容,可以从文章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性格特征,故事波澜等方面进行,如《唐睢不辱使命》第一段的情节可这样述说:秦王派人通知安陵君的两名话,既反映了秦王的狡诈,又反映出秦王的娇横、狂妄。安陵君识破秦王的欺诈伎俩,委婉而又坚定地拒绝了秦王,表现了他清醒的头脑和不卑不亢的态度。秦王“不悦”,这是一贯骄横成性的秦王意外受挫后必然有的反应,安陵君派唐睢出使秦国去,是希望通过外交途径缓和并解决矛盾。这是故事的开端。

1、教师示范述说第一自然段,然后要求学生再说。

2、学生分小组,分任务进行对课文读说,小组互读互说。

3、教师范读课文,每读一段,指定一个小组述说情节内容。

4、学生读课文,每读一段后,由教师述说情节内容。

5、教师小结。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秦国先后灭韩亡魏。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派唐睢到秦国去谈判,唐睢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暴,以死相拼,终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三、“说”课中文句。

1、教师示范“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为例。

(1)这是安陵君识破骗局,婉言拒绝秦王的一句话,由教师口述句子的大意。

(2)教师评说句子的作用。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态度和言辞都十分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辞。表现了安陵君面对虎狼之敌的斗争艺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陈述作为拒绝秦王的理由,无容置喙。“弗敢易”于委婉中透出坚决的态度。

2、学生说话活动。学生齐读全文后,两人一组,找出重点句子进行互读互说。

四、说人物形象。

1、教师示范:本文是一篇六百余字的短篇记叙文,同时定了三个人物,故事首尾完整,人物形象生动。告诉学生分析人物可以从外貌、语言、行为、思想意识、性格特征多方面考虑。先一条一条列出来,然后归纳总结。唐睢的形象分析如下:

唐睢忠于使命,不畏强暴,临危不惧,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表现了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

2、学生说话活动。

(1)分小组评说秦王是一个怎样的君王?并说明理由。秦王盛气凌人,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2)安陵君又是一个怎样的君王呢?并从文中找出依据。态度和言辞十分婉和,但非常坚决,不卑躬屈膝,不畏强暴。

这篇教学设计通过读文章成诵,说情节内容,说课中文句,说人物形象四个教学板块对《唐睢不辱使命》这篇课文进行了读说训练教学。使学生在读说的过程中体会到文句的深层含义,课堂中的读说过程既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又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教案   语文   初中语文   八年级语文   秦国   秦王   文句   不辱使命   课文   句子   情节   教师   学生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