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感受少年这个人物,体会人物的特点、品质。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约在2500年前春秋末期,在华夏大地上出现了若干个诸侯国,(出示春秋形势图)他们之间为了利益经常发动战争,给当时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2、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故事——《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概括能力很强,说得很完整,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说清楚了)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板书吴国攻楚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吴王非常固执。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了吴王,吴王终于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你们还记得大臣们劝说时,吴王是怎样说的吗?(生: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故事
过渡:一个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避免了生灵涂炭,避免了血鱼腥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有如此大的作用呢?
1、出示故事,指名读。(第9、11节)(读得字字清楚,读得字正腔圆)
2、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故事,留意描写蝉、螳螂、黄雀动作、神态的字词,想一想,它们在想些什么呢?
3、交流
(1)谁来说说那只蝉?指名,它在想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评点后再指名读,着重读好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让它高枕无忧呀  边吃边唱,真叫一个逍遥自在呀  你把这只得意的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大家眼前。)
(2)谁来继续交流螳螂?它在想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螳螂:一拱、一举、一捕,生动刻画了一只急切觅食螳螂的模样。你想怎么读?
如果能加上螳螂的动作读,就真的绘声绘色了。谁来读一读?(重点落在急切)
        (3)黄雀:它在想什么?指名读。(既吃螳螂又吃蝉,一箭双雕)
4、它们的想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你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呀!)
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隐伏”是什么意思?
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身后的隐患又是什么?(说螳螂的时候,板书黄雀在后)
引读:蝉悠闲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
螳螂一心想着捕蝉,却不知道——————
黄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却不知道——————
它们都——————却没顾到——————
5、它们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板书)呀!
这个故事的确很有意思,连身为一国之君的吴王都被这个故事吸引住了,让我们也来学着少年,根据老师的提示,绘声绘色地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出示:动词提示)
(二)明白道理
1、听了少年这个故事,吴王明白少年讲的故事所饱含的道理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恍然大悟”,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a指名说   这么一个故事与吴王攻打楚国有什么联系呢?(它与吴王攻打楚国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你理解得很透彻,走到吴王的心里去了)
吴王眼前的利益是什么?他身后的隐患又是什么?(完成板书  吴国攻楚,诸侯在后)
(出示春秋形势地图),同学们,你们看,当时的楚国在离吴国很远的地方,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必须千里迢迢、长途跋涉,势必造成后方空虚,周边的邻国就可以乘虚而入,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呀!
这不正是课文第一节中大臣劝说吴王的话吗?一起来读读。出示“吴王准备出兵……后果将不堪设想。”
吴国的人民要遭殃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吴王的王位也将不保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要国破家亡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后果这么严重,可当时的吴王听得进大臣们的劝告吗?(继续出示吴王的话)谁来读吴王的话?指名读。
(评读:真是固执呀   真是太霸道了   高高在上,惟我独尊)
可是听了少年这一番话,出示引读最后一节。吴国的黎民百姓就此避免了一场厄运。
b后悔自己的行为,
c感谢少年 
(三)感悟少年
1、同学们,文中的少年是什么身份?(侍奉吴王)大臣们无法劝阻的事,却被少年一个小小的故事给劝阻了。从表面上看,他有没有说一句劝说的话?(没有)他只是给吴王讲了个有趣的故事而已呀。实际上,少年劝了没有?(劝了)有没有像大臣那样劝?(没有)能不能像大臣们一样劝?(不能)他是暗暗地劝,不露痕迹,不动声色。少年真是太聪明了!(板书:智)
2、少年的机智表现还不只于此,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8节,对课文中描写少年的语句圈圈划划,仔细地琢磨琢磨,你从哪里还感受到少年的机智?爱动脑子的同学肯定有新的发现。
3、指名交流:
(1)拿着一只弹弓   归纳:巧妙呀,只有这样才让吴王相信他确实在打鸟呀,真是巧拿道具引吴王呀!
 (2)花园  转来转去   沾湿  毫不介意   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终于
 师引: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呀?是呀,只有这样才能遇到吴王呀,只有这样才能给吴王讲故事呀!真是一个勇敢而执着的少年呀!
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劝说吴王,那他为什么不到大殿上在大庭广众之下去向吴王讲这个故事呢?而是煞费苦心地在花园里转来转去,寻找机会呢?
(预设:a他要把故事讲得真实可信,所以不能在大殿上讲。你看他还特意拿了一只弹弓呢。b因为吴王不听大臣的劝阻,下过死命令,谁要劝阻他,就会被处死。c不能让吴王意识到少年是在利用故事劝阻他,否则即使少年说得再正确,吴王也不可能会接受的。d因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吴王是一国之君,他怎么能更改自己的决定呢?所以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这个故事是给吴王台阶下,为了保护吴王的面子。e身份不允许他到大殿上去劝。)
道具选得巧妙,地点选得巧妙,时机把握得巧妙呀!谁来读这段话,给大家展现这位机智的少年形象。练读这段话。
  (3)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这样说才能让吴王有兴趣听他讲故事呀,谁来读,让人一听就有兴趣?(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4、小结。少年选择的是吴王每天必到的花园这个地点,看似不经意实则精心安排地见到了吴王;接着他又巧妙地用弹弓作道具,话语富有悬念,一步一步地引着吴王对自己讲述的事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巧妙的是,少年编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让吴王明白了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恶果,最终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他的这一番劝说可谓是巧劝、智劝、妙劝!(板书见——引——劝)
5、你认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
5、故事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被他的智慧与勇气所折服。你的心里是不是更加钦佩这个少年了?分角色朗读3~ 12节。
三、总结谈感受
   1、今天学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2、指名谈感受
      一个好的主意或者建议要想让别人去接受或者采纳,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就像文中的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
   3、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你受益颇多,我们在生活中,既要警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恶果,但也不能因此而犹豫不决,束手束脚,也需要该出手时就出手,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四、作业延伸(1为必做做题,2、3为选做题,任选其一)
1、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和低年级的同学听,尽量使用课文中的原话,并加上你丰富的想象。
2、吴王作为一国之君,说话一言九鼎,他之前已经准备攻打楚国,并已下了死命令,那他该怎么在大臣面前收回自己的话?怎么向大臣解释这件事?动脑筋想一想,把它写下来。
3、请联系生活实际,举个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相似的事例,写一篇100多字的感受。
 捕
板书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少年
                     攻
吴国——楚   诸侯在后        (智)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见——引——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教案   语文   小学语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   螳螂捕蝉   吴王   楚国   吴国   板书   螳螂   大臣   这个故事   少年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