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 教学目标与重点】
  *1. 学习本文叙事写景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3.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对儿时纯真生活的怀念。      
  【学法指导】
  1. 写景要善于抓住景物特征,通过关键词语体会蕴含的感情。
  2. 通过反复朗读,揣摩重要句子,小组讨论,大胆质疑。
  【学习安排】 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1.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
  2、认真朗读课文,在课文中划出生字词,并标上小节数。然后写出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确凿(     )  菜畦(     )  皂荚树(     )   桑葚(      ) 
  油蛉(     )  斑蝥(     )   脊梁(     )   缠络(      )  
  攒(     )    脑髓(     )
  3、读后感知:课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4.课文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和第七段捕鸟动作的描写很精彩,请你反复的读一读,把你认为好的地方及你的感受写下来。
  5.自学产生的问题
  教师
  评价      
  家长
  签字 
  课堂助学
  ( 一)  交流预习收获。
  ( 二)学习•研讨• 探究
  1.快速阅读全文,感知结构。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从题目看,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那么请你找出它们各自的起止段落,并说说哪一段又是过渡段?由此归纳出结构划分的方法。
  3.齐读第1段到第8段。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要求人人发言。然后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1)百草园是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百草园中的景物很多,但看起来又井然有序,作者写景有哪些高妙之处? 并归纳写景的方法。
  (3)课文为什么要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课堂巩固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习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    )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正确的词语。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菜畦(     )   桑葚(      )   斑蝥(     ) 攒成(       )
  3.本文运用多种感觉写景,请根据要求从语段中摘录例句(一句即可)。
  (1)写视觉的:                                                               
  (2)写听觉的:                                                               
  (3)写味觉的:                                                               
  4.这段景物描写,写了哪些季节的景物?请举例说明:
  5.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来看,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     )
  a.从静景描写到动景描写。 b.从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
  c.从美丽的植物到可爱的动物。 d.从近的景物到远的景物。
  6.文章连用两个“不必说”意在说明 (      )
  a.开头所写的景物不是主要的,“单是”后面所写的景物是最主要的。
  b.这是用欲扬先抑的写法,着重衬托所写的景物。
  c.这种撇开的手法,先对园中的景物作粗线条的勾画,为下文具体描写“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作铺垫。
  d.这里运用排比,写出百草园中最主要的景色及其迷人程度。
  7.详写园中“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特别是详写何首乌,其作用是表现儿童的__________  心理和对______ ____   的热爱。
  9.这段文字中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
  10.这段文字把百草园描绘得色彩斑斓,生机勃勃,你从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12.请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师
  评价      
  家长
  签字 
  第二课时
  课堂助学
  (一) 复习回顾,图片导入
  (二)快速阅读,感知“三味”
  1、 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
  学习环境:                                                                 
  学习生活:                                                                  
  教书先生:                                                              
  2、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3、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堂巩固:
  完成书后练习二和三(写在书上)
  第三课时
  课堂助学
  一.回顾所学内容,检查反馈。
  二、互动释疑,拓展延伸(以学生讨论交流为主)
  互动释疑:
  1.老师的疑问:“似乎”和“确凿”矛盾吗?为什么?
  2.我补充的疑问:                                                                
  拓展延伸:
  1、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2、你怎样看待寿镜吾老师?
  3、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是否存在对比?理由是什么?
  课后作业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②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③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美女蛇的故事)
  ④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
  8.仔细阅读选文,请用简要的语言归纳出百草园“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句中加着重号的词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段②写景很有特点,试结合具体内容选择一点作简要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问题。(3分)
  小时候鲁迅的父亲生病了,鲁迅一边上学一边还要帮父亲抓药,以至上学迟到,受先生责备。此后,鲁迅在桌上刻了个大大的“早”字,暗下决心,要时时早,事事早。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材料中的鲁迅和选段中的鲁迅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
  评价      
  家长
  签字 
  教(学)后记
  1、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2、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
  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严肃    (黑油竹门,匾,画)
  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
  ——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写人:客观、带有感情。
  讨论明确: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教参”答案:这句话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
  ——“似乎”表示“从表面看是这样,而实际上不是”。这一句的意思是:从表面看确实只有一些野草,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但实际上有许多有趣的事物,是“我的乐园”。所以不但不矛盾,还表现了鲁迅的语言艺术。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①方正、质朴、博学;②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③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旧的。)
  三味书屋并不像人们分析的那么坏,那么可怕,作者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无意持批判态度,因此,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也就不存在什么对比的问题。
  a、可从六个细节看:
  1.据寿先生之子寿洙邻在《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一文中写道:“三味书屋坐东朝西,前临小河,架石桥以渡,后有竹园,修竹千竿,门前有小院,簇种花草,后有‘自怡’亭一间,前后还有高大的古木,名贵的花草。可见三味书屋的环境十分幽静,是一个读书的好所在。屋内正中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这说明陈设并不算古旧,气氛也谈不上沉闷。至于说学生要两次行礼,这也完全正常,如今学生上学不也要向国旗行礼,向老师行礼吗?何况“第二次行礼,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这是必要的礼貌教育,谈不上礼仪陈腐。
  2.先生不回答“怪哉”是怎么回事也无可挑剔。
  3.关于戒尺和罚跪的问题,文中说得很清楚:“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周作人曾经指出,寿先生“不打人,不骂人”,“罚跪我就没有见过” 。很明确,先生虽然严厉,然而不失开明。
  4.至于鼎沸的读书声,读的尽是一些艰涩难懂的内容,鲁迅对此也只是一种绘声绘色的回忆,并无批判之意。当时没有白话文,只能读那些古书。我们要历史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不能苛求于古人。
  5.关于寿先生读书的声调、姿态,那是进入了文章氛围、激起内心视象的非常投入的一种好的朗读,真可谓是声情并茂。
  6.最后谈谈学生在读书时的小动作问题,小动作过去的学生有,当今的学生也不少。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是非常用功的。寿洙邻说鲁迅“风度矜贵,从不违犯学规”,“虽不注意正课,但未尝欠课,一见了了,不劳记诵,间出余技,为同学捉刀”。鲁迅写这个细节,并不是为了说明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单调乏味”,像“牢笼”,他只不过认为有趣,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来罢了。
  b、还可以从“百草园”的描写不全是好的、乐的,也有阴暗的,可怕的一面看;“三味书屋”的描写不仅不坏,还有特别值得津津乐道、特别值得自豪、得意的事情:
  如对百草园里的赤练蛇的描写,有恐怖色彩,说明“乐园”也有“不乐”(只是有趣)。
  再如在三味书屋,“我”能够看到上学前请长妈妈都难得找到的各种小说,并描摹了成本成本的《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后来还卖了钱,这对于少年鲁迅来说,不知道是如何得意,如何自豪的美事,由此说来,三味书屋不但不可怕,而且是一个值得“我”回味一生的好地方。从这两个细节可以看出,鲁迅原本就没有把前后两部分对比起来写的意思。
  8.园内景物有声有色有趣;趣事较多: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雪地捕鸟,可以尽情游玩;可以听到神奇的传说,能引发儿童的好奇心。(3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
  9.“似乎”和“确凿”表面上看是矛盾的,实际上并不矛盾。用“似乎”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了,印象模糊,所以用不肯定的语气;用“确凿”是因为写作此文时,作者是用成年人的眼光断定的,所以用肯定的语气。(3分。判断1分,理由2分)
  10.文段②写景注意动静结合:“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与“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注意色彩的调配:“碧绿的菜畦”与“紫红的桑葚”;注意高低错落的掩映:“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将美丽的景色与儿时趣事相结合:选段前文是写景,后文是叙趣事。(3分。具体语句1分,评析言之有理得2分)
  11.选文: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热爱自然的少年儿童形象。材料:严以律己、吃苦耐劳、勤奋好学,有坚定信念的好少年。(3分,意对即可)
  12.同意甲乙同学的看法皆可,如同意甲同学,可扣住“文章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描写百草园的景物,条理更清晰。”如同意乙同学,可抓住“在写完春夏秋之景后,宕开一笔,插入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话色彩,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感,更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更符合儿童心理。”(共3分。有明确的看法,1分;围绕看法阐述,且言之有理,2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教案   语文   初中语文   七年级语文   菜畦   书屋   斑蝥   鲁迅   桑葚   何首乌   确凿   景物   作者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