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大暑习俗:大暑荷盛

  热在三伏天

  大暑时至三伏天气的中伏前后,也是一年之中天气最热的日子。谚语说“热在三伏天”,虽短短五个字,却将大暑前后的天气状况,高度而简略地概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管子》中也记有“大暑至,万物荣华”。

  每年的大暑,在7月23日、24日和25日三天之间,以太阳到达黄经】200为准。大暑高温,尤以长江流域为最。民间俗有“三大火炉城市”之传,分别为重庆、武汉和南京。据气象部门的资料,这三个火炉城市,年平均炎热日多达17一34天,酷热日也在3一14天之间。其实位于南京、武汉之间的安庆、九江,以及重庆下游的万县等,与“三大火炉城市”相比,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年平均炎热日,都在四十天以上。实际整个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一个超大又超大的火炉。

  民间大暑习俗较多,在鲁南地区,这一年特别讲究喝羊肉汤,他们称之为“喝暑羊”。直到现在,逢大暑日,山东枣庄的一些羊肉汤馆,还会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在上海,立夏之日作兴时吃茶叶蛋,少许茶叶,少许酱油,细火慢煮,把茶叶味道炖到鸡蛋中去,吃起来才有特别的香气。浙江椒江口附近,逢此时,还专门有大暑庙会,其中最主要的祈福仪式,就是“送大暑船”。相传晚清时,这一带病疫流行,以大暑前后为最。民间认为这是张元伯、刘元达、赵公明、史文业、钟仕贵等五圣(均系凶神)所致,于是建五圣庙,祈五圣保佑一方平安。后选大暑为供奉日,并用渔船将供品沿江送至椒江口外,以示虔诚之心。流传下来,便形成了“送大暑船”的习俗。

  大暑前后,农事耕作最为繁忙,大多地方的庄户人家,既要忙着抢夏收,又要忙着抢夏种,所以民间专门有“双抢”的说法。“晚稻插秧不过秋,过秋九不收”、“秋前插秧正当时”等谚语,就以生动的语言,概括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现象。

  大暑小暑,有米懒煮。

  大暑小暑,热煞老鼠。

  大暑前后,晒死泥鳅。

  大暑连阴,遍地黄金。

  大暑前后,衣裳湿透。

  大暑大落大死,无落无死。

  大暑一天,三天不下干一砖。

  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

  大暑热,秋后凉。

  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

  大暑展秋风,秋后热到狂。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

  大暑到,暑气冒。

  大暑大雨,百日见霜。

  大暑小暑,灌死老鼠。

  大暑不暑,五谷不起。

  早稻不见大暑脸。

  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

  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

  小暑大暑七月间,追肥授粉种菜园。

  大暑种蔬菜,生活巧安排。

  大暑到立秋,割草沤肥正时候。

  大暑前,小暑后,两暑之间种绿豆。

  大暑早,处暑迟,三秋荞麦正当时。

  禾到大暑日夜黄。

  大暑老鸭胜补药。

  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

  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

  大暑后插秧,立冬谷满仓。

  大暑不浇苗,到老无好稻。

  大暑深锄草。

  大暑小暑,遍地开锄。

  大暑不雨秋边旱。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

  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熬熬。

  东风急,备蓑衣

  远古时代,由于先民无法对风、雨、雷、电等自然天象做出科学的合理的解释,因此认定冥冥之间,一定有另一种无形力量—神在主宰一切。于是就传说风有

  风神,雨有雨师,雷有雷公,火有火神,闪电有电母,等等。民间也由此展开相应的祭祀活动。

  传说中的风神,为男性长者,名字叫做“飞廉”。飞廉长相奇特,“身似鹿,头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三辅黄图》)。在自然界,恐怕没有这种动物存在。屈原《离骚》有“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之句,意思是,他坐在龙马拉的车子上,前面由月神望舒为他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紧紧相随。这自然是地地道道的文人幻想。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很大,因此对风神信仰也各具特色。北方一些民族认定的风神,是披着羽衣,戴着樱帽,手使风棒的额顿妈妈。太阳来了,她把云招来遮一会儿,庄稼田地干了,她就挥动风棒唤来雷雨。中原地区则以箕星为风神,又称箕伯。《风俗通》载:“风师者箕星也。箕主簸扬,能致风气,故称箕伯。”在《水经注》,飞廉是一位善于行走的大将,在武王伐封的战争中,他忠诚效力,最后殉国自杀。天帝为之感动,用石棺掩埋了他,并命他为风神。汉之后,飞廉与箕伯逐渐融为一体,形成“白须老翁,左手持轮,右手执箫,若扇轮状”的固定形象。风伯的主要职能,是配合雷神、雨神,帮助自然界的万物生长。

  但风伯也常以女性形象出现,被称为“封姨”。虽为女性,但不温柔,反倒是借着她的威力,肆虐大地,形成伤害人民的自然灾害。此时的封姨,就被视为凶神。谚语中有关“风”的内容,更接近于封姨的色彩。

  西风煞雨脚。

  西北风,开天锁。

  西风入夜静,惯稻人高兴。

  春西北,晒被头;冬西北,必转晴。

  西北风,燥烘烘。

  西北风降温,晴天后头跟。

  秋冬西北风,日日好天空。

  发东风,淹水起;发西风,淹水止。

  春发东风连夜雨。

  青菜萝卜保平安

  饮食是一种技巧,“少吃多有味,多吃味不高”,强调的是对食物的欣赏;“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说的是对饮食“度”的把握。“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要想身体健康,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怎样吃,吃多少,吃什么,里面大有学问。中国民间流传最广泛的谚语“青菜萝卜保平安”,就从饮食结构上,提出了最简朴但最实用的方法。从营养学角度,禽肉鱼虾类属于高蛋白,这些食物的热量都比较高,吃得过多,就容易在人的身体内聚集大量热量,从而破坏人的均衡系统。中医学也认为,肉生痰,肉类食物比较油腻,难于消化,长时间停留在肠胃里,火淤久了,就化为痰。当然也不是一点不吃,关键是要注意一个“度”。谚语“大饥不大食,大渴不大饮”,“粗茶淡饭,吃成壮汉”,“鱼生火,肉生痰,粗粮淡菜保平安”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中华民族传统的习惯饮食,也讲究荤素搭配,平衡膳食。提倡多吃青菜萝卜,在素食基础上,也讲究荤素食、主副食的合理搭配。

  民间流传千百年以“饮食”为内容的谚语,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示人们吃哪些东西对身体无益,吃哪些东西才有益健康,怎样保持好的饮食习惯,等等。这些谚语,对现代人的养生益寿,依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五谷加红枣,胜似灵芝草。

  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贪图凉快吃冷饭,坏了肠胃把病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作文   节日   2600字   大暑   鱼生   小暑   暑热   西北风   平安   风神   节气   谚语   火炉   习俗   民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