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童年》读后感

      窒息的天地


      ——读《童年》有感


      这里没有一点家庭的温暖,这里以有的只是弱肉强食,尔虞我诈,为争夺财产而争夺打架。是这个小市民家庭司空见惯的事,这就是那个苦难的童年。


      也许你会对阿廖沙感到同情,也许你会无比憎恶凶狠的外祖父和舅舅们,他们是封建主义的践行者,但同时也是受害者,外祖父曾对阿廖沙说起他早年当纤夫时的非人生活:“我挨的那个打啊,你连左门都没有梦见过,我给人家欺辱成这样子,大约上帝看了也会掉泪!”


      听了这些话,也许会对外祖父产生一丝怜悯。是的,他就是这样一个既可悲又可恨的人,以免受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压迫,一面又去欺侮别人,这样的人性的畸形是有整个社会塑造的。社会犹如一个熔炉,它会定形每个人的性情,一个恐怖不安的社会必然会产生一批暴躁凶残的人;而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必然涌现出一批批英雄。


      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身边的种种“最美”。他们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产物。


      正是因为张丽莉老师深谙风险是这个社会的主旋律,她才在危机时刻,扑向孩子,用自己的身躯为学生营造起一个保护港;正是因为吴斌牢记责任是这个社会高扬的旗帜,他才在生命最后的76秒里,坚持有序地把车停下来,以美到极致的动作完成了一次由死亡到平安的摆渡;正是因为孟佩杰明白孝是这个社会高唱的歌,她才十几年如一日,不辞辛苦的挑起了照顾养母的重担。他们都来自这个和谐的社会,都用着最美的面庞。


      高尔基笔下的《童年》仿佛是一方窒息的天地,闭上眼睛,浮现在脑海的是矮矮的木屋,几乎没有光线,脏乱的屋子里不时传来刺耳的争吵声、踢打声。而这个美好的社会如一片一望无垠的天空,蔚蓝的幕布,多姿的云朵,那么协调,令人心旷神怡。


      社会就是一块土地,每个人都始终在社会大地里的种子,一块布满垃圾、脏乱恶臭的土地难以长出饱满的果实;而一块肥沃滋润的土地中可以长出鲜明、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东西——人民的品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


      感受着那片窒息的天地,品读着那段苦难的童年,亲生经历着这个美好的时代,我只想大喊:“生活在这时代,真好!我爱这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作文   话题   关于暑假的大全   暑假读后感   900字   高尔基   长出   童年   封建主义   外祖父   脏乱   读后感   土地   天地   社会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