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演讲稿「精选」

  现在思想上出现了盲点,好像一切都要唯科学,否定人文。刚才我讲了,知识体系不是单一的,至少可以分为科学和人文两大知识体系。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文。科学强调的精确,是一种线形思维,具有普遍适用性。人文注重整体的关联,动态的平衡,很多是随机性的而不是那么确定,思维是曲线性,逻辑是相对模糊的。这两种思维方式对人都非常需要。从近代以来,当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对人类是很大的贡献,在很长时间里,研究人文的问题时也借用了科学的这套方法,在一段时间的局部问题里可以深化,但在整体上反而不清楚。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量子力学、相对论等现代科学出现以后,发现原来的科学思维方式也有局限性,科学真理也是相对的,许多的结论是在一定的范围内适用的。于是科学也开始借用人文的思维方式,例如模糊性、非线性、随机性等,都融入到现代科学里,两种思维方式得以互补。很多人对科学的认识也基本上停留在实证科学层面上,而没有看到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里高津,为他的著作《从混沌到有序》的中译本里写了一个序,序文讲:“中国文明具有了不起的技术实践,中国文明对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可以看到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大量借用人文知识体系的方法论,如果我们把自己人文学科的特点认真发扬起来,是对世界莫大的贡献。

  具体例子来讲就是中医。中国最有希望在世界上领先的就是中医。可是中医走了一条自我解构的路,把中医原来具有人文特色的思维方式,统统给“科学”化掉了,结果弄得不中不西。中医的传统可以说几乎是断绝了。到任何一个专业的中医院,比如北京全国性的中医医院里面,所有的诊断全是西化的,都依靠仪器,因为要标准,要指标化。而人文的思维方法是不求刻板指标的。传统中医讲望、闻、问、切,特别切脉是诊断最重要的手段,现在有几个中医会用呢?拿定量定性的标准化去要求中医,就是拿科学知识的体系去否定人文知识体系。中医本身具有的优势就没有了。如果能充分地把中医里人文特色的东西发扬起来,和西医互补的话,中国在这方面肯定是世界第一。中医不是单纯的疾病学,而是综合人文的文化体系,结合了哲学、宗教、艺术、养生、诊病等在一起的知识体系,怎么能简单地放在疾病医学的框架里呢?中医,中国这么多人口,几千年来就依靠它,一句不科学就把它否定,这是对的吗?

  人文精神强调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其中还包含着更深层的意义,人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部分,部分不能离开整体,人应该不断向天学习,顺从天地的发展,而不是让天地来顺从人的意愿。西周打败了殷纣王以后,总结夏商为什么会灭亡,君主有道义的上天就保佑,君主荒淫暴虐,谁也不会保佑。大禹治水,为百姓带来福祉,舜顺从民意,把帝位传给他,后来建立了夏朝。夏的最后一位君主桀,是一位十分暴虐的人,商部落的领袖成汤带领百姓推翻了他,建立起了商王朝。商的最后一位君主纣,又是一位荒淫暴虐的人,周部落的文王、武王带领百姓起来推翻纣王的统治。纣王是一个十分信天命的人,《史记》里记载,武王的部队已经打到殷纣王的城墙下了,他居然还说:“我生不有命在天,周人其奈何我。”我不怕,我的命是祖先老天爷给的,周人能把我怎么样?结果武王的部队攻进来,纣王被流放,后来自杀了。西周就总结出来“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每个人来说一样,只有修好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用“以史为鉴”总结出来的。中国人还有一个说法是:“以天为则”,处处要效仿天,道家的思想最突出,“道法自然”。儒家也是,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天人合一,就是人道和天道和合一,人道要以天道为准则。圣人要向天学习,自然无为。不是控制改造自然,而是顺其自然。现在讲和谐,道家思想在全世界都得到关注,去年中国开了一个世界道德经论坛,全世界有好几千人来参加。道家在中国产生,但研究的重心不在中国,在欧洲、美国、日本都有研究中心,而中国却没有研究道家思想的中心。儒家是用道德的语言来表达,就是“诚”。《中庸》里讲得很清楚,“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孟子》里也有这句话:“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因为如此,“诚”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质,也是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民无信不立,社会个人也要讲诚。为什么说“诚”是天道呢?在《周易》里有一个观卦,在其彖辞中说:“观天之神道,则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天下服矣”。过去对这句话的理解往往有偏差,认为神道设教就是抬出一个神来教化百姓。其实这里的“神道”,是指天地阴阳刚柔变化之道。《周易》“系词”中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宋代著名哲学家张载也说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即阴阳二气的本能。中国神的概念也是很复杂的,变化就是神。人要适应尊重自然,向自然学习。一方面强调人的主动性,一方面又不让人凌驾于神和物上。究竟是让人去适应天地,还是让天地适应人?我们看过去无论是西方科学、哲学,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强调人不仅要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这是我们的口号。但是再这样改造下去,人自己就要被改造掉了。人应该怎么样去适应,我想是按照规律帮助推动自然的发展。

  我很想讲讲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一提到无为,大家就会想到无所作为。其实完全不是这样,这是长期以来的误解。汉初的社会提倡黄老之学,就是道家的政治学说,核心理念是无为而治。具体怎么做呢?在《淮南子修务训》,里面有句话大家要记住:“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个人的意志不能进入到公共的发展规律上去。做事情既要根据自身的规律,还要看条件合适不合适。后两句话不能分开,“资”就是依靠的条件,光循理,如果条件不成熟也做不成,结果好心做坏事。道家的无为思想不是消极的,而是很高的智慧,是很宝贵的文化资源,西方人也很看重这个东西,美国有个贝尔实验室,他们的训条就是“无为而治”。

  天人合一的核心是对天的尊重,并不是听天由命,而是积极地推自然之势,又不要把私志和嗜欲加进入。《道德经》各种语言版本的翻译,是仅次于《圣经》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当今迫切需要的一种精神。

  世界上抛弃传统文化最多的是中国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自己的传统怎么看。现在提倡向西方学习,向先进优秀学习是没有错,但我们有一点没有学,西方对他们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尊重、自信,我们没有学到。大概世界上对自己传统文化抛弃得最多的就是中国了。美国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他对自己的传统也是信心十足,尊重、认同。我们周边的国家也是如此。当然,我们的传统不是什么都好,什么都超过西方。但我们人文的思维方式,在世界上是最丰富的。我们要树立起文化主体意识。上世纪三十年代,国内思想界学术界掀起全盘西化的思潮。有人甚至讲只有全盘西化才能有出路,不光是文化,全盘就包括衣食住行统统都要西化。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种思潮,维护本土文化。30年代有十位教授联合提出了一个“建立本位文化”的宣言,其中开头第一句话就说:“当今在文化领域里已经看不到中国了。”我以前觉得在30年代讲这个话未免太夸大了,可是今天这句话可能有点适用了。我说的话是中国话,吃的也大部分是中国的东西,但很多人越来越读不懂我们的传统。我不是担心传统的文献文物没有了,有的是,文物也多得是。问题是我们能否读懂它呢?我们的思维方式都已经改变了。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这就依靠教育。然而现在在教育领域里有多少中国文化?上世纪末,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建构的思考》,当时我提出两点期盼,一点是到了21世纪在中西文化比例上能不能有变化,至少分量要平等,再理想一点中国文化分量更大一点。第二点是能不能把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比例调整一下,至少同等。21世纪8年过去了,我的期盼看不到什么苗头。我现在还是有这个希望。去年我曾经给科学院的一个集子写了一句话:“人文立本,成人之道。科技利用,强国之器。”没有科技国家是不会强大起来,但没有人文,这个“人”成不了的话,科技再强也是没用。我是希望不要把本和用、道和器搞颠倒,本末不要倒置。

  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现在都是教给大家具体的知识技能,这是末不是本。其实教育的目的很简单,就两条,教育是教人怎么做人,教人怎么做事做学问。教育要传授的是“做人之道”,“为学之方”,所有的知识技能都要服从于这个。如果教育背离这个根本理念,国家再发达,这个社会也不会安宁,人也不会过得幸福。

  树立文化主体意识,首先是要对传统文化有认同、尊重、信心,然后再来继承、发展。缺少认同,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爱国的基础就是对文化、历史的认同,文化是历史的载体,忘掉历史,不认同自己的文化,爱国只是一句空话。中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研究春秋战国的历史,看到小国经常被大国消灭的现象,他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你想消灭一个国家,首先灭掉它的历史,人都忘掉历史了,不认同自己的文化了,那这个国家还存在吗?

  中国历史上是把文化认同放在第一位的,不像现代西方国家以民族认同为主。中国之所以能多民族和睦相处,就是基于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单纯的民族认同。否则56个民族就要变成56个国家了。有时候我讲到我们的文化有这样那样的优点,有人就提出问题了,你说我们的传统文化有这么多优点,那为什么我们近代会落到那种地步呀?我说你对自己的文化有没有信心?你是尊重还是抛弃?只需看我们的历史,其实野蛮战胜文明是历史的常事,但文明最后征服野蛮也是历史的规律,落后的民族入主中原,最后都被文化征服了。长远来看,人类总要从野蛮走向文明,不会倒退回去。我们各民族几千年努力创造积累起来的文化,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文化有多样性,知识有不同的体系。我们要发挥自己的特色,越是民族的,越有世界意义。我今天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弘扬传统文化演讲稿-3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主题是:传承文化,诵读经典。

  同学们,你们是否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感受过李白的豪放;你门是否从“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中读出了白居易的执著;你们又是否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感受到张若虚对人生的探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宝典,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可以加深我们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在诵读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接受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

  常言道:“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诵读经典诗文,积累精美的诗词句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大家可以充分利用早晚读的时间,本着“用心诵,慢慢读,字字清”的原则,大声地朗诵经典,让自己在朗朗书声中积累经典名言,陶冶情操。同时,大家还要做一个有心人,平时在阅读时遇到的名言经典,可以及时地记录在专门的本子上,有时间就可以拿出来认真地诵读,这样既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也可以为我们写作文提供积累丰厚的素材和深邃的思想源泉,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诵读经典的目的在于启迪同学们心智,培养大家良好的思想品质,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懂得爱国、爱家、爱父母的人生道理。经过一阶段的诵读,虽“满腹经纶”但只能闷在肚里,或“纸上空谈”,诵读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以致用,用经典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从 “幼不学,老何为”的教诲中了解时间的重要性,勤学需趁早;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呐喊中明白生命的价值……其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要能在经典诵读中真正理解为人处事的道理,升华自己的思想。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让我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用最高亢的声音诵读经典,用最昂扬的激情书写青春,用最执著的信念成长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作文   话题   文化   传统   4900字   传统文化   道家   中国   人文   中医   自然   科学   经典   历史   弘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