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下面是品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供大家参阅!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1

  中国当下,不能拿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也不能拿前三十年否定后三十年,这话虽然伤及中国左右两派,但却符合一个整体论原则。中国自49年以来的社会,并非是一个前后割裂的政治脉络,而是有着起承转合关系的,这里边,一脉贯之的,还是吃饭的问题。前三十年,用集体主义的方式吃饭,吃不饱,但大伙吃的差不多差;后三十年,用个人主义的方式吃饭,有的吃饱了,而且吃的非常好,有的吃不饱,有的吃饱了但吃不好。这六十年,终究还是吃饭的问题。所以,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与其说是民国史,不如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下史,是国人在吃饭之余,对吃不上饭的一种焦虑。

  49年以来的前三十年,用集体主义的方式全民勒紧裤腰带,完成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后三十年,则是用个人主义的方式让一大部分人勒紧裤腰带,完成了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向大托拉斯资本主义的转化,从现在起的三十年,也是哲学上说的,中国正式步入世界化的三十年,则是怎样监控托拉斯主义、完善反垄断社会法则、将托拉斯主义产生的资本以社会福利的方式向曾经勒紧裤腰带已经六十年的底层转移。在这个历史节点上,陈力主导创作的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应运而生。

  该部电影,显然在关注前三十年的吃饭问题,并试图通过邯郸伯延这个小地方来管中窥豹。为了更贴近吃饭问题这个主题,影片时间截口直接选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尾巴年一九六二年。饥饿是这部电影以后可能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一笔的最有价值的符号,与之相比,“周恩来”这三个字,只是一个政治化的符号,用这个符号来完成“影视作品立场性正确”的总局需要。

  与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相比,《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编剧无法选择底层和高层两个阶层如何面对饥饿这个双线套路推进故事,因为“底层如何面对饥饿”这条线地推进,必定面对“建国后”的“政治不正确”等诸多审核问题。诚如一些野史中所言,一九六二,依旧如一九四二一样,饿殍遍地,流民四野,如果将这些展示出来,一定是我们当下的影视审核制度所不能容忍的——当然,我坚信,这种不能容忍,会在未来的三十年内,有一个巨大的突破。

  陈力主导创作的“一九六二饥饿电影”如何展示这种饥饿状态,便成为该部电影是否具有电影史学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了。在《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影片通过周恩来这个符号化的人物的眼睛,观看到扒光的树皮、树叶,并通过一个童言无忌的小女孩的嘴巴,告诉观众,吃树皮、树叶,确实是那个年代的主要生存方式之一。影片甚至于以最温和的方式向“周恩来”送递糠做的窝窝头,并最善意地希望在只喝树叶汤的时候,能减少饥饿。这种以“爱”的方式传递“社会价值”与“历史信息”的方式,无疑合理地躲避了总局对影片政治性正确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作为宏大历史事件之下的细节叙事,陈力主导创作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不忘直接将镜头对准采摘树叶、水煮树叶和吃树叶的整个过程。这幅全景图的影像学价值颇大。乃至于影片后半部分,用“周恩来”的追问“原先的棉花地为何要种红薯”来引出一个历史性真实——在饥饿的年代,红薯乃至于红薯秧子都可以充饥,而且是做有效的充饥方式之一。

  吃糠咽菜,是拉不出屎来的。影片用“邓颖超”给村民们送开塞露这一桥段讲出这一历史真实。长时间食用这些东西,不仅拉屎困难,甚至于会出现活活憋死的状态。历史记载,明朝饥荒时期,很多人食用观音土,最终活活憋死的情状。当然,一九六二,也并不会也不可能会比明朝饥荒幸福。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不愿意或者也没有能力用“绝望的死亡”来实现“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境界。关于这一点,我想,陈力可能太女人了,“建国后”也可能太爷们了。

  如果说《一九四二》的价值所在,那便是,对我们这个民族为何救灾不力的一种整体性观察,尤其是对上层建筑的观察。这种观察,涉及到民族性上的劣根性问题。作为建国版《一九四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也必须要对为何出现灾荒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解答。该部电影,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给出了一个显性答案和一个隐性答案。

  显性答案,是通过影片人物之口说出的——大伙吃大食堂的时候铺张浪费,有多少家底都会折腾干净的。而作为隐性答案,则是中国的农民太过于淳朴善良了,以至于国家牺牲他们的利益作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将粮食所产生的商品学价值都调配到工业上去了。这个隐性答案,以伯延农民一心一意为党中央着想的方式挑明。

  其实,周恩来等人的伯延调研,与其说是深入一线、了解最真实的农村生存状态,不如说是,对“资本原始积累”的一次危机公关。建国后,需要迅速实现工业化,工业化的物质基础是什么?是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毛泽东等一批政府决策者,大多农村出身,他们很清楚粮食的亩产量。为何对各个公社放卫星一样的亩产万斤视而不见,甚至默许呢?因为他们需要农民放卫星,这样,才能以合理合法的方式实现粮食的大额的上缴,这种上缴,则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但是,这种积累,在“三年困难时期”出现了大量死人的事情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只能暂时停一停。这段历史,我们需要几百年后重新认知,才能进行合理的分析,不能简单抨击或者无底线唱赞歌。这段历史,与英国历史时期的“羊吃人”运动一样。任何的资本主义,不经过这个阶段,都很能形成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看似在歌颂伯延老百姓的质朴、无私,实际上用隐性的方式说出了,中国当年的资本积累方式的群众基础问题。

  值得思考的事情,是建国后的前三十年,用让绝大多数人吃不饱饭的方式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才有了后三十年资本市场的快速腾飞。前三十年,甚至于以饿死人的方式,完成了国家基本上全部的工业体系的建设,才有了,后三十年,基本上没饿死人的工业体系带动整个社会基本上吃饱饭的状态出现。《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在重温前三十年的历史,并且将这种思考浓缩到“周恩来在伯延四天四夜”这个具象的符号中来。

  后三十年,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国主流思潮中,开始出现对前三十年的批判,尤其以人道主义的批判居多。个人认为,这种批判,在这个建国六十年的历史节点上出现,它的价值正在于,催促社会转型,要求在未来的三十年内实现资本市场成绩的全民共享、实现社会福利的合法普及、实现对每个人基本权利的尊重——这些实现,不过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的一种必然。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重新面对与讨论吃饭问题,是有哲学价值的。

  从影片的拍摄手法上来讲,该部电影的导演镜头调度不差,故事的起承转合基本上贴合了电影审美的需要,影片置入感很强,建议观看。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2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观看了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

  的工作求真务实。影片对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的“善意隐瞒”,最终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用感人肺腑的语言激励人民说出真相,找到工作的调整方向。周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对我们今天的工作有深刻的启迪。

  的工作处处体现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调研工作中,在田间与广大农民一起插秧苗,大雨夜给救援的乡亲们送糖水,调研工作中不畏环境的艰苦,始终围绕如何使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昼夜操劳、不辞辛苦。每一个行动都体现了为群众服务、处处想着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的工作细致入微。当老大娘让儿子送来“拽面”时,一面吃了“拽面”,一面让警卫员到老大娘家看看是不是把寿材卖掉了,并且选择用自己的钱帮老人家把寿材买回来,在走了后送回去。当邓颖超同志想要伯延的妇女好好学习知识时,她亲自与汪老师一起粘书,画画补充教材,使得汪老师在感动之余承诺“一定会在这里一直教下去”。他们细致入微的工作方式,让我们受教颇深。

  作为教师党员,学习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深入的践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细心了解发现适合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用学生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好的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3

  “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这是小制作、大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讲述了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影片中的是一个勇于担责的形象。他一进村,面对百姓就说:我这个没当好,让你们吃苦了。同时,他又是一个亲民者形象。他不唱高调,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生存是第一位的。他最关注的是人民的吃喝拉撒,引导、鼓励大家说真话。他看着野菜团子和被饥饿的村民吃光了树叶的秃秃的树枝,那种沉重而辛酸的样子,让人体会到了他与人民休戚与共的感情。人格的构建总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完成的。影片以坚实的细节表现了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的细腻感情。他不忍心吃老奶奶特地为他做的面条,转而一想:我不吃,老奶奶心里永远会有一个疙瘩,遂大口将其吞下。为减轻张二廷的负担,他想收养他的一个孩子,被婉拒后,他设身处地地说:如果换成我,能否承受骨肉分离之痛呢? 毕竟是,他的慧眼最终落在当时危及老百姓生存的公共食堂上,勇敢地向最高领导人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明确态度,促成毛主席下决心撤销了这个大跃进中诞生的大锅饭“怪物”。周此行的历史意义即在此。编导者至此成功地在银幕上完成了一个亲民、负责、在大事面前勇于担当、敢于建言的大写的形象。这一形象闪现的思想与人格光辉,让后人永远高山仰止。

  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得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作为一名教师应理解基层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处于联系群众第一线,在传承和弘扬密切联系群众上,必须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无私形象将成为永恒的党员领导干部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作文   观后感   4900字   周恩来   托拉斯   昼夜   原始积累   饥饿   群众   影片   方式   历史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