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寒假作文-小年习俗

  小年是春节前最后一个重要的节日,小年因为各地的习俗不同,有的地方是在腊月二十三过,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习俗有很多,主要是扫尘,祭社等。下面是关于小年习俗三年级寒假作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第一篇小年习俗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所以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

  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 祭灶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第二篇小年习俗

  过小年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第三篇小年习俗

  扫尘土实际上就是进行家庭环境卫生的清理。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称“掸尘”。传统上,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第四篇小年习俗

  兰州地区历史上曾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过渡带,由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和气候环境等诸多因素,民间四季习俗,在内容和形势上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腊月二十三(小年)——送灶神

  农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农历小年。老兰州人传统民俗中,二十三这天要打发灶爷上天,老兰州人把灶君称做灶爷。比较注重民俗习惯的老兰州人对这事非常重视,一般几天前就已经买好了送灶爷用的灶马子。

  下午6时,天还很亮,村里就响起了炮声,一些心急的人早早地打发灶爷了,按照老习惯,要等天黑时才打发灶爷。晚7时左右,天变黑了,准备上祭品来到厨房里,整理灶王龛、摆好灶饼子、点灯、燃香……一切准备停当,就开始诵灶君赞:东厨司命赐福府君……善恶奏分明……赐吉降祥祝寿永康宁。然后燃黄表纸,诵《灶经》,“天流雨、地留金,人留的子孙、草留的根,报天地之恩,报父母之恩,报灶君之恩。”

  接着,要给灶爷嘴上抹糖,嘱咐: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剪开灶马子,将印有一匹马的那半张引燃,放鞭炮送灶爷上天。另一半印有人和马的,留在灶王龛上,等大年初一接灶爷回来时用。“现在比原先简单多了。”老人们说,以前是专门烙灶饼子,要用糖瓜子(饴糖)。据了解,这是老百姓的一种生活习惯,也是祈求平安吉祥的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作文   小学   三年级   1500字   小年   习俗   糖瓜   灶君   麻糖   灶王爷   饴糖   兰州   腊月   寒假   民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