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时事热点议论文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时事热点议论文作文教学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下是品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xx时事热点议论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20xx时事热点议论文篇1

  江苏南通市民警陈忠林是通州区实验幼儿园门前的一名护学交警。为了减少汽车的停靠时间,确保道路通行顺畅,陈忠林风雨无阻,坚持每日抱送前来上学的孩子。三年来,陈忠林用近30万次的抱送,陈忠林抱送孩子的图片在网上传播后,立即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而陈忠林也被网民亲切地称为“抱抱哥”。(新华网3月7日)

  在社会文化日趋和谐的今天,在文明发展更加昌盛的时代。小悦悦事件、小浩博事件都在挑战社会民众的接受底线,都是对公民道德文明建设赤裸裸的蔑视。虽然这个时代赋予了众多民众和善的内心,但还是有那么小部分人,游走在道德边缘,抛弃思想,不屑文明。人民需要真善美的交流,社会需要正能量的传递。抱抱哥,他正是这么一个人。

  抱抱,原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个动作;抱抱哥,做的也是工作中很普通的一个举动。打动众多网友的,也是这一平常动作,这一普通举动,也是3年来风雨无阻的30万次报送。抱抱哥,张开的是臂膀,得到的是信任;放下的是孩子,得到的是赞美。抱抱是心的飞扬,抱抱是爱的呵护。抱抱,感动的是广大父亲母亲,带动的是万千群体。

  从感动中国到央视猪年春晚,从学习雷锋好榜样到点滴小事不留名,从明星到普通老百姓,都在传递着社会正能量。传递正能量,每个人,都可以学,每个人,都可以做。我们应该认识到,传递正能量,不是社会的事,不是某个人的事,而是每个中国公民,每个中华儿女的职责,是发扬中华文明,传播中华美德的光荣使命。

  中国有句古话,叫“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历史发展的长流中,在社会文明的进程中,我们更应该看到,摒除陋习,发扬善行,尊老爱幼,敬业爱岗伴随着历史发展以更精华更聪颖的姿态展现在世人眼前。凝聚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是民族进步的章程,是文明发展的风尚。

  抱抱哥,弯腰、伸手、拥抱、护送,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这是对一个孩子,也是对下一个孩子。他弯下的是腰,他张开的是双臂,他抱住的是一个年轻的小身体,他护送的也是一个家庭对下一代的期望。抱抱哥,他是社会正能量的传递者,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交警,但也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

20xx时事热点议论文篇2

  “郑益龙,你快回来!”夜半珠江,亲友们在呼唤。

  “郑益龙,你快回来!”清晨,母亲在呼唤,妻子在呼唤。

  江水没有回应,惟有亲人的呼唤在空中回荡。为了找到救人英雄郑益龙,广州水警等各方连日在珠江全力搜救,相关信息还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广泛发布,但救人失踪后的郑益龙依然杳无音信。

  3月1日下午,有游客在珠江边拍照,不慎落水。路过的武警部队警官郑益龙闻讯,飞奔着纵身跳入江中,托住急流中挣扎的落水者。在随后跳入江中救人的路志辉及岸边市民的帮助下,落水者得救了,但郑益龙却不幸被急流卷走。

  连日来,失踪的郑益龙牵动着成千上万市民的心。人们为郑益龙的命运担忧,也为其舍己救人的善行义举而深深感动。视频画面中,从落水者跌入江中,到被郑益龙跳江抱住,仅有短短14秒!瞬息之间,落水者得救了,而郑益龙却消逝于人们的视线。短短14秒,生命闪光,善的力量也在迅速传递。

  如第二位跳江救人的路志辉所言,正是“兵大哥”的举动,感染了在场的所有群众,有的找救生圈,有的脱衣结起绳子,连路志辉自己,也是一定程度感动于郑益龙义无反顾的壮举而跳江救人。随后,路志辉又被岸上的好心人救起。可以说,这是一场爱心善行的接力,是人生价值的瞬间升华,可歌可泣。

  有个细节值得玩味。平日里,妻子和郑益龙曾探讨会否跳江救人时,郑益龙曾说过会考虑妻儿亲人。但救人现场的视频显示,郑益龙闻讯没有丝毫犹豫,就飞奔向江边,仅在江边停留了2秒,那是为了阻止旁人:“你别动,我去救!”这就是平日和危急时刻郑益龙人生的真实写照,矛盾吗?这说明,生活中的郑益龙是个重亲情,有责任心的人。在“私情”方面,他与常人完全一样,孝敬父母,惜怜妻儿,情感的天平很自然地向亲人一边倾斜,但是,一旦遇到他人危难,这一切又都抛至脑后,毫无保留地将爱和善心奉献给危难者。这就是一个凡人的真性情,一位英雄的大爱至善!

  善人者,人亦善之。善心可以感染,可以传递;善行可如星火点燃火炬照亮夜空,可如涓涓细流汇聚起河川江海。在一个利益多元,人心庞杂,诉求各异的社会,善心义举更可凝聚起强大的价值正能量。这些年,转型期社会的腐败现象、信任危机等不时冲击着人们的视线;环境污染、“食品风波”等不断催生着人们的生存焦虑;摔倒老人“扶还是不扶”等现实拷问也时而挑战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但是,不管世态炎凉,也不论价值观如何嬗变,平凡人的爱心善举始终星火相传,并温暖着社会,推动社会前行。

  西方哲人培根说,善是人类最伟大的德性。郑益龙和路志辉都是平凡生活中的平凡人,一位是武警部队的基层警官,一位是保安队长,但他们身上都闪耀着人类最伟大德性的光芒。正是这些平凡人在危难时刻的壮举,最能体现出善的可贵、善的力量,也最能打动人心。今年恰逢毛泽东为雷锋题词50周年。雷锋生前也是个普通战士,却以一己之力构筑起一座道德丰碑。50年来,无数人传承着雷锋的爱,雷锋的善,也丰富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

  从郑益龙、路志辉身上,我们看到了雷锋的身影!

20xx时事热点议论文篇3

  扶老人,更要扶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尊老敬老、孝顺长辈的道德传承,最终扶的是每一个总有一天要老去的我们自己没有监控视频的地方绝不能扶老人?不事先请好几个路人作证就不敢帮老人呼叫120?这些看似荒唐的举动,却在近几年的社会上频频出现。“老人倒地该不该扶”这个话题自南京彭宇案首次闯进舆论场以来,每一次媒体对类似事件的报道,都会挑动公众敏感的道德神经。

  就扶不扶老人而言,每次公共政策的选择,其背后都有肇始于一个社会人心变化的影子。

  显而易见的影响是,在历次事件中一旦个别案例酿成了舆论事件,那些铺天盖地先入为主的支持或指责,会给政府依法行政、法院独立审判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行走在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平衡木上,结果更容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越来越倒向声音更大的那一方。

  但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对老年人形象的妖魔化,给每个人是否已为老龄化社会做好社会心理上的准备打下了一个问号。有分析报告指出,20xx年中国老年人口已超2亿,20xx年将达3亿,诸如“倒地老人要不要扶”之类在年轻群体与老年群体之间发生的争论,未来必将更多地出现在社会公众的视野中。届时,这将不再仅仅是一道是非题,更是每个家庭都可能面临的现实困境,与你我都相关。因此,以什么样的社会心理面对这个未来,将影响这个国家在老龄化社会里的公共政策走向。

  “老人倒地没人扶”和“扶了老人反被讹”的确都是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但应该清醒,我们之所以常常说“人咬狗”抓人眼球,正是因为“狗咬人”才是社会中更为普遍的真相。在2亿多老人的中国社会里,碰瓷讹诈才几个?可是,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舆论场中,活跃的几乎都是年轻群体,老年人大多因为对技术的陌生而在其中完全失语。如此环境下,不光是“扶不扶老人”,在广场舞等热门话题上,竟然出现“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样哗众取宠的偏颇声音。

  都说是“前人种树,后人纳凉”,中国能创造出今天的繁荣,与正在逐渐老去的这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密不可分。但老年人在一个社会总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尤其在未来越来越多“4—2—1”的家庭结构下,面对不同年龄层群体间利益矛盾的增大,争取自己利益的能力更弱、声音更小。因此,要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能决定公共政策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个抚养比的问题,更关乎年轻人如何看待和尊重老年人的问题。

  扶老人,更要扶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尊老敬老、孝顺长辈的道德传承;扶老人,最终扶的是每一个总有一天要老去的我们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作文   议论文   3500字   热点   武警部队   珠江   善行   救人   时事   能量   道德   老人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