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植树节38周年倡议书

  二、宣传绿色,播撒文明,做绿化活动的宣传者。

  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绿色孕育着生命与希望,没有绿色,就没有我们赖以生产的环境。爱护环境,绿化家园,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让我们宣传绿色理念,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做绿化理念的传播者。

  备注:可将此次活动中的所思所想,寄托于文字,与大家分享,投稿至???

  我们相信有了道德的阳光,绿树才会常青,让我们齐努力让我们的家园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当我们走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公司小路上,当同事仰望蓝天白云、呼吸沁人心腑的新鲜空气时,大树可以作证,历史也将铭记,这里有您的一份功劳!

  植树节倡议书【4】

  亲爱的同学们: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又是一年芳草绿。在这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阳春三月,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植树节。

  3.12植树节,是一个营造绿色环境,期待绿水青山,呼唤人们爱护环境的特别日子——3.12植树节。

  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3.12植树节。

  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这是建国以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绿化祖国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议。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开始在全国实施。

  草长莺飞,春回大地。在3.12植树节到来之际,人们纷纷走向田野山岗,履行公民的植树义务。许多人用种植纪念树、营造纪念林的形式,铭志于树,寄情于林。

  我国的3.12植树节

  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他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11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政府又规定将每年“清明”定为植树节。

  1979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我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并且要实现得更好。

  三月十二日是中国的植树节。1979年2月,中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又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国务院于次年颁布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具体实施办法。植树节前后,中国各地都要集中进行植树造林活动。

  自1981年12月以来,中国全民义务植树累计超过350亿株。中国正在实施“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天然林保护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至2000年底,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达16.55%,城市建城区人均公共绿地提高到6.52平方米,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1亿公顷。

  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绿色孕育着生命与希望,没有绿色,就没有我们人类。我们要爱护每一片绿叶,爱护每一株幼苗。保护地球,爱护环境,绿化校园,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为此,在植树节来临之际,我们向全校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1、不破坏绿化,这包括:不采摘花朵,不践踏绿化、不穿越开放式草坪,不到花坛等绿地玩耍,做游戏时远离花木。(特别提醒:各位学生不得损坏学校的花草树木,德育处将进行检查,一经发现将严重批评并对班级扣一分)

  2、参加社区、学校的护绿活动,到社区、学校附近的绿化地做保洁工作,看到不文明的行为及时劝阻。

  3、使自己的家变成一个绿色家园。选择一些适合在家种植的植物,种在阳台上、房间里。(这些植物包括:太阳花、月季花、口红花、仙人球、蟹爪兰等,这些都是成活率较高的植物)

  4、在学校或家附近种一棵树苗,让树苗陪伴着你成长。

  我们倡议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我们播种绿色,播撒文明,我们相信有了道德的阳光,绿树才会常青,让我们齐努力让我们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作文   体裁   建议书   1800字   植树节   全国人大常委会   倡议书   绿树   决议   中国   全民   林业   义务   周年   环境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