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读书笔记范本

  心得:吴明海老师上《外国教育史》时谈到卢梭的教育思想时也谈到这一点,原来是出自这里。想来挺有道理的,不要哪孩子想要的东西给他们,而要把他抱过去,让他自己去拿。结果虽然一样,但意义却不同:一个是哭闹就可以达到自己想让别人做的事的目的,一个是哭闹无用,最后还得自己主动去做。这样孩子长大后就不会养成依赖的坏习惯,在面对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是也不会想让别人为自己做事,而是想自己应该怎样努力去得到。虽是细节,但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却是重大的。有时候,我们就应该对重视这样的细节。

  “多给孩子们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别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p59)

  心得:卢梭对待儿童的活动、破坏能力的问题上提出了三个准则,这段话是对三种准则概括的思想。卢梭反对认为儿童的摔物品、破坏东西的表现是因为孩子自身的骄傲与邪恶造成的观点,并举了幼小的孩子与年迈的老人都同样是拥有很小的气力,但动机思想均不同的离例子来加以说明。卢梭认为,问题不在儿童自身上,而是出在大人们对待儿童教育的问题上。大人们应该给儿童以足够的充分的自由空间,应多让儿童在应该享有的空间里自由活动,多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长大后才能做个独立的人。这一观点很有意义,在今天亦是如此。现今中国家庭大都娇惯着孩子,那些小公主小皇帝们衣来伸手饭开张口,家长完全变车工内了他们的奴隶,其实大人们应该完全放开手来,让孩子们多动,多锻炼,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走向社会也是要接受磨练的。何不让他们从小适应这样的考验,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自理能力,以便让他们以后在走入社会时也能够得心应手、把握时局?

  “一个孩子,在最初差不多是同时全面发展的。他差不多是在同一个时候学说话、学吃东西和学走路的。这正是他生命的第一个时期。在此之前,他同他在母亲怀中的样子没有什么差别:他没有任何心情,没有任何思想,几乎连感觉也是没有的;他甚至觉察不到他的存在:他活着,但意识不到他自己的生命。”

  心得:这段话是在第一卷最末尾的一段话,作为第一章的总结,我觉得很有记录下来的必要,也值得认真去思考。

  刚出生到发育一段时间的婴儿真的是他啊本身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的,而这时的教育也更为关键。怎样对待他们,怎样为他们提供一个舒适、自由的生活环境,怎样去和他们交流,怎样教他们说话、吃饭、走路……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都不简单,卢梭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每项工作都是门学问,都是门艺术,我将努力求索,以期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其次,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我们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p70)

  心得:孩子们还不懂得自己所受的伤严不严重,他们无法判断伤痛的程度,但他们可以从大人的表情与行为中感受到事物严重性。小孩子受了点小伤,大人就慌忙跑过来问这问那,无形中就给孩子一种压力,原本并没有觉得多痛的孩子看到大人强烈的反映也会表现出痛苦的表情,将痛苦升级,其结果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人的幸福只能消极地看待。衡量的标准是:痛苦少的人就应当算是幸福的人了。”(p74)

  心得:这句话可以算得上人生哲理了。我摘录这句完全与教育无关。我是从人生观、世界观的角度来看它的。人生在世,何为幸福?记得有人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人能感觉到最大程度上的满足与不满足?这个问题与幸福相似,都是对一个未知答案进行的猜测。可能永远都无法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

  幸福与满足感应该是相对而言的。非常赞同卢梭的观点。幸福是一种感觉,你感觉到了,就是拥有。最痛苦的人稍微获得一些快乐也觉得非常的幸福,最幸福的人稍微遭遇一点挫折也觉得是痛苦。所谓的幸福,也就是那些痛苦少一点的人才能感受得到的吧?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p91)

  心得:卢梭反对过早地对儿童继续拧并不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理性教育。认为儿童就应该是儿童的样子。顺应自然,不应该过早地对他们进行一些不适合他们年龄的说教。联想到今天,在中国,幼儿园的孩子们现在都一个个背着大大的书包去上学。虽然前几年国家教育部针对“书越读越重”这种现象提出“减负”的口号,但收效甚微,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中国的高考制度犹如一座大山立在那儿,老师、家长将所有的希望压在孩子身上,孩子的负担日益沉重。周末去上补习班,去上艺术班,……孩子现在活得比大人还累。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不禁反思:过早四让儿童学到过多的知识是好还是不好?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利还是没有利?,面对现今层出不穷的“小神童”“小天才”,是该高兴还是该难过?他们个个才能非凡,却舍弃了快乐的童年生活,但愿他们今后不会像早熟的果实那样。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但愿他们不会重蹈仲永的覆辙,成年后毫无用处,碌碌无为。

  “他打坏他所用的家具,你别忙着给他另外的家具,让他感觉到没有家具的不方便。他打破他房间的窗子,你就让他昼夜受冷风吹,别怕他受风寒,因为宁可让他着凉,不可让他发疯。绝不要埋怨他给你造成的种种麻烦,不过,你要让他头一个感觉到这些麻烦。”(p107)

  心得:小孩子天性是好动的。尤其是男孩子,见到什么就想破坏什么。一般家庭都是孩子破坏了一样东西,马上又给他买新的,导致的结果是小孩子越来越放肆,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对的,没有错。又或者大人采取另一种态度,对小孩子进行惩罚,告诉他以后不要这样做。但这样难免会让孩子们委屈,他们还不懂得这么多,无法预料自己行为的后果。我担心的是大人们越制止这种行为越会引发孩子的好奇心,以后这样的破坏行为还会再次上演。卢梭的方法有一定的道理,让孩子么尝到自己行为的后果,自己难受了下次就不会有这样的行为了。但我有一点疑问:若孩子破坏的东西是无关紧要的,无多大用处、可有可无的东西呢?这样少了这样东西也丝毫不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影响,那孩子就尝不到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从而就无法改正孩子错误的行为了。

  “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p109)

  “一个受了不良教育的孩子,远不如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孩子聪明。”(p119)

  心得:还是提倡教育要顺其自然,自然的才是最好的。

  “要是一个人为了把一生的时间都拿来利用,就不去睡觉,你对这个人怎样看法?你会说,‘这个人是疯子,他不但没有享受他的时间,反而损失了他的时间,因为抛弃睡眠的结果,是奔向死亡。’所以你要了解到这里的情况恰好相同,要了解到儿童时期就是理性的睡眠。”

  心得:“儿童时期就是理性的睡眠”,卢梭反对对儿童进行呆板、冗杂的教育,主张自然教育,任由儿童游戏、睡觉,将对儿童的教育融入到各种活动中去。卢梭的想法是好的,这样至少能让儿童过一个快乐、自由的童年。但我在想,现今的中国,这样的方式到底适用不适用。如今,每位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比别人强,赢在起跑线上,不惜花大价钱让孩子周末去上补习班。原本快乐的童年就这样被种种压力压得喘不过来气。而今我们在电视节目中也经常看到好多天才、儿童,三岁小孩能背好多唐诗,四岁小孩能记得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我看时边看边担忧:不知道这些孩子学的时候快不快乐?让孩子过早地学习好多原本他们这个年龄不应该学习的东西是利还是弊?

  真的好想问问卢梭,听听他的看法。

  “……因此他们只能学会一种语言,有人说他们的确学会了几种语言,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我曾经看见过几个据说是能讲五、六种语言的儿童。我听见他们讲了德语,接着又用拉丁语、法语和意大利语…的辞来讲;他们确实能用五六种词汇,但他们始终讲的是德语。总之,不管你愿意教孩子多少同义语,然而你变换的是辞而不是语言,所以他们还是只能学会其中的一种语言。”

  心得:我并不能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卢梭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学会那么多种语言,人只能学会一种。但现在也确实有人会好几种语言,并且也说得很好。卢梭,你指的是语言的思维就一种吗?可是我就见过有人用好几种不同的语言来思维的。那这样你又怎么解释呢?

  还是很想当年见到卢梭,听听他的观点。

  “现实的利益才是最大的动力,才是使人走得又稳又远的唯一动力。”(p136)

  心得:这句话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相同之处。必须让孩子们有想学习的动机。现实的利益让他们自己就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用外人监督,自己就去主动学习了。只要有了兴趣即现实利益,也不用担心孩子学得怎样了。

  “一个教师考虑他自己利益的时候比考虑他学生的利益的时候多;他所注意的,是怎样证明他没有浪费时间,证明别人给他的薪水他是受之无愧的;他把一套易于表现的本领教给他的学生,随时都可以拿出来夸耀于人;他不管他教学生的东西是不是有用的,只要能显示于人就好了。”(p209)

  心得:前几天在教育学院本科生教学实习汇报大会上,吴丹咏师姐说了一句让我记忆犹深的话:教师讲课的意义并不是要展示他有多少知识,而是要看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今天看到《爱弥儿》里这段话,感受更是多了。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若老师把能在课堂上讲课当作是一种炫耀的手段或是显示自己知识渊博的目的的话,很显然,这个老师是不称职的,这种行为也是很可笑的。

  “……一个人的无知并没有什么坏处,而惟有谬误才是极其有害的;要记住;人之所以走如迷途,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知。”(p215)

  心得: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以为知。一个人要怀着谦虚的态度去待人接物,要有一个谦逊的心能向周围的人们学习,这样就算是一个傻子,也会博得别人的称赞与尊敬。

  “你要始终记住,我所施行的教育,其精神并不是要教孩子以很多的东西,而是要让他头脑中获得完全正确和和谐的观点。即使他一无所知,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他未受到欺骗就行了:我之所以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满谬误。”(p222)

  心得:并不一定要教给孩子很多的东西,但一定要保证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大概、清晰、正确的脉络。这样便于孩子以后的学习,预防孩子以后错误思想的产生。

  “在人类社会中,人所适应的最大工具就是人。最聪明的人也就是最善于利用这个工具的人,”“难道说,懂得人们的愚昧,就是要把人们的愚昧当作自己的立志吗?要成为一个明智的人,就需要辨别哪些人是不明智的。”(p248)

  “当老师喜欢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难免不错误地认为孩子也同样喜欢做那种事情,所以在你津津有味四工作时,必须注意看孩子是不是感到厌烦而不敢向你表示出来。孩子应该把全神贯注到他所做的事情上,而你则应该把全神贯注到他身上。不断地细心观察他,但有不让他发现你在暗中观察他。”(p252)

  心得:教师应该有颗敏感的心,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同时也要避免将自己的爱好强加给学生。自己喜欢的不一定学生也喜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也要时刻观察学生神态,洞察学生心理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个人在那里吃本不是他本人挣来的东西,就等与是在盗窃;在我看来,一个人如果一事不做而靠政府的年金生活的话,就同抢劫行人的强盗没有分别。……所以,劳动是社会的人不可或免的责任。”“任何一个公民,无论他是贫是富,是强或是弱,只要他不干活,就是一个流氓。”(p262)

  “一个人喜欢一项工作和适合于做那项工作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p268)

  心得:这句话给我的触动很大。比如自己现在很喜欢新闻学、广告学、社会学的东西,是不是就代表我就一定适合那了职业了呢?一个人的爱好与能力之间还是存在差距的,我们必须要明白这一点,不要被自己的热情所蒙蔽。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p280)

  心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给人金子,不如教其点金之术

  “正如蒙台涅所说的,他虽然不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但至少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只要他能够明白他所做的一切有什么用处,能够明白他为什么相信他所知道的种种事物,我就觉得满意了。……我的目的不是教给他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是教他怎样在需要的时候获得知识,是教他准确地估计知识的价值,是教他爱真理胜于一切。”(p283)

  心得:卢梭在《爱弥儿》里一再推崇的自然教育的方法是开明的,一改传统死板的教学方法,将关注点转移到了儿童身心发展上来,主张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来进行不同教育。充分开发了儿童自身的潜质,减轻了儿童学习的压力。

  “一到人觉得他需要一个伴侣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心就不再是孤独的心了。”(p291)

  “……爱则应当是相互的。为了要受到大家的爱,就必须使自己成为可爱的人,为了要得到大家的偏爱,就必须使自己比别人更可爱。至少在他所爱的大家的眼中看来比任何人更为可爱。”(p292)

  心得:这些话讲了成年人拥有了感受爱的能力,也应该懂得如何获得对方的爱。开始在意起自己在对方的心中的形象。

  “……首先,我们不给他们以机会,他们就不会产生好奇心。其次,当你遇到一些并不是非解答不可的问题时,你不可随便欺骗提问题的人,你宁可不许他问,而不可向他说一番谎话。”(p295)

  “文雅的人同孩子讲起话来咬文嚼字,反而使孩子们以为其中有些事情是他们不应该知道的。”(p297)

  “按年龄进行培养的孩子是孤独的……”(p299)

  心得:这些语言主要是针对大人如何向孩子解释“性”知识而谈的。现在的人们面对孩子都谈“性”色变,仿佛觉得这是一个不好的东西,说了对孩子无益,因此大都避而不谈。岂知,正是大人这样躲闪的态度加深了孩子的好奇心,你不告诉孩子们一个确切的答案,他们就会暗地里去寻找。至于途径、方法,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我敢保证,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的结果远比大人直接告诉他的危害来得大得多。现在许多学校也都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开设了性知识课。可以说这是教育改革的一大进步。但是在封建思想仍为浓重的中国,仍不像西方那样对待“性”有着开明的态度,现今青少年犯罪率明显上升,涉及性犯罪的比例很大,这一现象令我们担忧。试想,若是我们对待性都持自然开朗的态度,孩子们也能够从大人们那里得到满意的答复,那么,“性”也将不会成为家长老师心头的一块心病,也不会成为教育中隐晦的话题。孩子们都将在一个健康、透明的环境下,愉快成长。

  “一切欲念都渊源于人的感性,而想象离则决定它们发展的倾向。”(p300)

  心得:这话说得挺有哲理的。

  人的欲望由心而生,至于是否付诸实践,则要看人们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一个心怀抱负的人很早就制订了一个大计划,也正是因为他想到了自己以后的样子,有了欲念,有了想象,连接两者的纽带就是努力与实践。

  “人们所以合群,是由于他们的身体柔弱;我们之所以心爱人类,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苦难,……对人的依赖,就是力量不足的表征,如果每一个人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我们就根本不想同别人联合了。所以我们从我们的弱点本身中发反而产生了微笑的幸福。一个孤独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没有任何需要的人是不可能对什么东西表示喜爱的……”

  “我们之所以爱我们的同类,与其说是由于我们感到了他们的快乐,不如说是由于我们感到了他们的痛苦。”(p303)

  心得:这些大概可看作卢梭对幸福的定义吧。他的解释我很喜欢,因为他竟能把孤独解释得那样温暖,那么美好。

  “一个孤独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我想我会记得的。孤独,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卢梭说过的。

  “各位老师,你们一定要少说多做,要善于选择地点、时间和人物,以实例教育你的学生,就一定能够受到实际的成效。”(p321)

  心得:这是卢梭对教师提出来的要求。要注重实践,即课堂以外的教学,有时课外教学反而能让学生学到比课堂上更多的知识。

  “青年时期的这一股火,不仅不是进行教育的障碍,反而正是靠了这一股火,才能使他所受的教育紧张地进行和圆满地完成。正是这一股火,使你在一个青年长得同你一般强壮的时候,仍然能够控制他的心。”(p323)

  心得:卢梭指出了对待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并不是无药可救的,反而我们正应该抓住其特点对症下药,利用老师的威信对学生进行巧妙的教育。只要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便能取得教育的成功。

  “你要知道,你(老师)的体面不在你自己身上,而在你的学生身上;要纠正他们的过失,就必须分担他们的过失;要洗雪他们的耻辱,就必须承受他们的耻辱。”(p346)

  心得:教师任何时候都应当与学生同等,不应端着架子,高高在上。老师的职责是教育学生,若是让学生觉得虚情假意,老师的课纵使讲得再好,对学生来说也是毫无吸引力的。

  “做老师的应当掌握的一门最大的艺术就是:针对情况进行劝勉,能预知这个年轻人在什么情况下可能听他的话,在什么情况下可能还是那样的执拗,以便处处让经验去教训他,同时又不使他遭遇太大的.危险。”(p347)

  “在他未犯错误以前,就应当向他指出他的错误;而在他既犯后,就不决不要去责备他,因为这样做只有使他生气,使他出于自尊而反抗你的。”

  “你对他的安慰,其本身就是对他的一种教训,如果他对你的安慰不起任何疑心,则这种教育便是愈能够收到效果。”(p348)

  心得:论述怎样对一个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教育。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也是一门学问,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话,孩子心里会怎样想等等,都应该是老师熟练把握的。要有够控制学生的内心与行为的能力,让学生的发展符合老师的预想,一步步将学生引到正确道路上来,这样的教育便是成功的,这样的教师也是成功的。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为了使他对你所教的东西发生兴趣,那就不应该使他的脑筋对你所说的话是那样的默从,就不应该使他除了听你说话以外,便无事可做。”(p349)

  心得:不应完全地将知识教给学生,要给他们留出自由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学会自己思考,将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竟可怜到没有做过一件使他回忆起来对自己感到满意,而且觉得没有白活一生的事情,那么,这个人可以说是缺乏认识自己的能力;而且由他认识不到什么德行最适合于他的学生,因此他只好一直做一个坏人 ,感到无穷的痛苦。”(第二卷,p418)

  心得: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的人是最可怜的。

  “好人是先众人而后自己,而坏人则市先自己而后众人。坏人以自己为一切事物的圆心,而好人则要量一量他所有的半径,守着他所有的圆周。”(p419)

  心得:这是卢梭对于好人和坏人的看法。好人和坏人差距说大也不大,只是在思想上的差异,而正是这一点,却恰恰是最为关键的地方。

  “你要说真实的话,做正当的是;对人来说,重要的事情是立履行他在地上的天职;正是在忘记自己的时候,为自己做的事情才最多。……利己之心使我们受到迷惑,只有正义的希望才不会使我们误入歧途。”(p457)

  心得:卢梭对于一个人应有的、正直的品行作的解释。我们心中要有正义,做诚实的人。但他那句“正是在忘记自己的时候,为自己做的事情才最多”值得人进行深思。我理解的是,如果一个人一直在想自己,不想别人,在表面上是为自己做了许多事,但实际上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做得并不多。只有我们真正做到先人后己,将自己的利益置身度外,这样我们虽然看来为别人做了好所,自己所得利益不多,但却恰恰是为自己做的事情最多的时候。不知道这样的理解合不合卢梭的本意。

  “你对一个年轻人所施的一切教育之所以没有成效,那是由于你所施的这些教育”还缺乏他那个年龄的人所能懂得的道理,而且重要的是,对任何年龄的人所讲的道理都要以一定的形式表述,才能得到他们的喜欢。”(p475)

  心得:这段话也就是说教育应该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说教,不能笼统地采用一种形式。要用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进行教育,这样得到的效果也最好。

  “把一个年轻人日益增长的欲望完全看成理性教育的障碍,这是多么狭隘的眼光啊!我则认为这种欲望恰恰是使他乖乖地服从理性教育的手段。我们只能够以欲念来控制欲念,我们必须利用他们的成功去抵抗他们的暴虐,我们始终要从天性的本身去寻找控制它的适当的工具。”(p478)

  心得:卢梭在面对年轻人日益增长的欲望时,不仅持乐观态度,并且强烈地抵制那种硬硬压迫的方法。根据自然教育法则,卢梭认为,我们应利用它本身的优点去克制住它的缺点,进行合理的引导。

  在现今,大多数人在面对青少年欲望日盛的现状时大都不择手段,进行严厉的压制,妄图以这样强暴的方式压制住一切念头。虽然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了,但实际上青年人内心的欲望之火愈燃愈旺,因为他们得不到理解,找不到一个合理宣泄的方式。其实这种情形是最危险的。我们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一定要像卢梭那样,以自然、坦然的态度面对,试图用其本身最简单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对一个进入社会的青年来说,应该提防的不是色欲而是虚荣,因为,他将听从别人的倾向的支配而不听从自己的倾向的支配,他字画所以这样放荡,是由于狂妄的心理而不是由于爱情。”(p485)

  心得:我们很多时候都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该这样或者应该那样,而没有真正实际地从他们自身考虑。卢梭分析得很对,对于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一时被迷惑住的,是他那颗爱慕虚荣的心,无关爱情。

  “如果你想纠正你的学生的弱点,你就应当把你自己的弱点暴露给他看,就应当让他在你身上也发现他所体验的斗争,使他照你的榜样学会克制自己,使他不至于跟着其他的人说‘这个老头子,因为自己不能过年轻人的生活,就打算把青年人看作老年人。……’”(p491)

  心得:老师的形象并不一定要是高高在上的,触不可及的。老师有时若能够放下架子,走近学生,跟学生讲下自己的奋斗经历,成长历程,让学生感觉老师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心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够听从老师的建议,学生和老师的地位差距、年龄差距也不再是个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只要养成了习惯就行了,因为习惯可以变成第二天性。”(p548)

  心得:对待孩子不良行为,要及时加以约束,暂时可能看不到成效,但不要着急,慢慢地会成为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一定要重视孩子好习惯的形成。

  “无论就男性或女性来说,我认为实际上只能划分为两类人:有思想的人和没有思想的人;其所有有这样的差别,完全归因于教育。”(p615)

  心得:自古人类就分为男人和女人。卢梭在这里以教育为标准将人类分为了有思想的人和没有思想的人。可见,教育对人类的发展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

  “如果你想使一种良好的教育的效果对一个人的一生都发生作用的话,你就要使那个人在青年时期保持他在童年时期养成的良好的习惯;当你的学生已经变成了你所想象的人,你就要使他在任何时候都始终是那个样子的。”(p656)

  心得:良好的教育应当贯穿于人的一生。好的习惯应当从小积累,千万不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慢慢丢掉。只有一点一滴的累积,才能保证在成年时能够拥有许多好的习惯,长成我们理想的状态,,才能够变为一个好人,并继续不断地改造自己,完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作文   体裁   读书笔记   10400字   卢梭   范本   事情   心得   东西   老师   儿童   孩子   幸福   知识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