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之《朝花夕拾》(二)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二)

  【阅读导航】

  优美的文字挚热的情感

  ——《朝花夕拾》导读

  作为叙事性散文的《朝花夕拾》,与鲁迅的小说一样,十分注意人物的刻画和描写,同样运用白描的手法,十分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了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吾镜先生大声朗读古诗时“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一个旧学老先生的形象跃然纸上。《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阿长睡觉时,伸开两脚两手,再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办法翻身。如实描写,毫无讳饰,勾勒出一个真实鲜明的农村妇女形象。《藤野先生》中描写藤野先生是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睛,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抑扬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马虎,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公车去,致使管车的疑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都小心些。这些一系列的描写将藤野先生生活上的马马虎虎与治学、教学的严谨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物性格。

  《朝花夕拾》中除了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外,全书还贯穿着一个人物形象“我”——作者自己。

  《狗·猫·鼠》中有一个神往于“老鼠成亲”的充满童趣的“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捉蟋蟀、捕鸟的顽皮好动的“我”,敢于提“怪哉”为何事物的充满好奇地“我”,《五猖会》中有对背不出、不准去看会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教育不满和反抗的“我”。而在《藤野先生》、《范爱农》、《琐记》中,则有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青年“我”。

  《朝花夕拾》虽然记叙了作者若干生活片断,但个篇联系起来看“我”从充满童心的孩提时代,到深受封建教育对心灵的损害而萌发叛逆思想,离家去异地走异路,成为爱国青年和革命民主主义者,历历可见。

  散文虽然是任意而谈,但鲁迅认为,散文的这种写法是将作者思索体验的世界,暗示给细心的读者们。装着随便的涂鸦模样,其实却是用了雕心刻骨的苦心的文章。也就是说那些看似随随便便写来的东西实则是经过作家精心挑选的。《朝花夕拾》是回忆性散文,回忆是根据事实的,不能虚构,但可以选择,鲁迅所写的事件和细节就是精心的选择和提炼的,因此常常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比如《琐记》,他从作者离开s城到赴日留学之前,写了四年的生活,写了他不断探索前进道路的曲折过程,通篇就是有几个典型细节构成的。由衍太太写到了对s城人的脸和心早已了然,要去寻找别样的人们。其次写中西学堂,表明他所追求的是为时人所不齿的“异端”。南京的水师学堂和路矿学堂均是乌烟瘴气。最后到日本去,以临行前一个前辈同学的可笑的叮嘱作结,说明当时社会风气还是视到国外去为畏途的。正是通过这一连串富有点性特征的细节写出了作者立志要走出一条新路来的努力和奋斗。

  《朝花夕拾》在写作手法上,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有机地揉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作者把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时弊的议论中,常插入相关的童话、传说和典故,增添了阅读的趣味。作品多用白描的手法,以极为简洁的线条描画场景、勾勒灵魂。作品中的时代风貌,事态习俗,风土人情,人物神态,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大量的真实细节构成的,在表现手法上多采用对比、夸张、烘托、比喻等手段强化主题。语言清新流畅、洁净优美、亲切感人,而且色彩纷呈,有的尖锐辛辣,有的质朴清新,有的精辟,有的机警。《朝花夕拾》是现代回忆散文的典范之作。

  【知识延伸】

  私塾制和三味书屋

  私塾制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须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空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或做一个楫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是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楫、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声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位子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必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的学生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最著名的私塾,鲁迅先生幼年就是在这里读书的。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黄埔庄、小臯啅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乃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六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是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坚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之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的光线很弱,空气也显得潮湿。鲁迅读书非常勤奋,在“三味书屋”读书时,他自制的“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的小书签深得寿镜吾先生的赞赏。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他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作文   课外阅读   名著导读   2800字   朝花夕拾   鲁迅   私塾   学堂   名著   书屋   散文   细节   人物   作者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