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泉与三七分水心情日记

  我从杜村乡龙华村的圣泉寺回来,有个问题一直在心中纠结,难以释怀。我很纳闷,小小的山疙瘩间,那座被称之为龟山的溶洞旁,几万年前喷发的火山,使得整个山峦的岩石焚烧成熔岩的地方。只要我一想到它,心中就是一阵震撼,并在心中缠绕不休,而令我魂牵梦绕。

  从那溶洞中流出的泉水,汇聚成潺潺流动的小溪,被当地人民,在小小的石臼中,开凿出两道流向不同的石槽,于是,便成为一个经久实用的水治。三七分水,便成为当地人民恒久使用的'法则。我知道,小小的石槽中,有太多先人生活的遗留,它是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人们顶礼膜拜。如此种种,引发我想一探究竟的冲动。

  顺着一股汩汩流动的山溪,我们逆流而上。沿着它穿过两旁夹持的青山和山中秀美逶迤的翠竹,这山泉跌宕欢歌,一路轻盈,穿过丛林,穿过山岩,穿过竹篱人家,穿过平畴广袤的土地,来到刻有圣泉的溶洞旁,这泉水从山体的熔岩中不断地涌动而出,溶洞前不大的石潭中始终注满清澈的山泉,通透的水中长满青青艾草。而这山泉从决口处,就这样不舍昼夜,任久旱未雨,这样一流就流过了千年,流过历朝历代的更替。

  南宋时期,九华山著名诗僧希坦借拜师访友之名前来造访,他写道:

  踏破苍苔径,幽居在岭巅。

  亭台清映月;松竹淡笼烟。

  佳客才登席,高僧忽起禅。

  呼童急煎茗,新汲白龟泉。

  这是怎样的白龟泉?难道也正像元末明初的九华诗人陈岩在另一首诗中写到:

  白云起处著招提,一领嵯峨众岭低。

  多少山间好风景,人来先看蒋公题。

  蒋公又是什么人呢?据记载:蒋公是元朝时期的青阳县令,他来到这里是寻觅幽静,还是来拜访一方土地?使得这股从白龟嘴中吐纳出来的泉水,万古长流,惠泽一方。而这股泉水无论是炎炎盛夏,还是久旱未雨的季节,仍是这样平平仄仄地流淌。

  拥有一股千年不枯的泉水,实在幸运,也被人们啧啧称奇。

  于是,当地民众,也就像叩拜神灵一般的祭拜它,称它为“圣泉”,为他立牌坊、建寺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这圣泉吸引了他,于是特赐匾额“圣泉”被人们恭敬地刻在岩石上。

  这里的人民也实在有福,有了千古不腐,万年不竭的圣泉,怎么没有富饶丰足的家园。这条被人们称为“圣”一般的泉水,怎么不被当地人所珍爱,想独有?在那些封建王朝财主独霸田地的时代,这条泉水自然也就成了土豪劣绅之间相互纷争的焦点,于是便引发了三七分水的趣事。

  沿小溪一路跌宕,穿过岭巅一块平畴的田地,来到分水岭前,岭下就是杜村乡的龙华村和庙前镇的玉屏村。这里有良田数百亩。乾隆年间,两地村民为了得到更多的水源,经常矛盾纠纷不断,为了争夺用水权而经常大打出手,甚至发生聚众械斗的现象。据当地村民口述:尤其是大旱之年,当地民众纠纷更是愈演愈烈,此事惊动当时县长老爷,他们用轿子将县长抬上分水岭,论断公案。县长大人根据两边田亩多少,令石匠制作水治,施行三七分水的制度。

  这只不大的水治,用一个整体的石质材料所开凿出两条宽度不等的石槽,中间是一个船型的尖端,置于水治中央,水经过它自然分离出两条流量不等的沟渠,而流向各自的田间地头。除非将整个石槽炸坏,否则,流水量始终无法改变。

  站在分水岭头放眼望去,经过石槽三七分水后的沟渠,清凉的泉水,却是不息地流淌,流向山脚下两边广袤的田野,和田野中青青的禾苗。而水治被当地人所遵守、所接受,并一直沿用至今。

  这件用整体石质制作而成的分水治,取材构造简单,却设计巧妙,其本身就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而三七分水的制度,实在是一个聪明而睿智的抉择。令人畅想,感叹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作文   日记   1600字   山溪   山泉   石槽   熔岩   溶洞   分水岭   广袤   县长   流向   泉水   心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