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口之家

  一条七拐八弯的路,那里的尽头就是我的家。

  四间瓦房是我不大的家,那里盛满了我童年的故事。我,还有一个弟弟和爸爸妈妈是这个家里的成员。事实上

  家里大多时候只有三个人。我的爸爸——这个家里的顶梁柱,是个瓦匠,每天起早贪黑的忙于挣钱,家里就只

  剩下妈妈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虽是一介女流,可家里的四亩大田却是妈妈一手伺候的,那庄稼长得一点不输

  于人家。很多时候,妈妈挑着一担簸箕,簸箕里装着的是他两个儿子,就这样下地干活……我的童年基本上是

  这样度过的。

  日子虽然不富裕,却是那样的温馨。靠一双勤劳的手营造的家。只有雨天的时候一家四口才享受一个美好的白

  天。

  由于有了二胎,那是要交“可观”的罚款的。我想那时候一定是愁坏了父母,以致爸爸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离

  家干活,那是遥远的南京,成了那个年代还没有的“农民工”,一年到头聚少离多。父亲手艺不错,又踏实肯

  干,南京的收入自然比在家里的多,熬了两三年,总算把那“吓人”的罚款给交齐了,把弟弟这个黑户口“漂

  白”了。

  童年最欢乐的是过年,因为在外打工的爸爸会回家。当然我们孩子是不会有这份快乐的,让他们牵挂的只是带

  回家的“回头货”,印象中家里有一个大的铁皮罐,里面装的是从城里带回的“家什”,最最令人难忘的是柿

  饼的味道。一回家,那大大的旅行袋往地上一丢,两个儿子就扑上来了,我想那时候我的爸爸是最幸福的吧。

  听爸爸说,他是坐着火车回家的,无锡下的车。那都是好遥远的地方啊,不过那“火叉”怎么好坐人呢?家里

  烧浴汤的家伙就叫“火车”,在孩子的语言里那都是一回事,父亲听了也只好笑笑吧。

  男孩子总是很淘气的,家里的两张靠背椅就成了我弟兄俩个的玩具。那时候啊,每人拎着一张椅子“耕田”,

  玩得不亦乐乎,后来呀那上面的藤条剥落了,等我们长大一点,母亲还指着那“罪证”跟我们说事,那可是我

  母亲从娘家带来的嫁妆。

  雨天可是非常难受的,不能在太阳底下淘气,是让人很郁闷的。尤其是夏天,顶着烈日去逮知了,别提有多带

  劲。当然那时候我们不是主角,只是给大孩子们张尼龙袋,把这份战利品抓在手里,那是一种难以名状的充实

  与快乐。雨过天晴之后,地上爬的蛤蟆,就成了我们追逐的对象,那时候抓个蛤蟆的身手倒是有的,因为它爬

  得实在有点慢,把逮住的蛤蟆翻来覆去的折腾,那圆鼓鼓的肚皮或许是被气的吧。好多时候,它们都经受不了

  这样的摧残,就这样被“玩”死了。也有时候啊,在地上捡蚯蚓,估计雨下得太大,蚯蚓爬得满地都是,那时

  候的农村里水泥地实在不多,最多是砖场,那砖头铺地的场子是比较有钱的人家才受用得起的。那些个蚯蚓装

  得罐子里满满的,若是被母亲拿来喂鸡喂鸭,那是必定要大闹一场的。

  再后来呀,我们兄弟俩有点大了,也读了小学。母亲不用再整天看着我们了。父亲母亲就一起干工地,父亲仍

  是瓦匠、母亲是做小工。那时候,农村造房子跟现在在市区买房子一样时髦,隔三差五的会有“回头货”带回

  家,里面有几颗糖、一些糕糕饼饼的,回家以后那都是要平均分配的,当然有时候也会闹不愉快。

  白天,俩孩子基本上是见不到父母的,大多时候是在奶奶家吃午饭,有时候也在邻居阿娘家蹭饭。农村里的孩

  子就像散养的鸡鸭一样,在不经意间长大。提到鸡鸭呀,在农村是随处可见的,东家的鸡跑到西家吃食、下蛋

  那是常有的事,当然也有为了这个闹不愉快的。乡里乡亲的谁没有红过脖子呢?

  这些如果算鸡毛蒜皮的小事,那么后来农村里盖房子,为了自己的宅基地而争吵,那可是大事了。有的人家为

  此大打出手、甚至兄弟反目,乃至于原先张三李四的事,连王五麻子都来浑水摸鱼的事也是不新鲜的,闹得实

  在不好收场,总会有大队的村主任出面调解,那是讲“理”的地方,事情往往会迎刃而解。那时候的大队干部

  还兼任纠纷调解员的职务,带上一个公文包,里面少不得有把长皮尺,在我小时候认为那是永远也拉不到头的

  ,用完以后有把精致的小摇手把它收回来,然后折叠回复。那是很权威的东西,一般人家里是见不到的,由于

  使用频繁,看上去是相当的光亮可鉴,经过村干部的工作,农村又归于平静。

  那时候的河水还是很清澈的,夏天总有顽皮的男孩子在水里游泳。有时候偷摘地里的番茄、西瓜,黄瓜什

  么的,引以为趣。少不得又惹来庄户人家的婆娘的一通乱骂,当然是泛指,因为实在不知道谁在作恶,有的骂

  得很没有水平,甚至直接找到人家家里去的,遇上通情达理的家长,还好说;遇上不讲理的,那少不得要一顿

  棍棒的。但这还不算最终结果,那告状的农妇会发现,她家的地头里再也结不出果子,而且人家做得是那样神

  不知鬼不觉,再不让你揪着小辫子,事实上这样的例子是不多的,孩子的淘气那是算不得真的。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慢慢的,这俩孩子也开始为家里贴补家用了。八九岁开始,家里就开始喂了两头

  羊,这羊是“开口”动物,饿了少不得“咩——咩”,它得吃饱喝足。于是,这兄弟俩开始在河边地头留足,

  割些鲜嫩的青草。遇上黄梅时节,经常会下个雨什么的,好长时间天老不放晴,那时可愁坏了这两小子,羊们

  只好吃点干粮果腹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作文   课外阅读   读者文摘   2100字   瓦匠   少不得   蚯蚓   蛤蟆   家里   爸爸   父亲   母亲   农村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