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第五册二单元作文:学习写得充实

  最喜禅宗的一首小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短小却富有哲理,人生就应如同禅宗一般淡泊名利,只求内心的高尚与宁静。这样,便足矣。


  宋朝理学叫王阳明曾说过:“眼明则花开,眼闭则花谢。”的确,美好的事物并不仅仅只是在眼里,并不会因为眼闭而消失殆尽;最美的事物永远都存留在人们的心中。像是一座大山,愈久弥坚;亦像是一坛老酒,愈久弥香……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别人问隐逸的陶渊明,为何住在闹市却不感到车马的喧嚣呢?他仅是一句“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性本爱丘山,但只因错选人生,误落官场,一去便是三十年。他苦吗?他烦吗?他怨吗?他苦,他怨,他恨。但他却因为内心的美好希望,感到人生足矣。为何误落官场且结庐于人境的陶渊明依旧保持乐观的心境?大概是因为他“心远”才“地自偏”吧。他就是因为内心存在着自己归隐田园的美好希望,才能得此快意人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面对与好友的长久分别他却依旧乐观豁达。只要内心想着对方,即便是天各一方,也亦如比邻。内心的事物是最美好、最弥久的,即便天各一方,但内心永存的友谊,使彼此天涯若比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面对被贬生活的感慨。虽是见不着自己思念的人,但是只因为内心对他的牵挂与爱,使彼此感到无限的幸福。内心的事物是最美好的,即便不能亲眼看到对方,但却有着比亲眼看到更浓郁的思念之情。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一对恋人隔着十万八千里,但那又怎样,他们彼此内心思念着对方,即使无法朝夕相处,但只需共饮一江之水便足以化解无尽的愁思了……


  内心的事物永远都是最美,它永远都不会消失,永远都不会褪色。它既不会因为眼明而花开,也不会因为眼闭而花谢,因为一切都在乎于你的内心。心中的美好虽是无形却又有形,它是我们的心灵支柱。


  正如陶渊明内心居住在闲逸的田园,便有了“而无车马喧”的安逸;


  亦似王勃有着朋友间的友谊,便有了“天涯若比邻”的豁达;


  又恰似苏轼心存对情人的眷恋,便有了“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寄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作文   单元   高中语文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   1000字   远地   花开   天涯若比邻   车马   友谊   长江   禅宗   事物   内心   美好   高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