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论》读后感:随着节奏品人生

  继续保持一天一篇的节奏。
  1、人生三路向
  人生三个路向:向生命自身之外求发展、向生命自身之内求进展(悟)、向生命自身之当下求幸福。作者将这三种路向对应于西方人、宗教、儒家。也许这三种路向的出处确实可做如些解释。但在现代生活中,已不能做如此对应了。西方人会享受当下生活者多矣。究竟走哪一条人生之路是幸福的?难有定论。再说人也不都是奔着幸福去的。对一个俗人来说,也许三条路向彼此解毒、彼此宽慰着吧。人生求得点什么不易,想求得点有意义的什么更难。但毕竟,要有理解、容忍、超越这不易人生的心态。
  2、适与神
  这回钱老的儒家、道家和德人巴氏均没能说服我同意在“真、善、美”后面再上“适、神”。在我看来,人类“真、善、美”之追求,恰如登天之努力,不断飞向高远。这种追求是人性向往万能、不朽之神性的努力,或者说是情不自禁。“适”是老老实实在地上行走,虽然也前进,但那不是高远,不曾离开过地面。“适”所体现的“神”不是万能、不朽之神,是保一方平安的土地公公。这两者的精神取向不在同一个维度,怎么可以打通融合呢?!
  3、人生的目的和自由
  读:文化的人生,是在人类达成其自然人生之目的以外,或正在其达成自然人生之目的之中,偷着些余剩的精力来干别一些勾当,来玩另一套把戏。这些勾当、把戏(人生的目的)全由人自由选择,更不该有是非高下善恶之分。但目的与目的之间、人与人之间会有冲突,于是就有了分别。世间本无善恶,只是有更好的选择,原来的选择便成了恶。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现有文化为人生提供的目的还不够多,而且还有逆转倒退的路。
  品:还是那句“人生而自由,却不往不在枷锁之中”,你的人生目的哪个不是你自己选择的,可哪个又是你自由选择的呢?自然人生、社会人生、文化人生、情感人生......人生就像汪洋中的一叶小舟,你是否有定力一直朝着某个目的而行呢?那个目的又是否如初般地熠熠生辉?
  4、物与心
  手能使人的心灵离开自己的躯体融入到外物中存在,再跑到别人的心灵中;语言、文字则能使人的心灵离开自己的躯体跑到别人的心灵中。这世界的一切事物后面都隐藏着人的心灵和人生命之努力和意义啊!
  5、如何探究人生真理
  西方文化为外倾型文化,其探究真理从有限人生的无限之外围开始,有所得后再回到有限人生;东方文化为内倾型文化,其探究真理从有限人生开始逐渐至外围。所以西方人一直是不确定的知识,东方人则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西方人从科学、宗教、哲学回到人生时就不贴切了。可东方人从人生走到自然、宇宙,又怎么能取得西方人的成就?东方的人生哲学即使在人文世界,其真如作者所描述般的优越?如何探究人生真理至今是个谜。
  6、如何完成一个我
  有首歌曾唱:“活出真我的风采”。至于什么是“真我”,还真没好好想过。有“真我”,便有“假我”。如果“假我”是社会赋予我的,那“真我”便是经过我自己的思考、磨砺、选择,并赋予其人生意义的那些内容吧。作者认为,所谓真我者,必使此我可一而不可再。换言之,是我之与众不同处。然人之为人,必受社会影响,而且光光与众不同又有什么意思呢?作者指出,完成“真我”,就应该博览众人,在人世界中完成 其为我。如此说来,完成“真我”,还真如写论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哈,大概寻找“真我”也该有问题导向吧。)
  说到这里,如何完成一个我的解决标准似乎已经提出来了。但作者在后文中论述的儒家“内修德、外复礼”的方案与先前的说法不符合呢?!内修德以达到圣人标准;外复礼则只求做一个四面八方和我有关系的人所希望于我的那个人。这内、外两个标准哪有“真我”可言。
  7、如何解脱人生之苦痛
  人生之苦痛,来自于两大限。一为人我之限,一为生死之限。孔孟儒家在有限人生中寻出路。
  如何解决人我之限问题?身量有限,心量则无限。由我心与我之伦类之心之相感相知而完成我(因五伦乃是人之天性),打破人我之限。五伦人生观从个体中体现全体,个体和全体相通合(因儒家之个体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个体之的关系,关系之总和即体现在全体,所以说个体和全体相通合)。
  如何解决生死之限问题?中国人不想涅槃,不想天堂,也不想在生前尽量发展个人自由与现世快乐,却想死后还在别人心里留下痕迹。这一痕迹便是名。于是有尽职,职已尽,则我已完成,死亦无妨;倘若职未尽而死,则要取义。取义已完成我之德性,因此我也已完成了,但死无妨。
  (怪不得称儒家为儒教,真现世之教也。)
  8、如何安放我们的心
  读:心安放在神之国--宗教,心安放在物之邦--科学,儒家之心安放在别人的心中。在儒家伦理人文境界里,人心和别人心、历史心、文化心乃至人文宇宙心融合。
  品:儒家文化或儒教确实对人生、社会提出了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路径。但它就像给人设定一个框,你要做的就是去充盈、符合这个框。现代人的心大多安放在自己的脑袋里。尽管这个脑袋是如此有限,但终究是自己的。自己受了自己的愚弄,也总比受别人的愚弄要心甘些吧。
  9、如何获得我们的自由
  詹姆士曾言:我有肉体我、社会我和精神我;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生有三种情状:自然情状、社会情状和道德情状。人类的肉体我和自然情状难有自由;社会我和社会情状,只是争取盛装自由的容器;精神我和道德情状才能产生自由的内容。宗教离开社会我甚至肉体我,来寻找自己;科学只能拓展自由的容器,并不产生自由的内容。在现世中存自由,拓展自由的容器是一步,更重要的是修炼精神我来寻找自由的内容。人类道德情状的改变会带动社会情状和自然情状。
  儒教之高明在于直指人之道德情状。它指出,我自性中本具有仁义,故我由自性行,即成为由仁义行。此乃我行为之最高自由。(我自性中是否本具有仁义,这是难以证实或证伪。只能信之能有,不信则无啊。)
  自由容器和自由内容之比喻是比较恰当的。然而人类理性介入之后,在精神我层面是个大问题啊。信仰和爱情一样是勉强不得的。
  10、道与命
  孔子所意想中之道,乃包举古往今来全人类历史长程所当通行之大首。即包举全人类,亦即是一大自然。这一道来自天命。道行是天命,道阻亦是天命。道与命之合之,即是天人之合一。
  然而,道已悬,天命则更悬。这悬之又悬的意想,与“上帝”无异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作文   读后感大全   中国近现代名著读后感   2600字   得点   儒教   儒家   目的   人生   读后感   西方人   节奏   个体   自然   自由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