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乙己》到《阿Q正传》看近代社会观

《孔乙己》与《阿Q正传》都是鲁迅先生的两部脍炙人之作,深刻地刻画了当时社会人物的特点。其孔乙己,生性懒惰,又极富虚荣,名落孙山之后,只剩下一臭皮囊,自恃读书人,自命清高,轻视劳动,一个典型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其阿Q,生活在社会草根阶级,受尽压迫和屈辱的贫苦农民,却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的地位,反而自我安慰,即使受侮辱甚至被杀头,也以为自己是精神上的“胜利者”,一个典型的阶级社会的牺牲品。孔乙己死了——被生活逼至绝境;阿Q死了——带着冤枉被枪杀。孔乙己与阿Q又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人,都是与任何人无干系的人,都是为社会所迫害的人。  
 且看孔乙己生平,因科举落榜,无谋生之路,即无业游民,又受“世俗观念”影响,轻视劳动,死读诗书,迂腐不堪,迫于生计,则行偷未果,被发现之后,遭毒打至瘸,可见阶级社会分化之明显,最终孔乙己悄然死去,无人问津。再说阿Q之生平,因无文化,无家境,处在社会最低层,坐苦力,短工勉强维持生计。其为人直爽,虽贫得两下嘴,却不懂说话技巧,思维简单,因背负调戏雇主家下人被蒙冤为替罪羔羊,遭枪毙。可见当时社会之黑暗,阶级统治者之残忍,虽阿Q生前不曾抱怨,但从人道主义来说,阿Q的死的确令人愤慨。  
 从孔乙己到阿Q,都能折射出当时人民不图反抗的“国民弱点”与阶级主义分化明显的社会问题。在近代,对于社会地位低下,没有选择职业自由的人称之为“贱民”,可见当时阶级主义的严重性与被压迫人民凄惨的处境。从孔乙己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虽已结束了封建统治,可阶级主义和一些陋习仍存在,如科举制度,虽不失为选择人才的好方法,但同时也摧毁了不少读书人的前程,最终含愤而死。从阿Q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被压迫人民完全丧失了人格尊严,习惯于“弱肉强食”的社会制度,默认了自己的“贱民”身份,忍气吞声不敢反抗。综合上述这两个问题,也就能看出当时当局的黑暗。我估计了孔乙己与阿Q有生之年的社会背景约在辛亥革命左右,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帝制,报纸、书刊铺天盖地地宣称社会进去了新时期,人民自由了。还是鲁迅先生独具慧眼,塑造出了孔乙己与阿Q两个人物形象,怒斥了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的压迫之下。由此可见,要推翻一个制度尚且不难,核心问题还在于如何构件一个和谐的社会。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by小默  
                               2006⒌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作文   初中   初三   议论文   1100字   辛亥革命   贱民   社会   科举   读书人   牺牲品   正传   近代   封建   阶级   主义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