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金庸

  一

  金庸乃武侠小说集大成者,可谓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代文学名家。

  在我眼中,金庸随着时光迁移,愈加显得伟大。

  读小学的我第一次听到金庸在语文老师那里,然而当时的语文老师并没赞扬金庸,反而却满怀痛恨,把一群看武侠的同学呵斥的狗血淋头。我虽然没看过武侠小说,但也很惧怕老师,初时只念武侠乃伤天害理之书,百害而无一利,眼中的金庸也没多少好的印象了。

  稍大一点,我的初中语文老师生性不羁,每堂课都聊得如痴如醉。有几堂课上提及金庸,虽然当时的班主任异常痛恨金庸,但语文老师常常聊得热火朝天,常以《笑傲江湖》为作文素材,使文章更添色彩,使大家乐的开怀大笑。与我初识的金庸开始矛盾,于是我眼中的金庸便逐渐伟大起来。

  我第一次看他的作品是在高中提前招生的那段时光,十分空闲。在平静的日子里,冒出了个同学王某,他带了本《射雕英雄传》,全班便开始掀起了武侠热潮,我也有较多的时间,闲着无事便顺手取来第一本浏览。初时只是随便翻翻,可未想到像着了魔似的被一股深深的内力吸引住了,这内力似乎是来自于武学经典《九阴真经》,亦或是属于郭靖的天马行空的传奇故事罢,更多的便是金庸那纯熟的笔法。难怪全班都为之倾倒。我眼中的金庸仅仅因一部作品瞬间变得伟大,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之后我便开始去了解金庸,为了给他一个更合适的定位。

  二

  金庸年少时想做一名外交官,他苦读考入了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由于战乱,他外交官的梦一直未实现。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派往香港《大公报》任职。有一次,友人电召其北上外交部应聘,接待他的是时任外交部秘书的乔冠华。乔冠华乃金庸之友,他坦诚而言:“一个受国民党教育的地主后代,恐难被吸纳!”金庸应聘受挫,回至香港。但这却改变了金庸的命运与前途,外交梦落空了,他编起了报纸,一次偶然机遇,他踏上了武侠道路。此乃塞翁失马,终得福焉!他未被梦想破灭冲昏了头脑,现在的他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一代宗师,“金大侠”便成了天下无人不识的文化名人。

  我眼中的金庸就是这样一位永不悲观,另辟蹊径的金庸。

  三

  “金庸的作品所表现的深厚意蕴确非古龙、梁羽生所能及,他不仅是现代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代名家。”这可能是给金庸的最高评价了。

  然而并不是天下皆认可金庸。王朔写了《我看金庸》,对金庸的小说猛烈抨击,但金庸却未拍案而起,也未竭力争辩,更未反唇相讥,只是心平气和曰:“王朔先生的批评,或许要求的太多了,是我能力所做不到的,限于才力,那是无可奈何的了。‘四大俗’之称,闻之深感惭愧,香港歌星四大天王,成龙先生,琼瑶女士,我都认识,不意居然与之并列。不称之为‘四大寇’或‘四大毒’,王朔先生已是笔下留情。我与王朔先生从未见面,将来如到北京待一段的时候,希能通过朋友介绍相识。”金庸未指责对方言过其实,反承认才力有限;不责怪对方用语刻薄,反称赞对方笔下留情,且向对方伸出热情之手,希望与对方交朋友。事后,王朔闻听此言大受感动,坦言:“比起金庸来,的确让我惭愧。”

  金庸在我的眼中又显出了他的以礼待人,以诚待人一面。

  四

  金庸像他笔下的韦小宝,好为人徒,定要拜师求艺。他晚年一路求学,于剑桥读了硕士、博士,又去念北大博士。随时代更迁,多人早年失学,对读书上大学反智。而金庸名满天下,富甲一方后,仍有志向学,好为人徒,实属难得。

  一位谦卑,不断完善自我的金庸又映入了我的眼中。

  他一支笔写武侠,一支笔纵论时局,享誉香江。少年游侠,中年游艺,老年游仙。他为文风行一世,为商富比陶朱,为政参国论要。这便是我眼中的金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作文   高一   话题   高中   1500字   外交部   才力   眼中   集大成者   初时   香港   笔下   语文老师   武侠小说   武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