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朋友圈里那些事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朋友圈已经不再是“朋友”圈,里面有了同事甚至上司,有客户或者乙方,有某次饭局上“扫了一扫”的不熟悉的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朋友圈里那些事1:我们更需多元的声音

  微博与微信成为了时下人们热捧的宠儿。它们拥有相同的使用者,示有各自忠实的粉丝。它们的不同的功能让人们争辩不已。在微信朋友圈中,你发布的内容只能被你的亲朋好友所看到。如果你所发布的内容与他们契合,那么他们就给你点赞,给你肯定的评价,若是不赞同你的观点,他们碍于面子,碍交情,只会默默地把你的朋友滑动开,假装看不见。试问,有谁在朋友圈中收到,“啊,你穿这件衣服好丑!别穿了!”这样的评论呢?在微博上,境况则完全不同。由于不认识的人亦可看到你发布的内容,他们不需要有更多的顾忌,可以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吐露,所以说话更直接。诚然,相比起微博上不时出现的“世纪级”的口水战,微信朋友圈显得更加风平浪静,其乐融融。但是,事物的发展往往蕴藏在矛盾运动中。你对你的见解沾沾自喜时,有网友指出你认识中的不足与错误。你对此愤愤不平,冲上去与之“撕杀”,几个争论的回合下来,你对事物的认识反而更全面了,顺带获得一股酣畅淋漓之感。 你看,历朝历代哪位暴君不是自认英明而专断、蛮横的?而盛世的明主则多为广开言路、尊重各位臣子给他的意见。暴君身旁依附的是阿谀奉承的小人,明主身边则站着义正言辞的忠臣。国家凋敝抑或是开创繁荣盛世,不是一道很简单的选择题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多元化的声音。 当下,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通了微博,及时发布微博,保持信息的畅通,使决策更为透明。政府开通微博,各路网友献言献策。在不同的声音中政府可以听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实在是乐事一件。的确,微信朋友圈提供了一个更加私密的空间,但是,微博却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我们在这里不仅可以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亦可抒发我们自己对别人的见解。更多的不同的声音交融在一起,才可以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在前进的道路上,及时发现错误避免错误的倾向。 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元的声音。一味的鲜花与掌声只会让人沉溺其间不能自拔,而“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元的声音。

  朋友圈里那些事2:朋友圈的真相

  自从各类社交平台产生后,我们寻求被他人发掘和认可的欲望有了无限可能:人人网的页面浏览数告诉大家,我是一个受关注的人;微博上有成千上万粉丝的大V告诉大家,我是一个有身份的人;微信更是开辟了供个人经营的公众平台,告诉大家,我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粉丝数、浏览量、转发率、赞、评论……我们开始用这些数字来衡量自己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价值,这些数字仿佛比它背后所度量的那件事更具有说服力。而自从有了这些数字,我的朋友圈里仿佛每个人都成了占地为王的一方诸侯,时刻都在用一种貌似谦虚的方式展示着自己的优秀。“这是我前一阵写的稿件,又被转载了。总有人约出书,到底答应不答应呢?” “小伙伴非要给我做专访,只好答应了,其实也没做出什么成就来。”   “最近又上了两个节目,拍了美片,你们可不要说我胖啊!” “诸事不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体味人生。”(附自拍)   而紧跟着这一条条新鲜事的,是评论里此起彼伏的男神女神、人生赢家。   前一阵一个大学学妹申请加了我,通过后一声招呼没打,一句问候未说,出于好奇,我点进她的朋友圈转了一遍,差点就没能回来:今天我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今天我创办了创新性的公众账号……今天老板让还是新人的我独自去谈客户……今天我之前写的稿子被北大引用了……看得我后背起阴风,脑门落冷汗,满心都是被年轻一代的优秀所捶挞的震撼:我活至今日,竟不知世上还有如此优秀之人。然而略略转念,若是按钮一划,将朋友圈屏蔽,你在我的人生中莫说捶挞,怕是连撩拨都算不上吧。   有时看到些自秀好感的言论,我总是想有一个匿名送鸡皮疙瘩的选项,只可惜朋友圈的功能设置总能轻易地让朋友“圈”了你,看不过去、懒得理甚至觉得恶心的,最多也就是不赞而已——谁会真的撕破脸皮告诉你“拜托美图秀秀磨皮都磨平了的自拍就不要发了”或是“求你同一篇文章发在不同的账号上就不要每次都自转一遍了”,毕竟退一万步讲,大家都还是“朋友”。 在纷繁杂乱看不到背后真相的朋友圈,尤其是自媒体的存在,让每个人都成了能讲故事的人,把自己做的事说与他人听,以此来体现:我的经历值得被惦念,我的努力让世界改变,我的人生绝不如水般寡淡,我的未来会让所有人闪瞎眼。可是亲爱的,如果这个瞬间,我屏蔽了你的朋友圈,你是否还能如此这般信誓旦旦? 亲爱的朋友,请不要再把你自己的优秀说与我听,这个世界之大,明眼人之多,我相信以你的出色,我会无法回避那终有一日铺天盖地的影响力。若是我暂未接收到关于你的信息,想必你尚需再锻炼些功力。当然这些话是批判也是自我反省,虚荣的人性让我们都无法逃脱对那些赞美之词不能自拔的上瘾。可罗素说:“我们为什么而活?” 因为爱,因为对知识的渴望,因为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下一次,不如想想那甚至未曾有过手机的人群,他们仍在温饱线上举步维艰。所以请让你的优秀散发到这个世界中去,最好能在人类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等到那一日来临,我自然会发自心底地给你一个点赞的爱心。

  朋友圈里那些事3:别再为孩子进行微信拉票了

  时下,特别流行在微信里给孩子或学校获得某项荣誉拉票。有的家长在自己的朋友圈持续数日发微信为孩子拉票;还有学校为了评比名次要求家长必须为学校微信投票,并让老师监督;甚至,还有的家长因微信投票没完成老师下达的指标,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等等,不一而足。 为给孩子或学校获得某种莫须有的荣誉,竟然如此弄虚作假、不择手段,这不是在教育、在育人,而是在反教育、负育人。 人们无论是办教育还是培养孩子,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什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在他的文章中反复强调一个观点,那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看学生的实际表现如何,但靠亲友团拉票,这样的假成功就是教孩子追求虚荣。其实,为孩子和学校拉票除了与教育目标和本质相违背之外,也与科学的育人方法和规律相违背。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和心理认知特点,施以相适应的育人方法,是培养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规律。不少学校和家长就是不认识这一点,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地想让孩子迅速成功,走向辉煌,完成人上人的家长使命。 像为孩子拉票如此违反教育规律的事在学科教学中也普遍存在,再来看一例。 语文教育是这些年最热闹、最花哨,也是最时髦的一门学科。但在这花哨、时髦和热闹的表象下,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语文质量的大面积提高。以笔者最近了解和听到的语文课为例,什么主题语文、情境语文、诗意语文、绿色语文、逻辑语文等,生生把一个语文学科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带来表面的和虚假的繁荣。笔者听课后随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老师的教学情况后发现,老师对所讲内容云山雾罩不知所云,甚至连关键字词句段的关系和含义都搞不清楚,学生更是不知一堂课下来学到了什么,师生糊糊涂涂,何以成为语文?   语文学科的规律是什么?就是姓语名文,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为目标,以字词句段篇和语言、修辞、逻辑为手段训练学生并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学科。在当下的不少语文课堂上,不仅有许多让学生说大话、空话和假话的引导,在形形色色的语文观指导下,把语文课上成了四不像课,而且还充满了对语文教育规律的粗暴践踏和违背。 无论是拉票还是语文课上让学生说假大空的话,无论是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还是不会字词句段篇的教学,都是对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育人规律的粗暴违背和无知践踏。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违背规律的办教育、抓人才的方式方法,在周围还有不少。尽管我们费了不少力,投入也不断增加,活动一个接一个,经验亦不少,表面上一派繁荣,背后却是教育内涵减少和质量得不到提升。究其原因,就是不遵照客观规律办事,甚至对客观规律无视和篡改。如此循环下去,就陷入一个怪圈:越重视、越给钱、越豪华、越热闹,教育质量越不行。为孩子微信拉票之类的行为蠢在何处?就蠢在这里。 不能像搞运动那样搞教育,也不能像抓行政工作那样抓育人。按照教育自身规律办教育是简单、明白的事情,也是智慧和必需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作文   高三   高中   3700字   朋友   朋友圈   语文   规律   家长   声音   老师   孩子   学校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