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参考一

  看完印度喜剧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不由得很想为它更名为“我的人生谁做主”。 同时,该片给予我发散思维、诱发我第一次迸发出想写观后感冲动的就是这个主题——“我的人生谁做主” 。这里的“我”不啻是本我,是上帝创造的我们每一个人。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表面上荒诞搞笑的狂喜剧,也是一部内核让人啜泣的严肃片。近三个小时的时间,我居然没有感觉到疲劳,反而觉得时间飞逝,意犹未尽。观看中,一次次忍俊不禁地捧腹大笑,一次次如鲠在喉泪流满面,笑中含泪,泪里带笑,又哭又笑,最后破涕为笑。看完掩面而思,却让我没有像平日观看完喜剧片那样获得轻松愉悦的感觉,反而心中添堵,心情沉重,思绪万千。一种“好东西大家分享”的理念让我不得不向大家强烈推荐这部影片,一种不吐不快的情绪驱使我不得不敲下这篇冗长的蹩脚文字。

  影片采用的是插叙的手法,故事以两个好朋友“拉朱”和“法涵”,在毕业十年后寻找其死党挚友“兰彻”(兰彻与拉朱和法涵是室友,三人是铁哥们的关系)之旅和十年前入学皇家工程学院穿插着回忆拍摄的。讲述了十年前他们三人一同来到皇家工程学院读书的求学过程。这是一所印度传统的名校,这里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就只有成绩第一,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没有未来。在开学的第一堂课堂上,校长(绰号“病毒”)手举一个“一只鸟站在鸟巢上”的道具,上来就来了这样一席开场白:“噪鹃从来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他们会怎样?他们会把其他的蛋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说着,他将一只鸟蛋从鸟巢里掏出,“啪”的一声狠狠地摔落在地…… 看着破碎、流淌的鸟蛋,学生们个个目瞪口呆,惟有兰彻若有所思,表情平静、坦然。

  兰彻,本片的一号人物,一个富人家庭的一名园丁的儿子,由于从小天资聪慧,被要求冒主人少爷之名去上大学,条件是学成之后将学历给主人的少爷,然后自己悄然退出、永远消失。他善良、开朗、乐观、幽默、自信、智慧,他因为喜欢机械而学习机械,他主张将激情转化为职业,将工作当作游戏,“做你自己想做的”,也就是做你自己。在帮助朋友、戏弄对敌、反抗校长权威的过程中,他改变了身边的每一个人,最后,没有学历的他消失十年间,变成了一个拥有400项发明专利的大科学家,作为炙手可热的人才,日本和美国的多家公司都争抢着要他。

  拉朱,本片的二号人物,一个来自贫困家庭的穷小子,信奉佛神,十分不自信,手上戴满了各种迷信的戒指,长期生活在来自家庭种种重负的压力之下,一直处于恐惧的状态中。拉朱在影片中的戏份很丰富也很出彩,由于送他病重的父亲去医院抢救,兰彻与校长的二女儿Pia擦出了爱的火花;由于偷窃试卷事件(兰彻和法涵为帮助他度过考试难关,出于朋友义气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行盗),拉朱在面临自己与兰彻二选一退学抉择的七分半时间里,压力终于压垮了他,从楼上的窗户一跃而下,正是这一跳,才有了后来感人至深的场面。好友兰彻不停地讲笑话,尝尽一切方法,终于将他唤醒,而他也最终战胜了内心的恐惧,在毕业的面试中坚持做自己。他说:“16根断骨给了我两个月的时间思考和反省,最后,如梦初醒。今天我不再请求上帝给我这份工作,只为这生命而感激。”“断了两条腿,才让我真正站起来,好不容易获得了这种态度,我不会改变的。你们留着这份工作吧,而我保留我的态度。” 现实生活中面对利益的诱惑,我们有几个人会这样呢?拉朱,他是这部电影里面最真实,最现实,也是最带给人力量的一个人物。

  法涵,本片的三号人物,他自幼就一直想成为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家,但是父亲却坚持让他成为一名工程师,这让他一直生活在虚假之中,终于在兰彻将他四年前写的信寄给匈牙利的著名摄影家并收到回函之后,在兰彻的再三鼓励下,他才鼓起勇气与父亲摊牌,最后亲情融化了一切分歧,他成功的转行。而影片的叙事,也是从法涵的视点进行闪回倒叙的。下面就让我们来很好地了解一下中心人物兰彻吧。

  影片的主角兰切就像是无厘头周星驰一样不按常理出牌的、令老师和学校头疼的“问题学生”,影片围绕他入学后的所作所为,展现了一系列非传统教育下所培养出的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和知识魅力:他提倡兴趣学习,敢于挑战传统教育;他坚持正义,勇于挑战权威;他用知识拯救了人的生命,使他人建立了应有的人格;他用智慧、真诚和热情影响着朋友,让朋友找到并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同时也成就了他自己。他似乎很叛逆,但又很单纯;他活学活用,动手能力极强;他不受条条框框的制约敢于打破常规,他对清规戒律的束缚不屑一顾勇于抗争;他的行为时刻追逐着自己的思想,他的言谈举止无不在不经意间就流露出人性至真、至善、至纯的光辉……好多知识是来源书本,但绝不来源于传统课堂。如果说,叶芝在《当你老了》一文中所全心热爱的是她的那个唯一的“朝圣者的灵魂”的话,我认为影片中特立独行的兰彻,剔除其性别不论,无疑就是我们观众、就是我们芸芸众生现实生活中所应该推崇和迷恋的集大千世界无数个“朝圣者的灵魂”于一体的化身。虽然,完美主义、理想主义的电影是虚拟的故事,只能让兰彻生活在影片里,很难或者根本走不进现实,人人都知道兰彻说得极对,却也都知道他那一套在现实生活中将处处碰壁。但即便如此,影片所展现的他所代表的那份理想主义的勇气与执著的精神,的确令人敬仰、让人渴望和值得人追随。

  人是孤独的,又是群居的动物。孤独的自然属性,使人总想特立独行,如兰彻一样的自由生活。但群居的社会属性,使人又不可能那样去做,因为现实的生活中很多时候只能沿着那特定的轨道或被牵着鼻子走,展现在影片中的拉朱和法函就是这样。而展现在我们自己身上的,就是亲朋的期许,生存的压力,努力的艰难,竞争的残酷,抉择的迷茫,自我的迷失。

  总的说来,《三傻大闹宝莱坞》让我感动、感慨、感叹、感触、感悟颇多,真的是部很经典的电影,许久都没有这样的眼福了,它集搞笑、批判、励志于一体,将亲情、友情、爱情穿插其中,把人生、生活、生命融入到平凡的人生经历的各个必经环节中——学习、事业,为人、处事,家庭、学校、社会,以及选择、坚持等人格的智慧和魅力,把一个个看似周星驰似的无厘头的搞笑场景,升华到了人性的真诚与善良。在欢笑中,影片把那些触动人心的东西演绎的淋漓尽致,在泪水中,影片将那些启迪心灵的思考引申的无处不在。还有影片中的插曲也很不错,优美的旋律让人心旷神怡,平实的歌词让人回味无穷。

  参考二

  学校推荐我们看《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片子,我以为这是一部喜剧甚至闹剧,可看完以后怎么也笑不起来。影片中很多地方确实采用了印度电影的常用舞蹈表现形式,从表面看是欢乐、诙谐的,可影片中所暴露的对于教育的折射使人扼腕痛惜。

  一所全国知名的大学——皇家工程学院,每年40万以上的考生只录取200人,多么让人向往的高等学府,但学校的种种怪象令人毛骨悚然。院长博学多才,可他是一个争强好胜、自以为是、充满嚣张气焰的人,整天就会题海战术,学生每学期各种测验、考试、口试有42场,砸得学生晕头转向,除了循规蹈矩、死记硬背没有任何创新、发明。用影片主人公兰彻的话说:“狮子在皮鞭下也学会坐板凳,这是训练而不是教育。”为了所谓的学业逼死了儿子、逼死了学生。一个上进的`学生,因为父亲的中风耽误了交毕业设计就不让他毕业,孩子本来是怀揣着回乡造福桑梓梦想的,家乡的人都为他能成为工程师而骄傲不已,可作为导师却挫伤了他的自尊和理想,让他退学,他觉得人生什么也没有了。最终自杀于寝室,用生命的终结向残暴的导师表达愤怒,向不公的教育体制无言地抗争。临死之前他给自己唱了一首挽歌:“我的未来什么也没有了,让我的生活结束吧……”在他的葬礼上,瓢泼的大雨淋湿了棺柩,可我觉得那是上天对人类无知的控诉。兰彻达斯问院长: “你认为洛玻的死是自杀吗?其实是四年的压力、是你、是我们的教育谋杀了他,我们只考虑高分,定居美国,在高等的银行工作,谁去想过人性的差异,一个不能当工程师的人当野外摄影家为什么就不可以?”

  是的,我们的社会经常人为的给人贴上价格标签,生活就是利润报表。我们对孩子的衡量分数至上、乖巧至上,简单问题复杂化。当我们的孩子递上稚嫩的作品时我们弯下几次腰给予欣赏?当有灵感火花碰撞的时候我们都精心捕捉吗?如果我们都鼓励孩子如风一般自由,似风筝可以翱翔天宇,我们允许他们独辟蹊径,允许他们个性张扬。未来他们回报社会、家庭的难道不是多彩斑斓的生活吗?让我们坦然迎接潮汐,也坦然面对烈日的炙烤,坚信一句名言:“天生我材必有用。”

  参考三

  三傻大闹宝莱坞:那一场关于有理想的人的追梦旅程。

  最喜欢的一位单口相声表演者叫RussellPeters,他是加拿大第二代印度移民,专长于种族笑话,又善模仿各种族裔的口音,不管是中国人、印度人还是意大利人,他都能找到突出特色予以模仿夸张,在逗得观众哈哈大笑之余留下悠远回味,一边佩服他观察细致入微,一边咂摸各个种族的痼疾毛病。 Rusell Peters曾经对印度电影做过夸张总结,几个主要点跟我印象中的传统印度歌舞片还真是严丝合缝。其中他说印度片子一定要有歌舞,而且不管什么剧情,一定会突然到达一片旷野,中间一棵绿树,女主角藏于树后,随着音乐的节拍从树左侧突然探出头来,唱一句,缩回去,再从右探头,反复几次,手则作莲花指翘于颏下,眼珠左顾右盼,迷得追随她前来的男主角神魂颠倒。

  我也是带着这样的期盼来观赏印度电影《三个傻瓜》的。这个大体改编于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Five Point Someone)的故事果然爆笑 。 三傻大闹宝莱坞,名字里“三个傻瓜”所言非虚——在每学期42场考试、成绩排名张榜公布、竞争激烈乃至自杀率高居不下的“皇家工程学院”中,竟然出现了个周星驰般不按牌理出牌的问题学生兰彻(Rancho),他顶撞老师,质疑传统,完全不把成绩当回事,古板校长“病毒”当然要骂兰彻和两个追随他的室友,法汉(Farhran)与拉祖(Raju)是大傻瓜了,也许社会的变革就是要这种不畏强暴的“创新”型学生,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兰彻有个口头语叫“一切都好”(Aal izz well),影片中一段恰到好处的歌舞充分诠释了这种乐观心态的关键——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用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这样我们离成功会更近一些。我非常佩服导演拉库马·希拉尼(Rajkumar Hirani)在这段歌舞前后的调度安排,每段超现实的舞蹈暂告一段落后镜头都切回故事进程,轻松推进情节发展;整个狂欢结束后再突如其来一个巨大的对比,让观众的情绪从轻松惬意的云端直坠沮丧遗憾的谷底,既增加了剧情本身的跌宕起伏,又给本来轻飘飘的“一切都好”加入了对比及深度,这是极度成功的。

  比起通常的宝莱坞喜剧片,《三个傻瓜》似乎更显成功,笑料层出不穷,种种片段事无巨细,但却并不考验观众的耐心。我觉得这跟情节安排的前后呼应及影片整体所维系的“严肃的搞笑”基调分不开关系。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在介绍拉杜的家庭环境时,画外音说“就像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翻版,狭小昏暗的房间,瘫痪的父亲,咳嗽的母亲,尚未成婚的姐姐”,一边自动将画面饱和度调低,弄成黑白老电影的粗糙颗粒质感。以后只要一演到拉杜的家,电影就自动彩色转黑白。包括兰彻所臆想的“骑摩托新娘”,工整得近乎精致。

  我觉得影片最值得嘉奖的还是永不放弃,乐观的精神。不但有那些喜剧情与歌舞,还有使人奋发的励志。该片讲的是兰彻对梦想的敢于追求,敢于奋进的精神,它触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人才流失、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匮乏。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和中国颇有交集,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个也曾深切体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压力的中国观众会颇感共鸣。影片将近结尾还有一处令我很是意外:一直对兰彻深恶痛绝的校长“病毒”在暴雨积水中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不可能总是对的”,体现了兰彻的成功。

  在社会上,在历史中,难道伟大的变革者不是拥有这样的精神才诞生出的吗?这部影片难道不是对现实的批判与讽刺吗?为什么西方社会,西方学校会出现那么多发明家?就是他们这种创新的精神,还有敢于打破传统腐败的内心。在那位“病毒”校长送笔给兰彻的时候,说明他承认了兰彻,认同了他的优秀。我本人对该片持肯定态度。因为打破传统腐败的,就是需要他们这种不畏强暴的,正义的,却又合理的人。

  还有该片成功的是,它使我认识到了什么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很明显,兰彻的两位好友就是受到了兰彻先进的思想影响,才会走上自己的梦想之路,才会走向成功,仔细想想,要是兰彻没来,他们俩将会怎样!这也是在告诫所有交友者:自己要想有好的发展的话,就应该交诤友,交真正正义的人。不要交那些意志邪恶,思想败坏的人!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熟虑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作文   体裁   观后感   5800字   印度   工程学院   校长   现实   影片   传统   学校   社会   学生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