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作文具有鲜明的个性

  前言:定位

  我们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育者,我们不需要苦口婆心地教育读者明白某个生活哲理。我们是普通的中学生,我们的作文记录的是我们的生活世界,表现的是我们健康的处世态度,凸现的是我们鲜明的个性。写入作文的,无论是事情、人物、认识、情感、体验,都应是自己经历、接触、感悟过的。记事写人,写自己的生活,抒自己的真情,阐自己的思考——在作文中留下我们成长的足迹,这才是我们作文的正确定位。叙述、描写永远是初中生作文的主体,切不可把读者当教育对象,大段大段地议论说理,或者普及科学、文学知识。

  选材篇——个性化选材

  自己的生活最真实,自己的生活最熟悉,诉诸笔端也就具体感人;世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具个性的材料。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相交的朋友不同,父母师长表达爱的方式不同,经历不同,对生活的感悟不同……选材要找的就是这个“不同”。

  比如,“母爱”、“父爱”是写作永恒的主题,为什么经典作品中常见它的身影,却丝毫不会让人觉得雷同厌烦?其实,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每位父亲或母亲的职业、个性、经历不同,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父母子女之间发生过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也不尽相同,有这么多的不同,何愁选材雷同?

  选材的个性化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词入手考虑:

  1.背景。这件事的发生是否有一个特定的背景?

  《背影》中的父爱有其特定的背景: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正是家中光景最为惨淡的时候,父亲忍着丧母之痛,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碌。车站送行,正是发生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中。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背景下,父爱的无微不至才更令人动容,父亲的背影因为凝聚了生活的艰辛、对家庭的责任、对苦难的隐忍和对孩子深沉的爱而成为文学史上经典的形象。

  一篇题为《把头抬起来》的文章。作者在文章开头,讲述了自己的小时候的一些经历,因为长得不漂亮而自卑,因为父母的不和谐而忧伤,因为文学作品的影响而常常伤感……这份自卑和伤感一直藏在谦逊、乖巧的外表之下,无人发现,无人理解。然后作者写到了一件小事:一次普通话等级考试中,“我”在口头作文中流露了自卑、伤感的情绪,素不相识的考官用温暖的话语,真诚地鼓励我“把头抬起来”,要拥有自信。从此,我的人生发生了改变。如果没有之前的这些背景,这件小事恐怕就不会那么地打动人心,对“我”的人生之路的重要影响就会显得牵强。

  2.特长或独特经历。能否以我(写作对象)的特长或爱好或独特经历为载体?

  有位学生写母爱,写的是母亲陪伴她学琵琶的的过程,练基本功时母亲严厉督促,学弹乐曲时母亲与她一起学习、分析,当她琵琶学有所成时,母亲也早已是半个行家。母爱因为有了“学琵琶”这个与众不同的载体而具有了自己的个性。

  有位学生写自己经过努力,终于战胜胆怯,学会了表现自己,他以刻苦准备相声表演,克服种种困难终于表演成功的过程为材料。细心揣摩原作,磨破嘴皮背词让他胸有成竹,在同学、父母面前演练,想办法克服心理障碍,最后是舞台上流畅的表演,这一幕幕让读者身临其境。

  一位学生写外婆每年快到冬天时就开始制作辣椒酱,从晒辣椒到切辣椒,直至过油,放盐,腌渍,密封……每一道工序外婆都完成得这么认真。一开始满满三袋的辣椒最后成了被装在几大瓶中鲜红油亮的辣椒酱。这道道工序,以及外婆制作辣椒酱时的细致、讲究,没有亲见过的人是绝对写不出来的,这就是个性。这位外婆制作辣椒酱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送给邻居们的新年礼物。外婆对人质朴的情意、邻里间的和谐便自然表现出来了。

  同样要表现追求梦想,有同学写自己围棋升级赛的曲折过程,有同学写自己不断挑战自己,终于成为一名“闪客”的过程,有同学写自己编辑个人作文集的艰辛而愉快的过程,还有学生写自己备战中考时,母亲也在准备会计师资格考试,母女二人共同奋斗,共同追梦,这样的选材无疑会让人眼前一亮。

  从我们的校园生活中去找,也有不少独具个性的材料可以入文,比如为全班讲解古诗文,参加各类竞赛,参与艺术节活动,年级戏剧会演,教育教学风格独特的老师,独具个性的同学等等。

  3.细节。有没有人所未见的细节?有没有别人忽略,你却从中有所发现的细节?有没有独属于你的生活细节?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罗丹忘我沉醉于雕塑创作中的动作、神态、语言深深打动了作者,引起了他的思考,让他反思自己的文学创作态度,从而悟得了“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

  一位学生写自己原本不习惯接受别人的帮助,尤其是自己不太需要的帮助。一次,放学晚了,同学主动邀请她搭乘自己母亲的车一起走,他照例拒绝了。这时,他听见了同学尴尬的咳嗽声,看见了他失望的神色。这个细节让作者犹豫了,他勉强改口接受了邀请,却看见同学眼神中竟绽放出无比欣喜的光彩。作者的内心由此起了波澜,情节由此推进,作者对帮助的内涵也有了一番新的理解。

  同在一个教室里参加同一位老师的补课,有一位同学就注意到了一个别人忽略的细节,老师带来一杯热茶,她为一个个同学讲解知识点,却始终顾不上喝茶,下课时,那杯茶还是满满的,只是早已冷却。这位同学由此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师那颗火热的心。

  你看,即使是同样的经历,如果捕捉到了独特的细节,文章也可以出彩。

  4.独特的间接经验。我们读过的散文、小说,看过的电影,摄影作品、听过的故事等。

  独特的间接经验,一般不作为我们作文的主体材料,但有可能成为我们材料中的亮点,成为情节推进的必要环节,或是线索。

  比如05届陈诗悦同学的《向前迈了一步》,电影《阿甘正传》正是文中的亮点,它是情节的转折点,是作者在漫漫奔跑中转变心态,学会发现美丽的风景的重要的情感和精神的支点,而题记中引用的安妮宝贝的话很好地将跑步和人生联系起来,后记中《阿甘正传》的经典台词进一步强化了作者所悟出的人生哲理,并且使文章有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延续,言已尽而意无穷。

  比如前面提到过的《把头抬起来》这篇文章,作者在普通话等级考试中抽到的口头作文的题目是“你最喜欢的一部小说”,她选择了小说《简·爱》,在讲述中真情流露,表达了自己的自卑、伤感,对未来的茫然。而陌生的考官却伸出了关爱之手,鼓励她把头抬起来,自信地去生活,并让她再去读一读《简·爱》,说“那是一部很好的小说”。得到鼓励的作者重读《简·爱》,想着老师的话,渐渐悟出了《简·爱》的精神和人生的真谛:人生需要自尊和自信,把头抬起来不仅是正常人应有的生活姿势,更是一种人格精神的平等。这篇文章中,小说《简·爱》作为作者情感的依托,是情节推进的重要元素,与主题表达息息相关。

  间接经验写入作文,千万不要“忘我”,就文论文,就电影论电影,一定要让它成为自己成长经历中的一个点,不然,你的文章就变成电影介绍或作品评论而不是表现自己成长的记叙文了。

  5.缩小范围。越是宏观,越会雷同,找共性更容易,缩小范围,才能找到与众不同的材料,才容易展现个性。

  亚洲人、中国人、南方人、上海人、上海学生、上海某初级中学的学生……越是缩小范围,越容易在共性之中找到个性,所谓同中求异。

  打个比方,远看两个高矮胖瘦差不多,都穿着校服的中学生,你会觉得他们差别不大,我们看到的只是共性,但走近一些,注意脸部,你就会发现,一个戴着眼镜,一个不戴眼镜,更近些,再注意一下五官,你还会发现,一个嘴唇厚厚的,透着一股子憨厚,一个是可爱的小瘪嘴,显得俏皮精明。

  比如,作文题目“乐在其中”,有些同学选择写读书,说自己在读书中获得快乐,事实上这个范围太大了,空泛的选材,难见个性,那就不如缩小范围,单写自己读某一类书甚至是某一位作家的书或者某一本书的快乐。比如,读科幻小说、读《福尔摩斯探案集》,读宋词、读《于丹〈论语〉心得》等等。选择什么样的书入文,本就可见写作者的个性,而这本书或这类书的个性也会给你的“快乐”打上与众不同的烙印。

  另外,有些同学会关注社会热点或社会问题,所谓的大题材。比如XX年中考,有很多考生写非典,比如XX年,有些考生会关注奥运,关注火炬传递,关注汶川抗震救灾中的一些事情。XX年,会关注迎世博、应对金融危机。今年,你也许会关注钓鱼岛,关注雅安抗震救灾。还有些同学发现了社会的阴暗面,思索着一些很沉重的命题。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有几条:

  1.有些问题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当我们自己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或是还处在困惑中时,应避免涉及。

  2.社会热点,时事新闻,当它成为众人笔下的通用材料时,也就失去了新颖度和独特性。

  3.写大的题材,必须选择我们自身所能触及的材料切入,以小见大,将自己的感受贯穿于其中。对于社会热点,大多数人获得信息的途径是类似的,获得的信息也具有高度的雷同性。但是,如果你的亲人就在抗震救灾前线,如果你是亲手降下半旗的升旗手,如果你亲历了迎奥运、迎世博的某个活动,如果你曾用演讲、歌唱、绘画、博客……表达过你的深情,那么你一定会有更真切的感受。而如果仅仅是将电视、报纸上、网上所得的资料来组织作文,难免人云亦云。当然,将触动你心的资料用于自己的个性化材料中,作为情节中的一个点,那又另当别论。

  立意篇——个性化立意

  在批阅作文中,常会发现同学对材料的思考较浅,说些人云亦云的“正确的废话”,或者仅仅停留在道理的表面,比如,“我感受到了父亲对我的爱,父爱令我感动”,比如,“我懂得了帮助别人是一种幸福。”这种父爱的内涵是什么?感动中又有怎样的感悟?帮助别人的幸福与其他幸福相比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作者都没有很好地解释,仅有“感”而没有“悟”。究其原因,是缺乏对材料的深入思考,认识问题的层次较浅。

  怎样使作文的立意富有个性呢?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往深处挖掘

  古人曾说:头一遭来者,陈语也,头二遭来者,新语也。意思是,写文章,脑海里首先出现的,往往是旧的材料、旧的思想、旧的语言,继续搜索、思考,才会有超越旧有的新鲜的内容。无论选材还是立意,都是如此。

  生活中多的是平凡小事,可是有些事如果“深究”下去,问一个为什么,往往会由浅入深,以小见大,使立意深刻,收到平中见奇的效果。

  有位学生写自己进了名牌初中,又在一次数学竞赛中得了奖,便骄傲起来,上数学课也不好好听了。直到考试考砸了,才后悔,又用功起来,初三时终于又得了奖。粗粗一想,我们可能会由此得出有关谦虚骄傲的感悟,但这位同学没有满足于这小学生都明白的浅显的道理,而是深入思考,由这一番起起落落,悟出了“宠辱不惊”才能更稳地走好人生之路。

  前面提到的那篇《把头抬起来》的文章,表达的是“人生应该拥有自信”这个主题,但作者没有简单停留在道理的表面,而是深入议论,挖掘出了自信的精神内涵:抬头挺胸,不仅是正常人应有的生活姿态,更是一种人格精神的平等。

  08届陈轶苇同学面对奶奶那双饱含沧桑的手,想起了长辈口中奶奶童年的艰辛、奶奶为了家庭为了孩子的付出。面对这双手,她看到的不仅是奶奶的朴实与勤劳筑就的美好生活,更是奶奶那个时代千百万勤勤恳恳的劳动者,为了筑就更芬芳的明天而洒下的汗水。“那双饱含沧桑的手,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更是一代劳动者、一个社会的印记。”立意就有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

  有一篇名为“吃拉面给了我好心情”的作文,作者从“饿”的感觉写到拉面香味的诱惑,从面汤、香菜叶、牛肉写到面条的口感,写到自己的满足,写得有滋有味,极富生活气息,但如此写来,立意便仅仅停留在“口腹之欲”的层次,这当然是不够的。小作者如此观察细致,如此喜爱美味,可见是个懂得享受生活的人,能否点一点“享受美食也是在享受生活”呢?甚至,我们还可以设想一下,在原作中加入“观师傅拉面”的内容,按“想拉面”、“观拉面”、“吃拉面”的顺序组织材料,使得这番享受美食的过程丰富起来,更增添了一点民间传统文化的气息,这样,文章的立意就又进了一层。

  二、换个角度思考

  有时候,一个尽人皆知的哲理,当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可能会发现一片新的天地,给人以不一样的感受。

  有同学写自己曾经历的一段异国求学的日子,材料毋庸赘言已经颇具个性了,作者在结尾议论道:“这段异国求学的日子有苦有甜,它让我明白了:不用惧怕困难,只要直视挫折,勇于挑战,没有一件事情是做不成的。”至此,似乎作者的感悟尚属一般,但作者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继续议论:“前进与后退之间,也只是一条心理的沟壑,迈出的第一步固然充满艰辛,但只要跨越它,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对于“勇于挑战”,作者从跨越心理鸿沟的角度去思考,使得文章的主题更为耐人寻味。

  有时候,一个大家都熟悉的话题或材料,我们换个角度,去研究它的另一个侧面,就会引发出别样的思考。

  陈诗悦的那篇《向前迈了一步》,原始材料不过就是长跑,一般同学拿到这样的材料,总会想到坚持不懈、挑战自我、勇气之类的立意,缺乏新意。其实,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材料是由多个侧面组成的,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就拿长跑来说,你可以关注所有同学都会关注的长跑本身对体力、意志的考验,你也可以关注长跑过程中父母师友的关怀、鼓励,你还可以像陈诗悦那样关注长跑过程中沿途的美妙风景,思考长跑与人生的相似之处,当然你还可以关注竞争、关注诚信等等。我这样说,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在作文中以长跑为素材,只是以此为例,说明换个角度思考的可能性,如果你没有独特的角度、新颖深入的思考,放弃这样的老套材料则是明智之举。

  《牡丹的拒绝》是当代著名作家张抗抗的一篇优美的散文。牡丹在世人的眼中是富贵的象征,周敦颐曾说: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可是张抗抗却说牡丹是高贵的,一字之差,翻出新意。四月是洛阳牡丹花会的日子,但这一年四月春却迟迟未来,使得许多赶来赏牡丹的人扫兴而归,偌大的牡丹王国中一片灰绿,牡丹紧闭着花瓣,拒绝开放。作者这样写道:“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作者没有像众多描写牡丹的作品那样一味赞美牡丹的雍容华贵、绚丽多姿,而是独辟蹊径,通过对牡丹花开花落的描写,着力赞美牡丹的拒绝,赞扬牡丹不慕虚华、对生命执着追求的精神。这样的思考,无疑是新颖的,更是深刻的。

  描写篇——聚焦凸现个性

  批阅学生作文时,常会发现有些学生选材、立意都不错,但能凸显文章主题的关键情节、关键细节却泛泛而谈,简单带过,而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或是作为铺垫、衬托的内容却占据了过多的篇幅,使得文章缺少亮点,没有个性,甚为可惜。原因之一,还是落笔之前,没有根据题目,围绕主题做好充分的构思,谋篇布局的意识不强,抓住关键部分聚焦的意识不强。

  落笔之前一定要对全文有个通盘考虑,建议同学们在写作前列一个简单的提纲,一是简单标明主题,二是列出基本结构,每个环节几个字即可,并根据主题回看提纲,将每一部分的情节在脑海中预演一遍,找到最能凸显主题或者最关键的情节,在提纲上做好记录,而其他的内容,或者删除,或者略写。

  比如有篇作文以二三事写某同学,其中一个材料是写他牺牲自己的时间,不厌其烦地帮助自己学英语,鼓励自己上进。作者前因后果写了许多,同学帮助自己的过程也写得非常详细,他耐心地教,作者不理解,他再想办法讲解,并且安慰作者不要灰心丧气。一段时间过去了,起色不大,作者不好意思再麻烦同学,但同学却说:“没关系,就是拖也要把你拖上去!”就这样,在同学的帮助下,作者的英语成绩终于有了突破。如此絮絮叨叨写来,似乎是详细了,但没有亮点,难以凸现人物个性。其实,当我们再回顾整个过程,马上就会发现同学的那句“就是拖也要把你拖上去”是最能彰显人物个性魅力、突出他对朋友关爱的。于是,我们就可以以此为聚焦点,从经同学帮助后起色不大开始写起,写作者的灰心和担心连累同学,更要着力描写同学的那句语言,写他说话的神态、语气,写自己听后的感动和振奋。至于前因后果,简略带过即可。

  总之,要找到作文时要聚焦,要着力表现的部分,找到了,就要动用各种方法将它写足。这一部分写得足够细致,作文才能凸现你的个性。

  有些同学不懂得怎样细致描写。描写,分为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必要的环境描写常能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可以去温习一下《向中国人脱帽》、《诺曼底号遇难记》等课文。而人物描写则有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在某个情节中,抓住其中的几方面来具体刻画,便能放慢叙述节奏,犹如电影慢镜头和特写镜头,将你要凸现的画面清晰地呈现于读者面前。遇到需要聚焦刻画的环节,可以试着问自己几个“怎么样”或“什么”,比如:他的神态怎么样?他当时说了什么?他的语气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动作?我在想什么?我的心情怎么样?等等。就拿语言描写来说,除了引用关键语言,还得对语气、语速、声音等进行描写才能具体准确地再现当时情景。同样是“他说”,毫无个性,是否可以换成“他一字一顿地说”、“他嗫嚅着说”、“他毫不迟疑地说”、“他叹着气说”、“他斩钉截铁地说”、“他轻轻地说”、“他淡淡地说”呢?还可以结合动作、神态描写。比如《把头抬起来》一文中写那位陌生老师给我鼓励的一段:

  我说完了,低着头,等着监考老师说:“你考完了,可以出去了。”可是那位王老师却从办公桌后面走了出来,她走到我面前,伸手拍拍我的肩膀:“把头抬起来。”

  我不安地抬起了头,惊讶地发现她眼神中充满怜爱:“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但你可以改变自己。”她语重心长地说,“做人首先是要把头抬起来……再读读《简·爱》,那是一部好书……”

  我们可以调动多种感官去感受,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让我们笔下的画面,有声有色有温度有味道,许多课文、阅读训练文章中都有精彩的描写,比如钟丽斯的《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舒婷的《在那颗星子下》、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朱自清的《冬天》等,好好读一读,模仿着来修改、充实你作文中需要聚焦的环节。

  结构篇——匠心独运巧构思

  作文的结构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

  横式结构,就是把一组属于不同类别,但有内在联系的事物或景象,排列在一起,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比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四韵》一诗,就通过四个不同的意象——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共同表达了乡愁这一主题。

  朱自清的《冬天》以与父亲一起吃白煮豆腐、与朋友一起夜游西湖、与妻儿台州共度冬天三个片断来表现生活中温暖人心的情谊。

  有位学生写自己热爱跳舞,以春日跳华尔兹、夏日跳牛仔舞、冬日跳伦巴来构思、组织材料,把舞者的激情、享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横式结构运用得好,可以使内容充实,情感充沛,具有散文诗般的抒情魅力。但这种结构方式,一是对于语言能力要求较高,二是所选的材料应能从不同侧面表现主题,对于材料的内涵理解也有较高的要求,三是要有捕捉细节亮点的能力,每个片断中都要有一定的描写,不然就流于空泛。

  所谓纵式结构,即围绕一件事情层层叙述,步步深入。《把头抬起来》、朱自清的《背影》、舒婷的《在那颗星子下》等都是纵式结构。纵式结构运用得好可以使线索集中,中心突出,一波三折,容易产生高潮,引人入胜,主题的开掘也会比较深入。但是这种结构需要一件比较新颖比较重要的核心事件,事件发展有一个过程,如果故事简单,就无法深入下去,显得单薄浮浅。选择哪一种结构,应该根据自己材料的特点和题目的需要来定。

  事实上,这两种结构往往可以在一篇文章中同时运用,比如有的横式结构的文章,三个片断以时间为序,内容上呈递进之势,表现的是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认识过程,成长过程,带有纵式结构的特征;有的纵式结构的文章在叙事过程中又横向联想,插入相关的内容,使主题的表达更为充分自然;还有的纵式结构,在核心事件叙述完后,又以一个排比句构成的段落,充实了文章内容,拓展了主题。这个排比句构成的段落相当于一个微型的横式结构。

  所谓文无定法,无论采取怎样的结构,目的都是使文章内容充实,主题深入,情感表达自然顺畅,吸引读者,感染读者。写惯了横式结构的同学要注意,有些作文题目是不太适合这种结构的,比如“这一刻,我发现了自己”,还有以前写过的“难忘的一堂课”等,就得用纵式结构。

  很多同学用纵式结构叙事时,总习惯于平铺直叙,直来直去,好好的材料也给处理得淡而无味,甚至单薄牵强。其实,我们可以试着铺垫一下背景,我们可以欲扬先抑,我们可以用对比,我们还可以用倒叙制造悬念,增添波澜,用插叙穿插回忆,使内容充实。

  而运用横式结构的时候,要注意,材料要避免雷同,并最好能让几个材料呈递进之势,让读者越读越有意味,越读越感受到作者思想情感的深度。运用横式结构,每个片段篇幅有限,不能再像纵式结构那样一波三折,必须尽快切入事件核心部分,抓住细节亮点,重点突出地描写。

  作文的谋篇布局应该在落笔之前就有一个总体规划,有个大致框架。每一部分大概写多少也应有个数。阅卷中经常看到许多同学非常用心、非常用力地去写开头,有的洋洋洒洒将近半面,还没有切入核心事件,以至后文写到核心事件、重要情节之时由于时间、篇幅所限只能草草而过;有的在开头大段议论抒情,议论抒情确实是文章开头的方式之一,但一定要掌握一个度,篇幅不能太长,无用的废话不要说,做到短小精悍。结尾的议论抒情也是一样,因为好的作文应该在叙事描写中就饱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结尾的议论抒情正是所谓的画龙点睛,水到渠成,而不是贴一个标签,或者是用大段的议论,试图弥补前面叙事描写的不足,这样不仅弥补不了,反而像一个瘦小的人穿了一双大码的笨重的鞋,显得滑稽可笑。

  语言篇——精心遣词造句,写出凡人妙语

  我们还可以在遣词造句上多下一番功夫,使我们的文章富有文采,让读者眼前一亮,被我们的凡人妙语所打动。

  阅卷中经常会觉得好些学生语言贫乏,一篇文章,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词儿,读来索然无味。文章中要有一定的词汇量,传递的信息才能充足、准确,才能与读者产生思维和情感的撞击。汉语词汇是非常丰富的,比如“看”,就有瞪、瞥、瞟、盯、望、环视、凝视等,再加上一些形容词,“漫不经心地瞥了一眼”、“若有所思地凝视着”,就能具体准确地表现了。

  古人赞美文章语言之美曾有“字字珠玑”之说,其实就是指语言凝练而含义丰富,在有限的语言空间内表达丰富的意蕴,既具有语言的密度,又具有语言的精度。

  要做到语言凝练,含意丰富,文章中就要多一些书面语,平时课文中学过的、阅读中积累的词语要能运用到文章中去。冰心的语言为什么美,得益于古诗文的熏陶浸染。如《笑》的第一段:

  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地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可以用比喻:

  有一篇题为“画,伴我成长”的作文,作者这样开头:“从小就喜欢画画,似乎画是我成长的一个出口。打开一本本厚厚的画册,翻过一张张光滑的彩纸,时光宛如精灵在手指间穿梭。每一段成长都有它独特的图案和色彩。轻轻地合上,呵,原来成长也能装订成册。”

  有位学生写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她悟出了“有一种平淡名叫幸福”。结尾时,她这样议论:“幸福,如果你是花,请不要是热烈的红玫瑰,短暂的浓郁过后,会留下漫长的遗憾。换成水仙吧,愿那悠悠的花香,一直萦绕着我,伴我走过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日子。”

  我们还可以用拟人、排比,对偶,可以引用诗词名句,可以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用叠词……其实,很多词我们不是不知道,而是缺乏使用的意识,或者是因为阅读量太少、接触的频率不高,在脑海里印象不深,需要用时跳不出来。写文章、修改文章时,提醒自己,每一部分用一种修辞手法或者有两三个书面的雅词。

  中考冲刺的最后阶段,我们可以做这几件事:

  第一,整理写过的作文和积累过的素材。

  1.至少要有五篇选材不同的满意之作,十个个性材料。如果满意之作不到五篇,请你再努力写作或在老师的帮助下修改作文。没有一定量的写作成功体验,没有一定量的作文材料积累,是难以支持你在考场上写出成功之作的。

  2.多角度思考自己的个性材料或写过的作文中用到的材料。切入的角度不同,聚焦点不同,产生的思考也会是不同的。把你的思考记录下来。

  第二,重读叙事型的经典课文、发过的中考范文、同学的优秀作文,针对自己作文所欠缺的如构思、语言,或者开头、结尾,或者是过渡等重点研究,然后试着修改自己的作文

  第三,根据作文题目定材料,定主题,列提纲。一模、二模中的作文题没有时间都去写,我们可以审审题,列列提纲,写写开头结尾,想一想,如何用积累的材料去组合、去顺应某个题目,有时间的话,再选择其中的一两篇来写成文,练练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作文   素材   写作指导   10000字   个性   立意   牡丹   鲜明   同学   语言   结构   材料   作者   主题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