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_电影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关于亲情的片子,下面是品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1

  昨天,领着学生观看了影片《那山那人那狗》,影片情节简单,但片中那山那人那狗,那淳朴的乡情,那浓厚的父子亲情,那一路美丽的景色深深的打动了我。

  一条在今天这充满浮躁与喧嚣的时代显得那么乏味与孤独的邮路,书写着老邮员的一生和即将开始的儿子的人生。老邮员陪着儿子走过曲折而漫长的邮路,父子俩于邮路上完成了彼此的认识和理解,儿子终于读懂了父亲和这条邮路的意义。一条狗,两代人,寂静的山路,洒下一路无声的爱。那被风刮起的书信,儿子紧紧抱住邮包,父亲和老二扑向那书信的情景,父子的责任感无不令人肃然起敬。看望孤苦伶仃的五婆,念着无字的书信,善意的谎言寄托着五婆对孙子无限的牵挂,也表现一对父子拳拳的爱心,虽然天各一方,但关爱相连。纯朴善良的车娃,用自己最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最真挚的爱,对面山上传来的声声呐喊也诠释了他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一条曲折而漫长的邮路,一条洒下一路深情与挚爱、通向爱和希望的桥梁。

  一条邮路,爬不完的山,蜿蜒曲折,下不完的坡,忽上忽下,高低错落;青翠的树叶,高挺的松树,弯曲狭窄的山路,镶嵌在山路上泛着亮光的台阶;那石桥,那清澈透亮的小溪,那水边不断翻转、高大而又古朴的水车;那湘西的小屋,那红红的灯笼,那飘飞的纸飞机;那晨晖下的恬静乡村,那夕阳下的碧绿的稻田;还有那美丽的侗族姑娘,那善良的车娃,那欢快懂事的老二,那一前一后的父子。。。。。。

  一条曲折的邮路,一路美丽的乡村美景。

  一条充满了诗情画意的邮路,一首淳朴乡情的生命赞歌。我爱那山、那人、那狗。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2

  《那山那人那狗》剧情讲述即将退休的乡邮员(邮差),在湖南茫茫的深山中送了一辈子信,马上要由唯一的儿子接下送信的工作,面对儿子首次出发,老邮员千叮咛万交代实在放心不下,于是带着长年跟随的忠狗,陪着儿子走一趟送信之旅。父子俩徒步在壮阔的山林、清翠的田野间,展开前所未有对彼此的认识和了解,年轻气盛的儿子终于知道数十年来,父亲邮差工作的辛苦与意义。老乡邮员也体会20多年来,妻子终日等待的无奈和儿子长大成人的骄傲,于是那山、那人、那狗构筑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串串人性的感动。

  联系到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让我感受到社会工作与邮递员工作的相同之处。乡村邮递员日复一日走在山林,田野间经历各种困难最后将信交到村民手上,过程虽艰难,但最后看到收信人期待,感激的目光时,一路的艰辛都已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满心的喜悦和成功感。社会工作亦是如此。帮助一个群体或个人解决其困难的过程就如同送信的道路般艰难曲折,但当一群人或一个人在我们的帮助下从新被社会接纳时,那种成就感也许和邮差们有些相似。

  我们和邮递员以及其他的任何人都一样做着平凡的工作,但是任何工作都有其重要性。对整个社会来看,我们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社会工作发展也不尽如人意,因此总是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其实只要我们坚持做下来就会发现不管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还是对社会的作用,每个人的付出都没有白费。终有一天,社会工作会在我们的努力下迎来春天。也会像老邮递员一样,后继有人。————

  作为乡邮员的父亲,在茫茫大山之中,送了一辈子信,今天就要退休了。在父亲向支局长的一再请求下,让儿子接班当了乡邮员,还走父亲走的这条山路。上任的第一天,父亲把儿子整好的邮包又整了一遍,叮咛复叮咛。该上路了,常年跟着父亲送信的黄狗“老二”怎么也不肯跟儿子走,父亲决定陪儿子走一趟。

  山路弯弯,晨雾漫漫,老二熟门熟路地跑在前面,儿子渐渐感到肩上邮包的分量,更让他感到为难的是,不知道该和父亲说点什么,父亲常年不在家,长这么大,他“爸”都很少叫一声。两人就这么别别扭扭走了一阵,休息的时候。儿子让父亲回去,两人话不投机。

  夜幕降临,父子二人来到一个侗族山寨,赶上了一场热闹的侗族婚礼,父亲喝醉了,想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儿子也陶醉于侗族姑娘响亮的笑声。

  要过溪了,父亲提醒儿子要在铺满青苔的石头上站稳脚,儿子不让父亲再下水,执意背他过溪,湍急的溪流中,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忽然消失了,他们几乎同时感觉到对方自己的意义,感觉到这些年来积存在心中的很多东西。

  虽然对一些问题父子两个的看法依然不尽相同,但是话题似乎多了一些,当儿子说起母亲总是在守望中生活的时候。他发现父亲内心深处情感的流露,在对同一个女人的思念中,父子的感情在默默地交流。

  风雨桥头,儿子为了让父亲多歇一会,决定独自上微波站去,就在他整理邮件的时候,几封信被风吹走了,父亲一下子就扑了上去,老二在紧要关头一跃而起…… 远远地,又看到等在桥头的母亲熟悉的身影了,但两个人的心情都和以往不同。

  观看影片的时候,我被剧情中的父子之情,人狗之情所深深打动,忍不住留下了热泪。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常年在外奔波的父亲,身为人子,却很少关心爸爸,心中有无法言语的酸楚。

  人说,只有当自己做了父亲之后,才能真正理会一位父亲对家无私的、厚重如山的爱!然而真要等到那时,该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唯有为远方的父亲默默祈祷平安!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3

  第一次看见影片中的那位父亲,脑海里一幕幕飞闪的画面便定格在了曾经读过的一篇有关“皮鞋人”和“草鞋人”的故事上,仿佛这位其貌不扬的父亲,便是从那个故事上走下来的。同样的瘦弱的身板,同样的饱经风霜的脸庞。

  故事与文中人物的跋涉从一个典型的江南清晨开始,一切画面都好像中世经欧洲浓墨重彩的油画,而在这绚丽的背景前上演的父与子的故事。却仿佛清洌的溪流,沁透心脾。但是流水过后,并不是彻骨的寒冷,而是微微的,如油画色彩一般的暖意。

  作为一对父子,影片中的这一对,倒更像同路的路人,交谈甚少,有的只是不断的行走,只有到达村子的时候,父亲才会和儿子说起许多关于送信的事,我不禁有些疑问,这位瘦小的老人怎么会把这一个村子里的事记得清清楚楚,一丝也不混淆。

  影片中有一个印象较深的片段,父子俩走到一个村子,不是先去村委会,而是径直到了那位瞎眼的婆婆家。显然父亲在给那位婆婆念信时,只是顺口编了几句讲给她听,但老婆婆显然没有丝毫的怀疑,也许对山里这位邮员的信任,早已成为她的一个习惯。甚至连父亲告诉她,自己的儿子将要接过他的班时,老婆婆还会担忧以后没人帮她写信。给老人念信甚至编信念,显然并不是这位老邮员份内的工作。他平日送信的辛苦,也很少能有时候允许他这样做,但他却坚持了如此长的时间,并把这份工作继续交给他的儿子。我不知道这位父亲心里的想法,但无论他怎样想这样的行为却又一次使我对他肃然起敬。

  影片的后半部分,有个场景令我很难忘。父子俩站在黄昏暮色中的山坡上,父亲略带悲伤的和儿子伫立在那里,儿子放飞了一只纸飞机,于是父子俩的目光便随着那只纸飞机四处飘移。这时父亲在黄昏中的脸显得更加苍老与憔悴,眉宇间拧成一团,目光却紧随那只在风中飘摇不定的纸飞机,仿佛那上面承载着他一生的梦想。后来父亲说了一句话:“过日子必须得有想头,就是理想,缺了想头生活便会变得没有意思,”这话很像流沙河那首叫做《理想》的诗,我想这诗里的寓意,已经被这位乡邮员父亲诠释了,或是在他的一生中,被找到了最好的印证。

  电影末尾,儿子又在一个清晨上路了,还是那只沉重的邮包,还是那条一路相随的狗,但却少了父亲,这个儿子终于卸下了父亲一生的重任,扛在了自己肩上,继续在永无止境的邮路跋涉。

  爱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有着无数个答案。在这部电影里,我感受到了一种特殊的亲情与爱。并没有直言不讳的表白,也没有出生入死的拯救,甚至没有父子俩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的场面,有的只是一幕幕平淡的画面。但正是在这些细枝末节中我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无言的爱。想到这里,我重新又想到了那篇“皮鞋人”的故事,影片中父亲向乡亲们介绍儿子的场面也与那个故事中的颇有相似,同样是两个淳朴的父亲,同样是对儿子无言的爱。

  有人说“父爱如山”,而影片中的父与子,也有着对彼此如邮路上连绵不断山头般的,深沉的爱。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4

  这是一部关于亲情的片子,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如山间小路蜿蜒绵长。这是一部关乎美的片子,是自然的美,更是人性的美。平淡的叙事,精致的人情,美丽的湘西,如同夏日傍晚品着一杯淡淡的清茶,想起童年午后墙角一朵玫瑰花的开放,回味那清新而持久的亲情,爱情、还有那忧伤又甜蜜的感觉。

  故事讲述了一个要退休的乡邮员,儿子接替了他的工作,由于放心不下儿子,于是带着那条长年跟随的忠狗开始了这趟送信之旅。父子俩徒步在壮阔的山林、清翠的田野间,通过短短三天的时间,解开了数十年来父子见的隔阂,年轻气盛的儿子终于了解了父亲数十年邮差工作的辛苦与意义,而年老的乡邮员也体会到了这数十年来妻子终日等待的无奈和儿子长大成人的骄傲。于是那山、那人、那狗构筑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串串人性的感动。

  镜头呈现了湘西风光的美丽,清晨淡淡薄雾下的小村庄,擦着土黄色的砖墙,狭长的青石板小路,村前黝黑敦实的小桥,远处两个黑色的人影走在烟雾迷蒙里。此时的村庄像被水洗过似的,并不是一眼见底的清,却是雾气里的透明,还夹杂着泥土的新鲜。

  因为父亲常年在外送信,父子之间产生了距离,双方渴望交流和理解,却又都不知要从何着手,父子二人就这样开始了他们的送信之旅……

  一路上儿子开始慢慢的了解了父亲工作的意义,从乡亲们的期盼和感激、侗族姑娘的热情招待、念给王婆听没有字的信、车娃的那份固执、不留名的乡亲在驿站上留得水,一切的一切让儿子也由最初的误会开始慢慢的理解了父亲。诚如父亲最初说得那样:“这份工作是苦,但是越苦越有想头,遇上的人多了,遇上的事多了,就有干头,做这份工作,是冲乡亲们,冲他们住在大山里。”如此质朴的语言,却也再再说出了一个老乡邮员的良心和责任。正是乡情们的纯朴和热情让父子俩工作的有了无比的热情和责任心。

  电影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儿子背着父亲过河的情节,刘晔的那句:“村里的老人说,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淡淡的一句话,让埋藏在父子心中几十年的隔阂终于化解了。此时父亲眼中的儿子真的是长大了,深深的亲情通过那湿润的眼角表露无疑。而儿子不经意间的那一句“爸爸”也让老乡邮员惊呆了。在没有过多的语言,只剩这山、这人、这狗……

  亲情、爱情、乡情便在这简简单单的故事里清晰地呈现了出来,无需更多的言语,不要惊涛骇浪,只需静静地倾听你的心,那样淡淡的、干净的、透彻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8

标签:作文   观后感   4500字   侗族   邮路   邮包   邮递员   父子   亲情   父亲   儿子   工作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