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历史典故

  据说,释迦牟尼向弟子迦叶传授“正法眼藏”,是佛教史上最早的一例“传佛心颖。所谓“传佛心颖,是指不立文字,不依经卷,惟以师徒之间的理解、契合而递相授受。这种简单易行的法门叫做“心传”———以心传心。

  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东北有一座“灵鹫山”,因山中多鹫而且山顶似鹫形而得名,又作“灵山”、“鹫峰”、“鹫头山”等。

  释迦牟尼曾经在这座山居住多年。《高僧法显传》中记载:东晋高僧法显赴印度时曾登上此山,见到过当年释迦牟尼说法和五百罗汉坐禅的地方。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面记载:一天,释迦牟尼在灵鹫山为众人讲说佛法,手拈金色的菠萝花示众。“菠萝”,是梵文音译,又译作“波罗”、“优钵罗”等,音译为“青莲”。当时,大家不明白释迦牟尼的意思,都沉默不语,只有迦叶“妙悟于心”而“破颜微笑”了。释迦牟尼当即发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拈花微笑”指的是“世尊拈花”而“迦叶微笑”。

  “禅宗”觉得:菠萝花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凡的地方,如果释迦牟尼当时手边恰好有别的东西,他就会用别的东西来示众了。关键在于理解释迦牟尼的“涅槃妙心”。释迦牟尼并不是机要地把“正法眼藏”传授给迦叶的,而是在公开场合为公众说法,向公众示意;但即使是智慧高超的舍利弗、悟道精深的须菩提,都没有理解他的心意,只有迦叶以自己的心领会了释迦牟尼的意思。

  《五灯会元》、《释氏稽古略》中,都讲述了佛经里面的这个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作文   历史典故   素材   700字   梵文   释迦牟尼   破颜微笑   灵山   以心传心   不立文字   法眼   法门   高僧   典故   菠萝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