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

  一九五三年的万隆会议上,新中国遭到了某些国家的怀疑与敌视。面对众多同为第三世界国家的疑虑和他们对于共产主义的担心,周总理提出了后来闻名世界的,各国纷纷效仿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注视中国的目光一下就变得温和而友好。而在周总理身后为支撑的,正式两千年前孔子的那句:“和而不同”。

  中国历史凭借其浓厚的君子思想孕育出了孔子的那句“和而不同”,同样也孕育出了这样的一类人。而在这类人中,我首先想到的是朱熹和张式。

  朱熹和张式年龄相仿,同为当时着名的哲学家。他们在岳麓书院进行的学术讨论,被后世称为“朱张会讲”。他们两人本在学术上不同,有些乃至相背。但在友好而激烈的学术讨论中,两人渐渐发现了哲学的内核。两人所持观点,虽表象不同,却在本质趋和。故此,二人的学术皆有精进,却又并未统成一说,而是在相当的高度里保持这和而不同的境界。以至于朱熹用诗句来会议他与张式之间的学术友情:

  忆昔秋风里,

  寻朋湘水旁。

  胜游朝挽袂,

  妙语夜联床。

  别去多遗恨,

  归来识大方。

  惟应微密处,

  犹欲细商量。

  ……

  诗中句句,皆是朱熹对于这位与他和而不同的朋友的真情实感。

  至于王安石,更是此类中的杰出代表。

  王安石能与司马光“不同”,靠的是对于世间真理的自信;而与包括苏轼、欧阳修在内的满朝大臣“不同”,他凭借的是对真理的自信而派生出来的勇气。亦因如此,他才会潇洒的放言“祖宗不足法,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更使他自信的吟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样的诗句。晚年他迫于形势不得不归隐山林之时,仍然写下了“纵被春风吹做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如此种种,皆为王安石之与世“不同”之处。

  然而这“不同”之中却是与天下苍生的大和。《免税法》惠泽百姓,《水利法》功在千秋。看着被王安石变法所泽被的大地,任谁不能感慨,“和而不同”被王安石诠释得如此完美?

  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和而不同”的最好注脚。佛、儒、道三家,本是相互冲突,可谓不同之深。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两千年的调和下,不断的相吸收、相融合。最终形成了佛教中国化、道教世俗化和儒教道禅化的三家互补互存,互相繁荣的文化格局。这点从中国古代文化名人通常三家皆精的特点上就可以清楚的看到。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浪潮已经无可逆转,各种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颇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有人断言:未来世界的主要冲突将是文化上的冲突。那么究竟怎样才是一条正确之路呢?或许xx在访美时的一段话会给予我们一些指点。他说:“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作文   高三   话题   高中   1200字   和而不同   儒教   孔子   学术讨论   朱熹   中国   冲突   自信   学术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