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不仅仅因为它意境优美,更主要的是这首诗中的后两句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们的思想、认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绕不出“此山中”,走到山外去“欣赏”。考虑问题时,我们要绕出圈子,站在各个角度上去考虑。有时我们往往只站在个人的立场上,从不考虑如果自己是另一个人,又回怎么想?看问题要想看的更全面,更透彻,必须这样做。  
  但再从另一方面去想,庐山之美,如果只在山外看,却不亲身体会,走进去欣赏,没有什么意义。只有身在山中,才能领悟出它内在的美。在山外,却只能欣赏到它的表面。这自然就成了矛盾。  
  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  
  就拿我们来讲吧,我们是生活在二十世纪的未成年人,享受着社会给予我们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在家庭中,爸爸妈妈呵护着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在关心着我们,但我们却被幸福“侵蚀”了。家长的溺爱,造成我们没有自立能力,老师依赖别人。在别的孩子看来,一定会觉得我们十分幸福,什么事情都不用干;但在老师眼里,别的家长眼里,就认为这对我们没有一点好处,现在是轻松自在了,可以后呢?我们还要在依赖家长吗?可见,“旁观者”特不是都“清”的。  
  再拿吵架这事来说吧!双方因为某种原因而吵架了,自己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错的。而旁观者却看的清清楚楚,谁是谁非,心知肚明。所以说,一般来讲旁观者清。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吾学此诗,真乃感触甚多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作文   初中   初二   说明文   700字   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   谁是谁非   旁观者清   旁观者   眼里   家长   老师   幸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