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的历史典故

  “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拈花微笑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拈花微笑的历史典故

  原文: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世尊在灵山会,拈花示众,是时众皆寂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世尊:指释迦牟尼,感恩励志 。寂然:无表情,这里指不理解禅意的`样子。迦叶:摩诃迦叶,后被推尊为禅宗始祖。拈花微笑,原为佛家语,比喻彻悟禅理,后用来比喻彼此心领神会或默契。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百回:“自家做来做去,原觉得口吻生花;他人看了又看,也必定拈花微笑,是亦缘也。”

  译文: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 释迦牟尼说法。 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 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 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以观察智, 以心传心,于 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 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 中国禅宗把 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 传法”、“ 涅槃”过程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需要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显现出法喜,这种传法,佛祖把 衣钵境界,被禅宗推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作文   素材   历史典故   1000字   典故   释迦牟尼   心法   以心传心   别传   衣钵   历史   禅宗   佛祖   超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