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溥《五人墓碑记》




原文: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前,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扑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视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牗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大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译文:

这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吴郡贤士大夫向有关当局请示,就清理已废的魏阉生祠的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来表彰他们的事迹。啊,也够隆重呀!

这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他们,为时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这十一个月当中,那班富贵之士和志得意满。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人名声皎如白日,是什么缘故呢?

我还记得周先生被逮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复社里那些品德可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动天地。阉党抓牙红衣马队按着剑把上前喝问道:“谁在替他哀哭?”大家再也不能忍受,就把他们打倒在地。这时以大中丞官街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阉的私党,周先生被捕是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对他痛恨到极点,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就呼叫着追击他。这巡抚躲到厕所里才逃脱了。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诬告请示,追究这件事,处死了五人,他们名叫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就是现在聚集埋在坟墓里的五个人。

然而,(他们的堂堂正气是压不倒的)这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昂然自若,喊着巡抚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示众,脸色没有一点改变。有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个人的首级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唉!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官僚们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在全国这样广大的地域,又有几个呢?而这五个人生于民间,平素没有听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奋,踏上死地毫无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呀?况且,当时假传的圣旨纷纷发出,株连同党的搜捕遍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事了;魏阉也迟疑不决,害怕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等到当今皇帝即位,就在路上上吊了,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由此看来,那么,今天那班爵位显赫的官僚,一旦犯罪应受惩治,有的脱身逃跑,不能为远远近近的地方所收留,又有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装疯出走,不知窜到什么地方去了的。他们这种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之别到底怎么样呢?因此,周蓼洲先生,他的忠义显扬于朝廷,赠赐的官爵谥号美好而高贵,死后非常荣耀;而这五个人也得以修建一座大坟(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凡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他们的坟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逢的际遇呀!不这样的说,假令这五个人保全他们的脑袋终老于家中,那么,虽然享尽他们的天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奴仆使唤,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掉惜,抒发他们那有志之士的悲愤呢!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只有一块石碑,就替他写了这篇碑记,并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普通百姓对国家也有重要作用啊。

(前面提到的)贤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因之先生,太史文文起先生,姚孟长先生。

赏析


《五人墓碑记》赏析从明代中叶以来,社会就一直动荡不安,农民暴动和市民起义此伏彼起,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斗争越来越尖锐;明王朝和蒙古族、倭寇的斗争也很激烈;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是两派,一派是保守的反动的大地主、宦官,一派是中小地主和知识分子。两派的斗争实质上是阶级矛盾在统治阶级内部的反映。在统治阶级内部形成斗争,朝野大臣形成邪正两派,就是历史上阉党和东林党的斗争,一直发展到明朝末年,明朝末年是一个社会变动异常激烈的时代。所谓正派就是指东林党及其追随者,宋朝学者杨时在无锡设有东林书院,明朝万历年间顾宪成、高攀龙重修东林书院,也在那里讲学,影响很大,就被人们称为东林党。起初东林党以顾宪成、高攀龙、邹元标为首,后来以周顺昌、杨涟、左光斗为首,再以后就是文震孟、姚希孟,直到明朝末年的张溥、张采,人称“娄东二张”,两人共倡复社,始终评论时政,反对宦官专权。所谓邪派,是指宦官集团和依附于他们的官僚,明朝的宦官专权很严重,他们设立特务机构,专门残酷地杀害正直的官吏、人民群众,邪派最早的领袖人物是浙党的沈一贯,以后有魏忠贤,是执政的反动集团,魏忠贤认了很多干儿义孙,并在全国到处为自己建立生祠。以后有继承人周延儒、温体仁,到南明时有马士英、阮大铖。两党长期的斗争波及市民阶层,东林党是正义的、进步的,代表了中小地主、下层人民的利益,受到了广泛的市民阶层的拥护。由于阉党专权乱国,在全国各地激起了许多次市民暴动,在苏州、常州、太仓先后出现过大规模的市民暴动,其中最大的一次是明僖宗天启六年(1626)苏州市民大暴动。
被誉为“六君子”之一的周顺昌的被捕是这次暴动的导火线,苏州巡抚周起元因主持正义,触犯了魏忠贤而被革职,周顺昌表示强烈反对,发表了很多对阉党不满的言论。不毫无顾忌地大骂魏忠贤,这就触怒了阉党。当时魏忠贤的亲信新任苏州巡抚毛一鹭上疏诬陷周顺昌等东林党人。周顺昌平时为人刚直,嫉恶如仇,又乐于助人,在士民中有很高的威信。当魏忠贤所派缇骑到苏州逮捕周顺昌时,当地人民激于义愤,一时云集不下万人,拥入官衙痛打缇骑,并抗议加派捐税,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暴斗争。事后,魏忠贤诬陷苏州人民谋反,派兵镇压,颜佩韦等五人为保护群众,挺身投案,临刑时五义士相顾笑谈,痛骂魏忠贤等,引颈就戮,慷慨赴义。第二年(1627),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阉党势去,魏忠贤畏罪自杀。周顺昌的冤情得到伸雪,苏州百姓把毛一鹭为魏阉所造的生祠拆毁,把五人义骨葬于废基,立碑大书“五人之墓”。复社领袖张溥有感于五义士的英雄气概,撰写了这篇碑记,这篇碑记可以说是一篇政治性很强并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文章,作者以沉痛的笔调,崇敬的感情,强烈的爱憎,歌颂了明末苏州市民反抗宦官专权暴力横行的正义行动,热情地赞扬了颜佩韦等五位慷慨赴义的英雄的高风亮节,成为不朽名作。其思想意义在于:
第一,颜佩韦等五人的徒手搏斗冲锋陷阵的英雄气概是值得赞扬的,这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的精神传统,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五个人是当之无愧的。
第二,碑记记载了有意义的历史事件,这次事件是由市民、诸生和封建上层中的开明人士(如周顺昌)联合起来向最反动最腐朽的阉党进行斗争,斗争的性质是进步的,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斗争。碑记真实地反映了暴动的主力军是市民,暴动的领导者又是市民中的先进分子,隐约反映了封建文人与市民运动相结合的情况。
第三,碑记认真地指出了这次暴动的实际影响是巨大的深刻的。正如碑记所说:“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吴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作者在当时能指出五人就义的意义和影响,说明作者具有眼光,其评价也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篇散文在写作技巧上有较高的成就,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各种表现手法错综运用。就篇章结构来看,前半篇以记叙为主,后半篇是以议论为主;但不仅仅这样,常常是夹叙夹议的。在记叙中也不是不分主次,把暴动过程全部写出,而是抓住主要的地方重点突出地叙述。叙述是为议论服务的,议论是有理有据的。在议论叙述中带有强烈的抒情,文章的风格是感慨淋漓的,基调是悲壮激昂的,因此这篇文章具有时代气息和动人心魄的感染力。
第二,剪裁得体,繁简适当。如作者写群众暴动声势之大,只用“哭声震动天地”一句就充分表现出来。在揭示五壮士的精神面貌时笔墨也不多,只选取他们临刑时的音容举止来写,可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就义的情景历历在目。
第三,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成功的。例如作者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和“草野之无闻者”同五人“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族其所为”对比,以“高爵显位”与五人对比,使五人的形象更为突出。特别是作者还善于在两两对比之后,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却又不作直接回答,把答案留给读者去思考,让读者用自己的思考来补充作品的内容,扩大了作品的容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作文   诗词大全   文言文阅读   高中文言文   4300字   东林党   阉党   碑记   明朝   贤士   巡抚   宦官   暴动   苏州   墓碑   市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