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听课笔记:《过端午》听课笔记

  小学音乐听课笔记:《过端午》听课笔记

  听课记录

  一、       活动目标

  1、            学念儿谣,通过儿谣感应拍子与节奏。

  2、            让幼儿懂得“五月五”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3、            让幼儿体验节日愉快的气氛。

  二、       活动准备

  挂图、实物“粽子”、铃鼓、cd碟片

  三、       活动过程

  (一)           出示实物“粽子”,引入课题。

  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好吃的东西?(粽子) 妈妈在什么时候包粽子给你们吃呢?(端午节)

  (二)           向幼儿简单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出示挂图)

  :包粽子,喝雄黄酒,做香包,挂艾草,赛龙舟。

  (三)           学念儿谣《过端午》

  1、                    幼儿与教师一同欣赏音乐。

  2、        老师示范念语词律动,幼儿模仿。

  3、        配合cd, 幼儿跟老师一起念语词做律动,间奏部分做划船动作。

  4、        拍子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按拍子画泡泡,幼儿看着泡泡边念语词边模拍(拍子);配合cd。

  5、        节奏练习:在泡泡里画出儿谣节奏线,配合cd幼儿跟老师一起拍念语词节奏。

  6、        幼儿尝试用脚踏拍子,同步手拍节奏,配合cd。

  (四)           游戏《铃鼓龙船》,幼儿每人一只铃鼓

  1、        边念儿谣边用铃鼓拍节奏,间奏处用铃鼓当龙船划。

  2、        路线:用铃鼓排成一排,幼儿跟教师走节奏离开教室。

  应要注意的问题:

  1、熟读教材,依据幼儿情况把握课程重点。教师一定要研究教材中音乐作品所蕴含的音乐元素,对孩子有哪些方面的发展,哪些是孩子可以掌握的,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我可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孩子才能更快更好的掌握。像《过端午》这首儿谣,作为小班课程的第一课时,不建议在第一课时就完成语词、拍子与节奏的内容,由于一节课的内容多,活动中老师就出现了匆匆过场的情况,每一个环节都没有做透,在幼儿没掌握的情况下就进入下一内容的学习,而上一个内容的习得是下一个内容的前提,所以孩子学得辛苦却又没有获得相关提升,因此第一课时需要老师把握课程重点:拍子及语词,可通过肢体律动、单人游戏、双人游戏、道具及乐器来感应,让孩子充分体验及感受,把每一环节做足做透。

  2、活动目标的调整:从教材及活动可知,通过一两节课即可完成“让幼儿懂得五月五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目”“让幼儿体验节日愉快的气氛”显得牵强,毕竟这一两节课所设计的知识很有限,又是音乐课,应该凸显音乐本体性,因此活动目标可以调整为:

  (1)感应儿谣中的拍子,学念儿谣。

  (2)体验参与音乐活动的乐趣。

  3、教师肢体动作的美感。我认为既然是艺术领域的活动,首先给予儿童的应该是美的感受,所以教师在做肢体律动时一定要注意到动作的美感。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提升幼儿动作的美感,孩子在想象、创造动作时,常常不会注意到这一方面,教师在模仿及推广孩子的动作时要及时美化孩子的动作。

  4、教学策略方面。教师要注意稳定幼儿的情绪及吸引住幼儿的注意力后再进行讲解、示范及互动,如画泡泡及最后的走路线环节,在幼儿的注意力是分散、游离的情况下,教师马上进行讲解及示范,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最后孩子还是乱成一团。

  5、队形的考虑。从一开始进场到结束教师都要考虑好幼儿的队形。进场时是听歌曲做律动,因此围圆圈走便于幼儿学习及模仿;在倾听、感应音乐环节围圈坐下,便于教师示范及关注到所有的孩子;在画泡泡指拍模拍环节,幼儿横排坐在黑板前能更好地跟着教师的指示去操作;走路线环节,教师先讲解及示范清楚后再让幼儿排好直排队形进行活动。总之,每一环节的设计时都要考虑清楚队形的设计,思考怎样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作文   听课笔记   1600字   铃鼓   语词   队形   拍子   端午   环节   节奏   幼儿   动作   孩子   教师   小学   笔记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