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不可摧观后感1500字

  《坚不可摧》影片根据劳拉·希伦布兰德的小说改编而来,讲述的是二战期间美国意大利后裔路易·赞贝里尼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坚不可摧观后感,字数在1500字左右。

  坚不可摧观后感1500字

  总算是看了大家所说的的好莱坞大片《坚不可摧》,虽然宣传得天花乱坠,也得到了几项提名,其实电影拍得乏善可陈,但其主题所表现出的坚韧的态度倒与我司企业文化吻合,于是作此观后感,权作为会议发言的一部分充数。

  影片是改编自一个真实人物的真实人生:路易赞佩里尼,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意大利移民第一代后裔,曾经的奥运明星,是参加1939年柏林奥运会5000米比赛获取第8名并和希特勒握手的运动员(影片中含糊地以一场预赛的第一名来表达了,我不查还真不知道呢),二战爆发后他应征入伍,成为美军轰炸机机组成员,在一次救援行动中坠机,并在太平洋上漂流47天,后被日本人俘虏成为阶下囚。最后,战争结束后他终于回到美国,并克服了绝望和自毁倾向,重获新生。

  他的传奇一生,被作家劳拉希伦布兰德著成了书,就是《坚不可摧》,而现在又被搬上了银幕。

  朱莉作为一名演员,曾给我们留下过很多印象深刻的角色,但是作为这部影片的导演,其实就像很多“演而优则导”的情况一样,虽有科恩兄弟的打磨,影片还是处理的很一般。对战争的宏观的描述很单薄,从一次轰炸任务就直接进入到因搜救战友而坠海;而对童年的天赋开发的描述则有很强的模仿同时代阿甘的的痕迹,海上漂流的几十天里,隐约有点《少年派》的味道,影片的摄影画面很美,不是那种磅礴大气,但是细节特别丰富。

  从影片描述主人公小时候的故事开始,就隐约感受到有点传教鸡汤的味道,从儿时移民到美国在教堂礼拜,到海上漂流时以上帝做为指引,再到战俘营的磨难以及获救后摆脱心理压力,贯穿整片,宗教救赎感觉强烈,这可能是西方美帝国主义典型的价值观体系。但在对应我们先进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上,主人公在面对种种几乎无法逾越的苦难甚至是灭顶之灾时,表现出的坚强意志让人印象深刻。

  他和幸存的战友菲尔、迈克三个人在海上一个几乎没有任何救生设备的筏子上,时时刻刻都在受着没有食物、没有水和暴晒或暴雨的煎熬之中,也永远都不知道是否可以获救。虽然面对着最困难的境遇,但是他们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获救之后的生活,他们从来没有绝望过,而是坚韧地面对所有的苦难,用坚持用信仰,面对了死亡一次又一次的临近。

  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信念,决定了不同的命运结局。影片中,路易用希望代替恐惧,坚持不懈地设法生存,而每一次的胜利都增加了他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力量。另一个战友迈克的畏缩情绪让他变得不知所措,他越是不愿意参与其中,意志就越发薄弱,以至于在海上漂流了20几天后就死去了。应该说无论是路易的坚持信念,还是迈克的一蹶不振,其实都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而我们看到的就是完全不同的结果。

  战俘营的日子,对路易来说有过之无不及,战俘营长官“鸟人”的近乎变态的虐打每天都会发生,当信念的力量使路易熬过一天后,他面对的将是另一天可能更为凶残的毒打;而坚持使战俘们看到战争胜利的希望时,他们会面对日本人溃败前的杀害,不管他们如何信仰上帝,上帝仿佛已经将他们完全遗忘了。路易在最终获救之后,曾有人问他是怎么挺过来的,他的回答是:如果我知道我会受到那么多苦难,我会自杀。这一段,对日本军人的塑造停留在一个极端变态的人物上,有点极端,不知道这部片子会不会受到日本人的抵制。

  影片最后的对于获救后的路易的生活只是一笔带过,颇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对于路易战后的心理上克服绝望和战后综合症并成功出现在东京奥运会上的过程,交代的很简单,但是她耄耋之年参加奥运开幕长跑的真实镜头,让我很触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作文   观后感   1600字   坚不可摧   观后感   劳拉   路易   迈克   战俘营   日本人   美国   海上   影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