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里爬外?永不回国,她带领30名演员选择留美,如今年过高龄回国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

文 |说娱乐的罗莉妍

编辑 |说娱乐的罗莉妍


前言

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你会选择安于现状还是勇敢追寻梦想?

当梦想与现实发生冲突,你又将如何权衡取舍?这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而京剧演员齐淑芳的人生经历,正是对这些问题的生动诠释。

与命运的初次邂逅

1963年,年仅21岁的齐淑芳第一次踏上国际舞台。

当她随剧团来到巴黎大剧院,用京剧的魅力征服了欧洲观众。


台下掌声雷动,喝彩声此起彼伏,齐淑芳的内心也随之激荡。

她突然意识到,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不应仅限于国内的小圈子,而应该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绽放异彩。

就是在那一刻,一个大胆的念头在齐淑芳心中萌芽:要将京剧推向世界,让更多人领略到它的独特魅力。

这个想法在当时看来无疑是异想天开,毕竟京剧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在国内都面临着传承困境,更何况要将其推向世界?


但齐淑芳却坚信,京剧的美不应被语言和文化的藩篱所阻隔,它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能够跨越国界,引起全球观众的共鸣。

勇敢追梦,迎接挑战

25年后的1988年,机会终于来了。

彼时的齐淑芳已是国内京剧界的一颗耀眼明星,她的名气和地位可谓如日中天。

就在这个时候,她受邀率领一支30多人的上海京剧团,远赴美国进行为期数月的演出。

这无疑是一次绝佳的机会,让她有机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京剧的魅力。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她竟在演出结束后决定举团留在美国发展。

消息一出,立即在国内引发轩然大波。

人们难以理解,一个前途无量的京剧明星,怎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是对金钱的诱惑?还是对艺术的执着?

各种猜测甚嚣尘上,齐淑芳也成为众矢之的,背上了"叛国""卖国贼"的骂名。

面对纷至沓来的质疑和指责,齐淑芳却显得异常坚定。


在许多人眼中,她的决定无异于自毁前程,是对国家和观众的背叛。

但在齐淑芳看来,这恰恰是她实现梦想的关键一步。

她深知,要将京剧推向世界,仅凭国内的资源和平台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置身于文化多元、艺术氛围浓厚的美国,她才能真正找到京剧与世界对话的途径。

当然,齐淑芳也清楚,这个决定意味着要放弃国内的一切:事业、名誉、舒适的生活……但她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追随内心的声音。


在她看来,人生苦短,与其在安逸中虚度光阴,不如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拼搏奋斗。

即便前方艰难险阻,也要勇敢地迎难而上,因为只有这样,才无愧于自己的人生。

然而,这位坚强的女性并没有被流言蜚语所动摇。

在她看来,美国人对传统艺术的包容和欣赏,正是她梦寐以求的土壤。

尽管在国内已是名满天下,但她始终感到自己的出身和背景是一种负担。

而在美国,她第一次感受到了真正的自由和尊重。


在这里,没有人在意她的出身,没有人对她的选择指手画脚,人们关注的只是她的才华和艺术。

这种纯粹而平等的艺术氛围,让齐淑芳倍感欣慰,更坚定了她扎根美国的决心。

艰难创业,笑对人生

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巨大的。

初到美国,齐淑芳和剧组的处境可谓困难重重。

语言不通,生活习惯迥异,维持生计都成了问题。


为了糊口,堂堂京剧名伶竟不得不去中餐馆打工。

团员们叫苦连天,有的甚至选择回国。

面对种种困境,齐淑芳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强。

她深知,实现梦想的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只有经历过风雨的洗礼,才能见到彩虹。

即便是在中餐馆端盘子的日子里,她也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她利用一切空闲时间练功、排戏,琢磨如何将京剧艺术与美国文化相融合。

就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


齐淑芳的故事在华人圈内广为流传,她的勇气和执着也赢得了许多人的敬佩。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支持她的事业,齐淑芳也渐渐看到了曙光。

就在齐淑芳几乎绝望之际,一位美国华人钢琴家黄博文的出现,为她点燃了新的希望。

黄博文是一位在美国音乐界颇有名气的钢琴家,同时也是一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国者。

他偶然观看了齐淑芳的演出,被她的艺术才华和坚持梦想的勇气所折服。

黄博文主动找到齐淑芳,表达了对她事业的支持和赞赏。


他不仅慷慨解囊,为剧团提供资金支持,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帮助齐淑芳在美国艺术圈内建立联系。

更重要的是,在黄博文的帮助下,齐淑芳一行终于拿到了绿卡,可以合法在美国扎根发展。

这无疑为她的事业扫清了最后一个障碍。

重振旗鼓,再创辉煌

有了黄博文的支持,齐淑芳终于可以重拾梦想。

她毅然创办了"齐淑芳京剧艺术团",开始在美国本土传播京剧文化。


起初,观众寥寥,困难重重。

但凭借齐淑芳的才华和魅力,以及全团的不懈努力,他们渐渐赢得了美国观众的认可。

齐淑芳深知,要让美国观众真正欣赏京剧,必须在保留其精髓的同时,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良。

为此,她大胆尝试将京剧与西方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相融合,创作出了一系列新颖独特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保留了京剧的神韵,更增添了现代艺术的时尚元素,令美国观众耳目一新。


同时,齐淑芳还十分注重培养本土人才。

她在艺术团内部设立了京剧培训班,招收了许多对京剧感兴趣的美国青年。

在她的悉心教导下,这些年轻人不仅掌握了京剧的基本功,更成为了京剧艺术的热心传播者。

他们的加入,为艺术团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京剧在美国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齐淑芳的不懈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


如今,齐淑芳艺术团已经成为美国京剧界的一面旗帜,在纽约、旧金山等大城市拥有固定的演出场地和观众群。

他们的演出不仅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欢迎,更成为了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许多美国政要在观看演出后,都对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由衷的赞美。

而齐淑芳,也被誉为中美艺术交流的使者,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岁月流转,故土难离

90岁高龄的齐淑芳应华人社区之邀,时隔多年重返故土。


半个世纪的光阴荏苒,齐淑芳的容颜已经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她的眼神却依然炯炯有神,透露着对艺术矢志不渝的热爱。

当她与阔别已久的亲人重逢,往日的点点滴滴如泉涌般浮现在脑海。

姐姐齐淑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紧紧握住齐淑芳的手,泪水早已浸湿了双眼。

"淑芳,这些年,你在外面过得可好?

我们虽然无法理解你当初的选择,但我们始终牵挂着你,祝福着你……"


面对姐姐诚挚而颤抖的话语,齐淑芳再也控制不住情绪,紧紧拥抱着姐姐,泣不成声。

是啊,外出多年,故土难离。

齐淑芳虽然在美国收获了事业的成功,但内心深处,那份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从未消减。

她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望着星空,遥寄相思。

每逢佳节,她都会给家人寄去贺卡和礼物,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然而,当媒体将镜头对准她,追问当年离开的缘由时,齐淑芳却显得格外坦然。

"或许有些冲动,但更多的,是被美国的包容和欣赏所打动。"

她娓娓道来,当年在美国的演出,无不饱含着她对中国文化的自豪,以及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使命感。

"每一次演出,我都会告诉观众,这些精彩的节目来自于我的祖国——中国。

我希望通过京剧这个窗口,让更多外国朋友了解中国,喜爱中国。"


齐淑芳的话语铿锵有力,字字发自肺腑。

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她始终秉持着文化使者的初心,用艺术架起了中外交流的桥梁。

她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个人,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段历史的见证。

结语

齐淑芳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梦想、勇气和坚持的故事。

她不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吃里爬外"的真正内涵,更为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她的经历告诉我们,追寻梦想的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怀揣信念,坚定前行,总有一天会抵达梦想的彼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吃里爬外   名演员   艺术团   美国   高龄   京剧   中国   观众   演出   事业   梦想   艺术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