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天坛:山回路转寻不见

人间五月天,海棠花中仙。走在沈阳市沈河区文萃路与天坛二街的交叉口,一片姹紫嫣红的花海便映入眼帘,让人不禁想起宋朝诗人王炎那句“赖有海棠倾国色,嫣然一笑解留春”。海棠林不大,在一口袋公园内,公园入口处静卧一大石,上书“天坛园”三个绿色大字。看似闲适的口袋公园,却因为“天坛”两个字传递出一种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让人肃然起敬。

提起天坛,人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北京天坛,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沈阳也有一座天坛,就在现在的天坛二街上。可惜,沈阳的天坛如今早已消散在历史的尘烟当中,唯有留下的“天坛一街”“天坛二街”“天坛小区”等名字,还在提醒着人们曾经留存的那段烟云往事。


沈阳天坛

是北京天坛“缩小版”

沈阳有很多坛,比如我们熟悉的天坛、地坛、风雨坛、先农坛,这些坛的建筑,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崇天敬神的思想,另一方面则是祭祀先祖,保佑后代子孙绵延万世,而这些坛庙建筑就是为了寄托这种崇敬的心情应运而生的。

中国古代祭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黄帝时期就已经有祭天的行为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们会选择自然高地举行拜祭上天的活动,后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才建造专门用于祭天活动的高台,称为祭坛,用以表达人们对上天的尊崇和期盼。古代帝王都把自己塑造成昊天之子。既然是昊天之子,那就一定要祭天。在阶级社会里,统治者赋祭天以特有的含义,将其纳入封建礼制的范畴,使之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清史稿》记载:“大祀十有三:正月上辛祈穀,孟夏常雩,冬至圜丘,皆祭昊天上帝;夏至方泽祭皇地祇……”正是由于祭祀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被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君主奉行不辍,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而祭天更是被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成为“国之大祀”。

沈阳天坛的建立,始于皇太极。

天聪六年(1632年),皇太极对后金政权的把控更加牢固,其称帝建国的野心也愈发膨胀。此后,满汉朝臣纷纷劝进,表达对皇太极称帝的期待。此时,皇太极虽然心生喜悦之情,但在他心里仍觉并非建立天地坛和称帝的最佳时机。

1635年,皇太极征服漠南蒙古,大破察哈尔部,林丹汗败走青海途中病死,林丹汗福晋苏泰太后及其子额哲归降时献出元顺帝所持的玉玺,上面刻有“制诰之宝”四个汉字。皇太极欢喜异常,获元传国玺认为是天命所归,于是,采纳大臣范文程的建议,开始建天坛、地坛祭天地。天聪十年四月初八日,皇太极受诸王大臣所上“宽温仁圣皇帝”尊号,改国号曰“清”,改年号为崇德元年,斋戒三日,然后亲率诸贝勒大臣于南郊天坛(圜丘)祭告天地,开清朝皇帝祭天之先河。

沈阳天坛,无论是从位置的选择还是形制结构,显然都仿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的北京南郊圜丘,只是坛制规模较小,建筑材料也较简陋。《清史稿》记载:“坛壝之制天聪十年,度地盛京,建圜丘、方泽坛,祭告天地,改元崇德。天坛制圆,三成,上成九重,周一丈八尺;二成七重,周三丈六尺;三成五重,周五丈四尺:俱高三尺。垣周百十有三丈。世祖奠鼎燕京,建圜丘正阳门外南郊……”皇太极接受了中国这种传统的祭天方式,修建天坛、地坛,即表明了他是中国的皇帝,要与当时的明朝争夺天下。

天坛祭天

曾是最隆重的仪式

古代的冬至日祭天是中国古代最隆重的一件事,历史悠久,古人崇尚天人合一,故而对于天具有很高的推崇,商代时称天为“上帝”,周代则奉天为“昊天”,楚国则尊奉太阳神“太一”为东皇,古代祭天的历史,可以从华夏最初开始追溯,传说,天坛最初叫做明堂,这种建筑其实早期是一种吊脚楼式的建筑。

把天坛建造为圆形,最早则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武则天时期建造的洛阳明堂,这一传统在唐代后几乎断绝,直到嘉靖皇帝时期,嘉靖皇帝因为崇信方术,听了一位术士的建议,将天坛的“大祈殿”改建为圆形的建筑,以此来契合唐代以来的传统,这就是大享殿,到了乾隆时期,大享殿大修,瓦色一律改成青色,形成了现在的格局,这就是北京天坛的主体建筑——祈年殿。天坛在明清两朝,是最高规格建筑,甚至比皇帝的规格还好,因为天坛祭祀的是中国商周以来3000多年的信仰——昊天,而所谓的皇帝,也不过是“天子”而已。

虽然清代是由东北渔猎的满人建立的政权,在制度和规章上和明代肯定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实际上,所谓的不同主要还是在一些细节上。

在大体上,清代还是按照中国传统的方式祭天,仅仅是在服饰上有所变更,但是大体却还是效仿周礼。汉代开始,祭天礼服一共有12样花纹在其上,象征皇权,这也被称作十二章,这十二章分别为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在历朝历代都只有细微的改变,而清代的朝服其实也有十二章纹饰,只是在袖子上使用了满人所喜爱的较为轻便的马蹄袖,实际上却是符合中国传统祭祀礼仪的。清代帝王中,最奢华的应该是乾隆了,他所穿的礼服每一次都要重做,十二章纹饰复杂,所穿礼服由千人同时制作,这还不包括从江南等地选布料的时间,如果一个人不休息连续制作则要两年才能完成。

另外,冬至那天,皇帝其实要步行前往天坛祭天的,其他的大臣也要跟随前往,祭天的典礼相当复杂。历朝历代对于祭天的重视,其实体现了中国历代文化的有序传承,周代人最早提出天道观念,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而上天对于帝王也是如此,所以,后世的帝王或许会毁掉前代的宗庙,会烧掉宫殿,但是对于昊天上帝的信仰,却是继承前代而延续,这就是中华文明传承至今最好的见证。

沈阳天坛位于德胜门也就是当时的大南门外5里,在现在的天坛二街上,不过只有皇太极和顺治两位清代帝王在这里完成过祭天的仪式。

一首诗

道尽个中原委

当年的沈阳天坛,如今只是一处普通的居民区。但住在这里的人也许不会想到,当年曾有多位清代帝王东巡到此祭天。

据《盛京通志》记载,顺治十三年(1656年)定制,“凡盛京坛内有应修之处,俱着盛京工部随时查估修理”。乾隆在1778年和1783年东巡时,对盛京天坛曾两度重修。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维修时,发现原砖砌阶台三层,因泛碱损坏较多,如用新砖修补,新旧不一,于是决定拆下围墙旧砖,拣选与阶台颜色一致的整砖进行粘补。乾隆四十八年,乾隆第四次东巡盛京,曾撰《坛庙恭纪》诗,记载盛京坛庙原委。

《重脩坛庙恭纪四首·天坛》:“远近既向服,玉宝应时呈。群请上尊号,太宗辞弗称。内外王贝勒,再三陈奏并。乃告祭郊丘,即位洽舆诚。改元为崇德,国号曰大清。圜坛峙南郊,德盛门之坰。肇禋受蕃釐,万祀延阼亨。长至及兴师,致虔每躬行。世祖定中原,兹坛礼遂停。戊戌年之秋,谒陵来陪京。南郊瞻昔址,百年岁月更。言念眷祉初,勿废应葺营。兹来复旧观,惬志勖继绳。讵惟自勖哉,奕叶聪听情。”这首诗记载了皇太极修建天坛的原委以及后来废止的始末,而逐年荒废最终消失也成为其不可摆脱的宿命。

顺治迁都北京后,盛京一直作为陪都而特殊存在,沈阳天坛设官员守护,顺治、乾隆时曾下旨重建,乾隆、嘉庆、道光等帝东巡时,皆亲谒天坛。而沈阳城市建设的大部分工程,都与皇帝东巡有关,尤其是“一宫两陵”的增建和扩建,基本都完成于康熙至乾隆年间。如康熙时期扩建沈阳故宫沈阳四塔,重修盛京城外城及边门;乾隆时期重修诸门城堞、内外城堞,重修或移建天坛、地坛、堂子、太庙,修缮和拓建一些著名的庙宇等。

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记载:“国家起自辽沈,有设竿祭天之礼;又总祀诸神祗于静室,名曰堂子,即古明堂会祀群神之义。”堂子祭天源于女真古老的萨满教。萨满主持各种祭祀,以“天神”附体耸动视听。萨满祭祀时使用神鼓、神刀、神杖、神杆等物。故萨满住地的两侧立有木杆数根,称之神杆,用于祭祀天神。萨满自称能占卜凶吉,能为人消灾治病,满人生病,均请萨满驱除病魔,俗称“跳大神”。

早在天命时期,努尔哈赤等后金统治者曾先后在兴京老城、东京辽阳、盛京沈阳的宫殿内设有堂子。《大清会典事例》记载:清建国之初,在盛京建堂子,奉祭堂子为国家大祀,在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年号(1639年)又将祭堂子定为皇室的专利,命“官员、庶人等设立堂子致祭者,永行停止。”盛京堂子位于沈阳大东门外,俗称“堂子庙”。堂子门朝北,内门中是神殿,又叫“飨殿”,飨殿是三间悬山式建筑,前有丹陛。飨殿南面甬道直通拜天圆殿,殿为八角亭式建筑,殿后设有祭天神杆。此外堂子院东南角还有一个两重围墙的独立院子,里面有一座八角亭式的神殿“尚锡神亭”。

清王朝迁都北京后,在长安街御河桥东建立堂子,内有祭神殿五间,坐北朝南,房顶为黄色琉璃瓦。祭神殿前面建有拜天圜殿,坐南朝北,“中设神杆石座,稍后两翼分设备六行,行各六重”。东南方向有上神殿三间,祭祀土、谷诸神。堂子四周种植松树,祭天时可充作神杆。

当时清朝允许满洲官员、八旗兵丁自设堂子,祭天所用神杆,取自建在长安街上的皇家堂子。但需呈报礼部,获允后方可任取一株,同时要补种幼树一株。

清王朝定鼎燕京后,在保持堂子拜天的前提下,承袭朱明王朝所有祭天圣殿——祈谷(亦称祈年)、雩祀、冬至郊天。乾隆时期,对天坛中的祈年殿、皇乾殿、皇穹宇、圜丘坛先后进行改建、扩建。清朝统治者把祭堂子作为维系本民族的手段,把承袭汉民族传统的祭天仪式,作为巩固在中原地区统治的精神支柱。

这里

已成商埠繁盛之地

沈阳天坛的消失,一方面是因为其功能的丧失,另一方面则是毁于战争。

1900年,当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沙俄也对东北三省发动了战争。10月1日沈阳陷落,盛京将军增祺弃城出逃,闯入盛京的沙俄军队大肆抢掠,盛京城的文化资源损失尤为惨重,而天坛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后来天坛围墙被拆毁殆尽。

清朝灭亡之后,到了1924年,由于没人维护,沈阳天坛已坍塌毁坏,天坛周边也被当地的居民变成了菜地。不过当时天坛的遗址还很明显。当时天坛北面还有一个村庄叫天坛村。当时天坛上遗留有蓝色琉璃瓦,四壁是黑色琉璃瓦。

1949年后,沈阳天坛所在处只剩下一个土堆了,砖石散落,不复当年旧貌。

1958年“大跃进”平整土地,将已成废墟的沈阳天坛辟为耕地,这个土堆最后也彻底消失在了城市的变迁中。

后来,原来的天坛旧址处渐渐建起了许多小平房,人们开始在这片曾经不敢靠近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上世纪80年代,天坛小区选址在这里,从此,曾经的天坛已化作云烟,至高无上的神圣之地已经被老百姓的柴米油盐所取代。

如今的天坛一街和天坛二街,热闹与安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天坛二街并不长,沿路缓行,绿柳扶风,海棠娇艳,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道路两侧除了居民区就是一些仓储库房。天坛园处于天坛二街的中间位置,里面有很多健身器材,休闲长廊里也坐着一些附近的居民,这里已经成为周围居民休闲康乐的所在。

与之相近的天坛一街则是热闹非凡。走在天坛一街上,“中国鞋城”“东北日杂”这样醒目的招牌深深镌刻在沈阳人的记忆中。天坛一街身处南塔商圈之中,街上各种商铺林立,车水马龙,人声鼎沸,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进程,这里已成沈阳又一处商埠繁盛之地。

尽管沈阳天坛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并没有改变它历史的光芒,天坛在老沈阳人心中依旧是神圣的。对于原址的位置,附近的很多老年人都有记忆。当地的很多居民说起天坛依旧有聊不完的话题,天坛这段历史早已融进了他们的生活日常。据附近居民说,当年天坛修建以后,浑河经常发大水,每次水涨时,身在低洼之处的人们就会跑到天坛里去避难,天坛里每次都是人满为患。在敬畏天地的国人心中,天坛无疑是一处真正的神圣之地,在以另一种方式来保护着这一方水土的人们。


沈报全媒体记者:盖云飞 摄影:李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天坛   山回路转   乾隆   堂子   太极   祭祀   北京   帝王   皇帝   时期   建筑   沈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