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人生,怎样被治愈?从特殊人群的“需求清单”看济南暖意

5月19日,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今年的主题是“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全国15个部门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支持引导新技术在信息无障碍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特殊人群都有哪些“需求清单”,过着怎样的生活,有何期待?连日来,记者展开走访。

社区共享资源,助力残疾人群体的“微心愿”梦想成真。

技术傍身 抓到了“救命稻草”

5月12日,记者在一场公益性活动中,见到了残疾人张凯颉,当天,他带着“奋进组”13名组员,为残疾人妈妈们制作麦草画作为礼物。

今年是张凯颉学习麦草画工艺的第六年,从他手里卖出去的作品有上万幅。“小麦秸秆是很常见的东西,但就是这么普通的物件,到了我们手里却可以变成漂亮的工艺品。现在通过制作麦草画,每月能有稳定、不错的收入,还教出了不少徒弟,这让我很自豪。”张凯颉讲起了自己学习麦草画的经历。

由于自幼残疾且很早辍学,他和同样身有残疾的母亲生活拮据。当年,在相关部门免费培训的工艺品制作活动中,他开始接触麦草画。现在,他已经能够独立绘制花鸟虫鱼、诗词书法等多种图案。

“现代社会给了残疾人更多学习技术的机会,一门过硬的技术,对残疾人来说就是‘救命稻草’。”张凯颉说。

加强康复指导和心理疏导,让特殊人群融入大众生活。

创业帮扶 “创业梦”让他“站起来了”

精美的麦草画除了能陈列在线下商店,还进入了肢体残疾人王明辉的直播间。12日中午12点,王明辉利用午间休息时间,上线助残直播间专卖场,一一介绍着产品性能和工艺工法。

这是一场公益性直播,并非王明辉的主业。他拿出企业宣传手册递给记者,“我们主打‘地头上’的产品,就拿这款蘑菇酱来说,是我们村村民用自己种的蘑菇制作的,很有性价比。”

下午3点,王明辉在镜头前介绍起各种当地农产品。土鸡、甜橙、辣椒酱……虽然曾经身处困境,但在当地残联等部门帮助下,他通过学习电商直播带货,实现了创业增收。现在的他已在短视频平台上积累了几十万名粉丝。

“我希望把家乡的土特产推广到全国各地,带动更多的残疾人朋友增收致富。”王明辉说,自己在轮椅上生活了35年,创业的这几年,他觉得自己“站起来了”。

康复训练和心理疏导 有了走出家门的勇气

5月13日,记者走进“仁德至护”解放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郝向柱告诉记者:“针对残疾人群体、老年人的康复推拿理疗,价位优惠至一次三四十元。如果这部分特殊人群需要入住服务中心展开常态化治疗,价位5000元/月左右。”

康复是生命的重建,是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

“康复训练让我看到了希望。”想起自己参加康复推拿理疗的这一年,残疾人臧圆圆很感慨。25岁的她是一名先天性脑瘫患者,由于双下肢功能重度障碍,生活不能自理。

在康复医生的康复指导和心理疏导下,臧圆圆的平衡能力明显提升,功能障碍程度有效缓解,生活自理能力增强。现在,她已经能走出家门在附近的辅助性就业点工作,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康复训练和心理疏导对患有脑瘫、孤独症、唐氏综合征、言语障碍的残疾人来说,就像是重生。”臧圆圆说,生活中还有很多像她这样的残疾人,“希望济南能不断完善残疾人的‘医疗帮扶’,让更多人走出家门。”

无障碍设施改造

为他们的生活加上“扶手”

13日早上7点多,在槐荫区香榭丽公馆东区,一位腿部有残疾的年轻人从“无障碍通道”扶着扶手,缓缓下坡。记者试图与其“沟通”,才得知,他是一名重度听障者。

他拿出手机,通过实时语音转文字的工具,和记者“说了几句”,“我要去参加一场面试。以前出门需要带上纸和笔,把诉求写下来,才能与人沟通,现在只需一部手机。”记者了解到,有了听写软件等各种科技渠道和电子工具,听力障碍并不影响正常沟通,甚至通过“无障碍AI通话服务”,重度听障者还可以打电话。

离开时,他特意添加了记者的微信,网名为“漂泊者不再孤单”的他,个性签名这样写着:“我们正在努力,也期待更多社会暖意。”

马路上,无障碍坡道、盲道随处可见;公共场所的无障碍卫生间日渐增多;公共交通无障碍服务愈发贴心;老旧小区无障碍环境持续建设……随着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老年人、儿童以及其他行动不便者感受到了出行和社交的便利。

全市各部门积极关爱特殊群体,释放更多社会暖意。

视界观

“一生安稳”,完善的服务体系少不了

采访当日与“漂泊者不再孤单”的相遇,是在他参加本月的第九次面试前。除了技术、创业、康复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期待,特殊人群和其家属的呼声多集中在“就业”领域。

13日下午6点多,记者走进市中区英雄山社区残疾人张滦平(化名)和其女儿的家。英雄山社区居委会主任戚曼了解张滦平的困难后,主动帮助其申请了社区公益岗的工作,让她在享受各项福利基础上再添一份稳定收入。

然而,很多人并不像张滦平这般顺利。残疾人赵一鸣是记者走访过程中印象较为深刻的一名年轻人,他说,相较于肢体残疾,还有很多其他类型残疾人在不断吃着就业的“闭门羹”。

“我努力考上了大学,还考取了各种语言证书,对我个人来说,我更希望去做一些我专业领域的工作。但因为双相情感障碍,有些企业会认为我们沟通效率低、可能有心理问题、需要特殊照顾。”赵一鸣说,在历经几十次面试以后,自己终于“上岸”,“虽然也有很大一部分特殊人群找到了合适岗位,但需要付出更多。”

有受访者呼吁,公众转变心态,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特殊人群;提高特殊教育的专业度,更要重视这一领域的师资力量培养,提高师资待遇,从根源上思考残疾人成年后的就业问题……“在这些孩子的父母眼中,一份千把块钱的工作就意味着他们一生安稳。”赵一鸣的妈妈说。

除了就业,还有不少人提到了未来的便利出行、生活安置等问题。

“90后”轮椅夫妇朱宇杰与樊笑通过媒体呼吁,“我们在外省旅游时发现,有些留给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停车位时常被占用,有些城市已就此发布处罚条例,希望全国范围内无差别推广。”

省肢体残疾人协会的一位工作人员认为,“一些城市在母婴室附近,单独开发一处残疾人专用的房间或封闭式角落,用于更换辅助器械,这种方式值得全国借鉴。”

济南市星星缘心智障碍者关爱中心副理事长宋湘敏表达期待:“父母百年之后,我们的孤独症孩子能否继续生活在社区,而不是统一被带去托养机构度过晚年?

这需要相关部门给予社区更大的基础设施投入,从基层入手,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作为城市文明程度和生活温度的重要体现,济南也在为残疾人群体释放更多社会暖意,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融入社会生活,让城市“有碍”变“有爱”。

(济南日报 记者:孙慧娟 实习生:熊贝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济南   滦平   麦草   特殊人群   暖意   残疾人   残疾   清单   障碍   需求   记者   人生   更多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