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智能手表不能丢了“安全阀”


文 |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庄媛


拍照、美颜、加好友、发朋友圈……据报道,最初定位为“安全”的儿童智能手表,如今“卷”起了配置与功能。这让孩子面临数字化生存的考验,也引发了社会层面的争议。


儿童智能手表有多普及?据统计,我国5岁至12岁的儿童约为1.7亿人,儿童智能手表的市场普及率约为30%。具象地说,大约每3个孩子当中就有1个有智能手表,“碰一碰加好友”成了不少儿童社交时打招呼的见面语。


儿童智能手表产生的初衷,是守护儿童人身安全。正是因为其带有通讯功能,且可以解决孩子的定位问题,成为了许多家长的选择。但从目前走向来看,儿童智能手表正在逐渐跑偏。


近年来,儿童智能手表的功能不断延伸,玩出了越来越多“新花样”,俨然一部微型智能手机。但是对儿童来说,智能手表的功能并非“多多益善”,甚至还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比如,社交、娱乐、购物等“高端”功能的添加,往往给孩子带来的是沉迷时间增加以及视力损伤;部分游戏软件重复扣款、多次扣款等问题,孩子很容易被诱导消费;在使用智能手表的过程中,儿童容易泄露个人隐私信息;手表功能愈发复杂,内置游戏血腥暴力、少儿不宜等内容“悄然混入”……如今的儿童智能手表,显然越来越智能,安全倒成了退而求其次,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


有一说一,在互联网时代,不必将儿童触网视为洪水猛兽。儿童智能手表在满足未成年人便捷生活需要的同时,也能满足他们社交等心理需求。但儿童之所以为儿童,就在于其还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自制力和自律性较弱,对网络风险的识别能力也较弱。过多的功能却没有相应完善的保护机制,既可能因程序漏洞导致网络成瘾、带来安全隐患,也会在无形中淡化孩子的现实社交能力、主动思考能力等,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儿童智能手表不能丢了“安全阀”,在为孩子人身安全护航的同时,要确保五花八门的功能设计将孩子的身心健康纳入重点考虑范畴。


产品设计要与未成年人的成长阶段相契合,以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为要旨。厂商在优化产品功能的同时,需谨记儿童智能手表的功能本位和设计初心,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去设定功能和规则。一方面要谨慎添加附加功能,要有严格的应用规范,加强信息安全保护,回归健康与安全核心功能;另一方面,也要为家长提供“把关”支持,在家长端进行精细优化,协助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当下,保护未成年人网络权益,成为全球重要议题。路透社5月8日报道,英国要求社交媒体平台“驯服”算法,将有害信息过滤或降级以助力保护儿童。根据英国《在线安全法案》,科技公司应当承担起保护儿童安全的责任,让儿童获得与其年龄相符的体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儿童智能手表乱象,可考虑将儿童接触社交媒体纳入监管范围,发布关于儿童智能产品的设计与推广指导规定,让企业在开发相关产品时有法可依,推动儿童智能手表行业自律。此外,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监管审核,堵住隐匿其中的“漏洞”。


织密“保护网”,各个环节都不能缺位。家长应该筑牢第一道“防火墙”,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变化,进行必要的引导;而教育部门、学校、社会也应该形成合力,让全社会形成关爱儿童、尊重儿童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理念,齐心协力守护儿童“手腕上的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手表   儿童   智能   安全阀   未成年人   社交   身心   家长   功能   孩子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