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猩球崛起4》,我如鲠在喉,心情复杂地写下这篇文章

我虽然不是“人猿星球”这个IP的粉丝。

但是,作为软重启的“猩球崛起”系列,却一直是我的心头好。

第一部的口碑有目共睹,后两部虽然评价都不如第一部,但三部曲下来完整地给我们呈现了人猿凯撒波澜壮阔的一生,已经足够。

所以,当听到《猩球崛起》要出第四部的时候。

我第一反应是:凯撒没了,还能怎么拍?

看完电影,我承认:

我还是太天真了——

《猩球崛起4:新世界》

1

副标题的“新世界”,指的距离第三部的几百年后的世界。

人猿成了地球上绝对的主宰。

恩,这些真的可以叫“猩球”了。

人类因为病毒智力退化到人猿水平,而且还不会说话,濒临灭绝。

在人猿的嘴里,人类被称为“哑口”。

开场由雄鹰带出人类几乎灭迹的荒芜世界,像极了游戏开场的CG动画(《最终幻想7:再临之子》也是类似的开场)。

之后诺亚和发小攀爬悬崖的戏份,处处都有《神秘海域》的既视感。

甚至后来诺亚失足掉下悬崖,途中不断地在断层上滑落的段落,都会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要按“QTE”。

好莱坞依靠他极其出色的视觉技术,打造了一个非常逼真的猩球世界。

但也,仅限于此。

最大的问题是,好莱坞大片现在除了特效,剧情真的是一塌糊涂。

故事的主角从凯撒变更为青年猿诺亚。

他的父亲,是部落的长老,能够驯服雄鹰。

部落把雄鹰当图腾,谁能够驯服雄鹰,就能得到其他猿的尊重。

随着一场阴谋屠杀的展开,经典的王子复仇记起码再度上演。

不得不说,好莱坞真的太爱这个剧作模版了。

对上一个这么用的,是沙丘。

但好歹甜茶的颜值在那摆着,我就不说啥了。

《猩球崛起4》把这个模版里的人换成了猿然后再来一遍,换来的便是极其无聊的第一幕。

诺亚的辨识度远没有前三部里的凯撒那么高。

尤其是开场部落里面很多人猿长得也差不多,以至于我一开始都有点分不清谁是谁。

原因自然是第一幕诺亚就没有做出什么让观众印象深的举动。

完全是被剧情推着走的。

直到遇见红毛猩猩拉克,电影才开始变得稍微有趣一点点。

通过红毛猩猩的台词,不断地去呼应前三部和凯撒有关的细节。是整部电影为数不多的亮点。

拉克给诺亚科普凯撒的英雄史和理念。

给了涉世未深,初出茅庐的诺亚一点点小小的震撼。

原来,世界并不是自己一直认为的那样。

可以说,《猩球崛起4》虽然没有凯撒,但处处都有凯撒的影子。

然而,全片智商最在线的红毛猩猩,猝不及防地下线了。

之后的剧情,就在放弃逻辑的道路一路狂奔,覆水难收。

2

红毛猩猩的死,对剧情和主角诺亚的成长,没有任何推进作用。

诺亚也没有因为它的死,思想和价值观上有发生什么改变。

没有任何铺垫也没有任何理由的就下线了,就好像他们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

对待配角如此敷衍,而主要角色的塑造,依然让我难以共情。

甚至觉得莫名其妙。

先说反派假凯撒。

看完电影,我也没觉得他干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他想建立人猿帝国,渴望学习人类知识,希望能够帮助人猿快速进化。

干的最坏的事,也只有强制收拢各个部落,强迫人猿为他干苦力。

讲道理,他还包吃包住呢。

诺亚部落被洗劫,除了反抗猩猩将军的父亲被杀,其他的猿类,不仅没死,甚至都没受什么伤。

对于诺亚,他更是三番四次抛出橄榄枝,任才唯贤,希望聪明的诺亚可以为他做事。

假凯撒做错了什么?它只是想科教兴国,猿才强国罢了。

但是,你要说他傻那是真的傻。

守着“宝库”好几月,竟然没有想过要爬到悬崖顶上环视一周。然而最后又莫名其妙地出现在了这里。

这个逻辑硬伤我真的是忽略不了。

所以,诺亚仅仅是出于想带族人回家从而帮助人类破坏“宝库”的行为,我是理解不了的。

这件事对人类有百利而无一害,而对猿类却是错失了快速进步的可能,并且让人类获得了重新发展的契机。

说到底,还是格局小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以几十个猩猩为单位的小族群,靠驯化鹰为图腾,除此之外没什么教育和信仰,能有什么格局和发展呢?

这样一来,结尾诺亚跟人类梅讨论人和猿的尊重和共存就显得十分可笑。

凯撒这个角色为什么是这个系列的灵魂?

那是因为凯撒是人类抚养长大,从人类身上学会了爱与怜悯。

正是这份“人性”,是他区别于其他猿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而完全没有和人类相处过的诺亚,不可能具备凯撒的思想认知,也就注定了他们这一代猿和人无法相互理解,一定会一直对抗下去。

诺亚在这一部里,几乎是没有什么实际性的成长。

相比之下,人类梅的塑造反而还有值得说的地方。

3

梅可以说撑起了第三幕的高潮和悬疑还有戏剧张力。

她被塑造成一个人类中心主义者。人性的阴暗面在她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和诺亚对话,放在后背的手握着枪的那一幕,是本片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名场面。

但这个高潮来得太晚,直到真正能够称之为麦高芬的人类避难所出现,电影已经接近尾声了。

这是当下好莱坞IP多部曲的通病:

节奏太慢,缺乏独立故事,完全是为后续剧情做过渡。

没有漫威宇宙的命,却得了漫威宇宙的病。

结尾处人类重新连接启动卫星,终于跟地球上其他地方的幸存者联系上,看起来要吹响反攻的号角。

实际上完全经不起推敲。

这些人和梅一样,智力正常和病毒爆发前的人类无异。

但他们却窝在一个地方,想尽办法就是为了和外界联系。

梅应该就是他们派出去的卧底,而且梅貌似对病毒免疫。

除此之外,没有见他们还做了哪些举措。

人类还有科技和文明,居然没有反攻人猿收复实地的想法?

我不理解。

这是人类会干的事?这几百年都发生了什么?导致人类连动物本能也丢了?

“黑暗森林”法则了解一下。

如果这个在续集里不交代清楚,那又是一个逻辑上的致命伤。

END

单论态度,本片还是比这几年的各种好莱坞狗尾续貂要端正。

但内在依旧无法掩盖好莱坞大片的退化:

设定陈旧和视觉效果审美疲劳;

动作戏冲突和解决的单调观感;

角色塑造苍白无力;

调度、立意与想象力都在衰落。

这种反噬体现在内地票房上。

首日票房仅1400万。

不如13年前第一部的开画成绩(1500万)。

次日票房较开画首日上涨30.2%,但是成绩比七年前的前作《猩球崛起3》倒退超80%。

某平台预测本作最终票房只有2.22亿。

比第三部的7亿票房少了近5亿。

这个成绩还不如日本动画《间谍过家家》(2.56亿)。

据说,《猩球崛起4》之后还有五部续集。

以现在这个票房成绩,能实现得了吗?

今年的好莱坞大片,只有无脑爽片《哥斯拉大战金刚2》票房达到9亿。

《沙丘2》《功夫熊猫4》用尽吃奶的力也摸不到4亿门槛。

超英大烂片《蜘蛛夫人》更是创下了580万票房的年度惨案。

为什么好莱坞大片在内地失去了魔力?

某种程度上讲,好莱坞大片和港片在内地的境况有些微妙的相似。

总是在怀念过去的辉煌,总是在抱怨现在的观众不懂欣赏。

那些电影制片厂的高管们,因为自己曾经经历过那个好莱坞黄金时代,觉得只要无脑复刻十几二十年前的经典佳作就能把钱赚了。

但他们忘了最重要的一点。

当年的那些作品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像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等人,这些懂得年轻人爱好的青年创作者,他们制作出新时代观众所能理解跟接受的作品。

当现代好莱坞变得越来越成功,并开始寻求财务稳定时,创意上的大胆尝试由此遭遇压制甚至被终结。

结果便是,新IP屈指可数,粗制滥造的续作横行无忌。

老观众意兴阑珊,不愿再为情怀买单。

当代年轻人因为选择变多,好莱坞大片不再是唯一,他们只会为质量好的电影付费。

好莱坞大片躺赢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然而,资本家还沉浸在自我感动之中。

但是,市场永远是残酷而且诚实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凯撒   诺亚   如鲠在喉   好莱坞   人猿   雄鹰   猩猩   票房   大片   人类   心情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