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妈一根针“吸金”800万,被爱马仕看上,60岁走上人生巅峰

文|星揽史说

编辑|星揽史说

四川一位大妈,看着没有什么异于常人之处,却仅用一根针就赚了800万,植村秀、爱马仕等国际大牌争抢着与她合作。

虽然她已经60多岁,但依然走在时尚前沿。

这位大妈到底是谁?

又如何凭借一根针赚了这么多的钱?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成为摄影师

杨华珍出生于四川阿坝的偏远山村,血液里流淌着藏族和羌族的基因。

在这片土地上,刺绣是每个女孩成长必经的道路。

杨家七兄弟姐妹,生活拮据得连双布鞋都舍不得。

小时候的杨华珍亲手缝制了第一双布鞋,虽然针脚歪歪扭扭。

但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决心把藏羌绣艺的精髓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这个天资聪颖的女儿。

从此,杨华珍就像只渴望知识的小鸟,全心投入到绣艺的学习中。

她不但虚心跟随村里的长者,更是利用闲暇时间给家人做衣裳,甚至把自己的手作拿去集市换些贴补家用。

尽管生活窘迫,但杨华珍对美的事物却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向往。

藏族服饰上绚丽缤纷的色彩、错综复杂的图腾,都让她心驰神往。

每当母亲和姑娘们穿上盛装,她就会无比入迷地凝视,试图捕捉刺绣蕴含的奥秘。

进入青春期,杨华珍已能熟练绣制出民族特色的服饰,成了绣娘中的佼佼者。

虽看似轻巧,但绣活实则费时费力,她常为人绣衣,一天下来整只针手都肿胀麻木。

与此同时,杨华珍遇到了能相伴一生的人,并携手走入婚姻的殿堂。

结了婚后,杨华珍体贴入微,为丈夫绣制漂亮的衣裳,成为乡间羡慕的榜样。

丈夫穿着她精心绣制的盛装,自是引人侧目。

谁曾想到,杨华珍后来竟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华珍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能用机器定格住美好的瞬间,她是多么的心潮澎湃啊!

从此,杨华珍开始自学摄影,丈夫也鼓励她开拓新的视野。

1985年,25岁的杨华珍在家乡阿坝开设了第一家艺术照和婚纱照工作室。

在那个年代,照相机在这里仍是新鲜事物,许多村民慕名而来,合影留念。

杨华珍的工作室声名渐传,成为数百里范围内最负盛名的摄影工作室,也使她成为村里收入过万的第一人。

1994年,一次意外的机会,杨华珍注意到阿坝日报正招募摄影记者。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去应聘了这份工作。

杨华珍过硬的拍照技术,也让她顺利拿下这份工作。

新的工作让她有更多机会接触藏族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服饰、节日、风俗,这正契合了她对民族文化的浓厚热爱。

于是,杨华珍开始有意识地搜集和整理藏族的刺绣图样,钻研刺绣的技艺,甚至亲自动手尝试。

她发现,摄影和刺绣有诸多相通之处,都需要巧思构图,追求完美与美的交融。

之后的日子里,杨华珍一直在用镜头记录家乡这片土地上绚丽多彩的生活。

用绣花针重建家园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遭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8.0级地震,大地的颤抖撕裂了宁静,瞬间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这时杨华珍虽然已经退休,但她仍毫不犹豫地随报社深入灾区,决心将灾区的实况传递给全国。

眼前的景象令她泪如雨下,曾经的美丽家园化为一片废墟,伤痕累累的身躯与寂静的逝者交织成一幅悲剧画卷。

家乡遭受如此浩劫,杨华珍深感痛心,同时也感受到全国人民对汶川的无私援助。

她决定以自己的方式贡献力量,用织绣的艺术为灾区募款。

回到熟悉的村落,她向村民们讲述了灾区的惨状,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悲痛。

杨华珍提出以售卖织绣作品筹集善款的计划,得到了村中妇女们的热烈响应。

她倾尽积蓄,创立了一个织绣工坊,与志同道合的姐妹们一同创业。

她们的技艺精湛,作品精致,却因藏羌织绣的知名度有限,销售并不理想。

杨华珍认识到,必须让更多人了解并欣赏这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她随即联系了相关部门,希望能推广这项传统技艺,同时阐述了帮助汶川的意愿。

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专家们对她的技艺赞叹不已,认定藏羌织绣的价值不应被埋没。

于是,杨华珍被正式授予国家级藏羌织绣传承人的称号。

政府将她的工坊安置在游客络绎不绝的旅游景点,工坊的生意随之蒸蒸日上。

尽管捐赠后的收入微薄,但每个人都心甘情愿地付出,为援助灾区贡献力量。

随着名声的扩大,杨华珍和她的团队不仅获得了经济上的回报,更为重要的是。

她们传播了文化,温暖了人心,为灾区的重建注入了希望的光芒。

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

20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法国的酒店业巨头,被文殊坊中杨华珍的藏羌绣品所深深打动。

他的酒店以其独特的东方韵味著称,而杨华珍的作品仿佛是为他的装饰理念量身定制。

这位独具慧眼的老板立即提出要批量购买,用于装点他的酒店空间。

杨华珍惊喜之余,却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挑战:如何合理定价。

长久以来,她凭直觉赋予绣品价值,而这次大规模的商业交易,让她意识到必须掌握商业策略。

正当她为此犯难时,一群热衷于商业研究的大学生志愿者适时出现,他们主动提出协助杨华珍制定定价策略。

在大学生的帮助下,杨华珍细致地核算了每件绣品的成本,精心构建了一份全面的报价。

最终,一笔高达38万元的订单尘埃落定,创造了藏羌绣品销售的新纪录,也为杨华珍的事业翻开了新的篇章。

接下来的日子里,杨华珍和她的团队日夜不息,全社区的热心人士也纷纷加入,文殊坊沉浸在一片忙碌而欢乐的氛围中。

杨华珍还邀请了当地最杰出的藏绣大师亲自指导,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至臻完美。

经过数月的辛勤努力,她们如期完成了这个具有标志意义的订单。

自此,藏羌绣苑的声誉如日中天,吸引了无数国内外客户的目光。

此时的杨华珍已是一位享誉国际的艺术家,她的才华不仅限于织绣,也开始涉足设计领域。

在杨华珍的艺术生涯迈入全新阶段之时,国际声誉亦如日中天。

她的才华不仅限于织绣本身,更渗透至设计领域,为世界顶级品牌贡献出无数经典之作。

2014年,著名的日本彩妆品牌植村秀敲响了合作的大门,诚邀杨华珍为其新品操刀包装设计。

尽管这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杨华珍深知推广藏羌织绣文化需要创新求变、突破自我。

在深思熟虑之后,她灵感涌现,从羌族悠久文化中挖掘出茶花的寓意——绽放与繁盛。

她巧妙将八种植物元素与茶花图腾融合,最终构筑出具有浓郁羌族特色的"生生不息"标志性图案。

这一创意为她赢得植村秀百万美元的设计费用,在业内引起了极大反响。

此后,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如星巴克、爱马仕等纷纷寻求与杨华珍合作的机会。

其中,极具代表性的爱马仕更是慷慨相待,只要杨华珍的设计出众,愿意支付其销售额10%的提成。

对于一个奢侈品牌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承诺。

事实上,爱马仕经典裙装上那精美绝伦的图案,正是出自杨华珍之手,成就了品牌当季的销售奇迹。

在国际品牌效应的加持下,杨华珍的名声随之响彻云霄,收获连连。

仅仅几年光景,她就已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八百万美元的财富。

年过花甲的她终于实现了耄耋之年的辉煌,而这仅仅是个开端,未来还有更多八百万在等着她。

自此,国际知名品牌如潮水般涌向杨华珍,期望与她分享智慧和才华的火花。

与此同时,在她和她团队的传承努力下,藏羌织绣文化也在全球范围内绽放出夺目光芒。

如今,年事渐高的杨华珍开始传帮带徒,广纳门生。

她的徒弟当中不乏研究生,亦有对织绣充满热忱的平民百姓。

对于杨华珍而言,无论学生身份如何,她都会竭尽全力教导。

因为这门手艺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沃土,属于全体子民的瑰宝。

藏羌织绣承载了藏族与羌族劳动者世代积淀的智慧结晶,理应得到永恒地弘扬与发扬。

结语

如今,这门手艺已经踏上了国际舞台,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离不开杨华珍和她团队默默耕耘的努力。她

用毕生精力捍卫和传承了祖先的智慧结晶,用双手开启了藏羌织绣走向世界的大门。

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增添了独特的亮色,值得世人永怀敬意。

【参考资料】

1. 人民网-2022年10月31日-《杨华珍为藏羌文化绣出一条花路》

2. 四川新闻网-2023年7月11日-《【追光而行 向阳而生】针尖上的芭蕾舞者:一根绣花针,织就困境中的助残致富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羌族   阿坝   藏族   汶川   绣品   灾区   刺绣   技艺   巅峰   人生   文化   国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