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火还怕冷?可引龙雷之火归于原位

在上一周我们分别讲了什么是上热下寒、上热下寒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应对上热下寒的方法之一是清上温下,也就是乌梅丸。

在上篇文章的结尾,我也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除了使用乌梅丸之外,还有什么方法能对付上热下寒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引火汤。引火汤运用的是引火归元的方法,那么这种方法有何神奇之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每年的春夏之交,很多人都会有一些怪病。

这些病,往往都是突然出现的,表现为热症,多数是头面部的热症,比如突然的牙痛、咽喉肿痛、眼睛红肿、头痛、耳痛,甚至面瘫,来势凶猛。如果只是这样就还好,但这些病症,清热解毒不但没用,有些反而更重了。与此同时,在上焦热的时候,下焦却非常凉,比如脚踝、膝盖都会很冷,这样的人,舌质是红的,多数是暗红,脉搏是数而无力的。

这其实就是肾精不足,引起的龙雷之火上奔或者外越。很多人看前面还知道是上热下寒,怎么到了后面就又变成“肾精不足导致的龙雷之火上奔”了呢?这其实就是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对任何一件事的认识如对一座庞大的建筑物的观察一样,常常需要不断变换角度,中医的问题也是一样。

那么什么是龙雷之火呢?

“龙雷之火”、“龙火”、“雷火”是中医文献中较为常见的三个重要词语,由于名称相近,导致时而互称、混称。

在这三个词当中,“龙火”一词出现的最早,多指人体在患有某种疾病后所表现出来的异常之火的外在征象;而“雷火”多比喻成肾虚寒所呈现的假热之象;元·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首次提出“龙雷之火”一词,把龙、雷联系在一起:“其所以恒于动,相火之为也。见于天者,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也……此历指龙雷之火也。”此处的“龙雷之火”已经不再单纯作为自然界之火,而是内化为人体之火的一种象征。

“龙火”“龙雷之火”“雷火”这三个概念引入人体后,其实并没有严格区分,这三者本同是自然界之火,均有“得湿而焰,遇水而燔”、“雨骤而火愈炽”、“日出火斯灭”等典型特性,医家们常借以形象的比喻,指代人体内过亢之相火、虚火、反常之火等。

朱丹溪发明“龙雷之火”一语时,明确指出此火主要寄藏于肝肾,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直言龙雷之火为肝肾之火。如李中梓《病机沙篆》:“不知痫症之发,由肾肝龙雷上冲。”

那么如何安抚龙雷之火呢?《冯氏锦囊秘录》云:“温熄肝肾龙雷之火,如黑姜、附子、肉桂、熟地、山萸……麦冬、牛膝、五味子之类。“由此不难看出,若想熄灭“龙雷之火”可以用辛甘温补之药,也可以用滋养肾水之甘药。

现在大家知道引火归元引的是什么火了吧,那咱们接着往下看,人体的阳气藏于肾中,当人体生病时,阳气不能潜藏,向上灼烧人体,就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而在生病的时候,将病理性的阳气引回肾中,此法称之为引火归元。

那什么时候可以用这个方法呢?

首先是阴精亏虚,肾水不足的时候可以用。肾阴不足,阳气偏于旺盛,阳气有易动,易上的性质,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用大量的滋补肾阴的药物,先补充下部的肾水。再用少量的引火药物,将这股邪火引入肾中。

其次是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如果阳气虚弱,阴寒之气就会逼着阳气往外走。因此就需要温补阳气,要用大量的生附子,配合干姜、炙甘草,或加人参,回阳救逆。

最后就是上热下寒证。肾精亏虚之后,肾阴易不足,会导致命门之火无所依附而上奔,肾阳亦会不足,可能会让肾中阴寒凝滞。因此,相应的水就多了,水涨船高,潜在水里的阳气也跟着往上走。紧跟着这股火就烧到了人体上面,上面的表现和阴虚一致,但是人体下部却是冰冷不温,下肢水肿,甚至是全身水肿。舌淡,有齿痕,苔白水滑,脉象表现则不一定,但重按一定软弱无力。

先简单总结一下,引火归元的火,即肾中真阳,也称相火、真火、命门之火。而元指的是身体阳气所在的地方,可以理解为肾。拿放风筝当做例子,普通实火是因为风大了,所以拽着线向上飞,而上热下寒就像是人没力气了,主动放线。

如果按照引火归元的思路走,那么这种病症一定要记得滋补肾精,然后再配合滋阴或者温阳的药物,平衡阴阳。

大家可以尝试引火汤,这个方子出自清朝名医陈士铎的《辨证录》。引火汤,顾名思义,就是引火归元,把身体上面的虚火引下来,引到肾里面藏着。引火汤专门应对虚火引发的各种症状,比如痘痘、口腔溃疡、咽喉炎、咳嗽、心烦失眠盗汗等等,尤其对虚火上炎引发的喉痹,就是咽喉不舒服特别好。

引火汤的方子如下:熟地、巴戟天、茯苓、麦冬、五味子。

方中熟地黄为君,大滋肾水,以引火下潜。为什么熟地黄重用?诚如陈士铎言:“盖补阴之药与补阳之药,用之实有不同。补阳之药,可少用以奏功,而补阴之药,必多用以取效。以阳主升而阴主降。阳升,少用阳药而气易上腾。阴降,少用阴药而味难下达。”

熟地大补肾水,滋肾阴。阴足了,浮阳就不会上越,虚火就不会乱窜。这里的熟地用量非常大,因为引火汤就是靠大剂量熟地来引火,把肾精补足,把肾水养足。当然,如果感觉没把握,我们可以适当减少熟地用量,而佐以玄参、天冬之属,同样也是可以的。

巴戟天是温补肾阳的药,也可以引火归元,好处是巴戟天补而不燥。那为什么熟地用的多,巴戟天用的少,上面其实已经说了:“补阳之药,可少用以奏功,而补阴之药,必多用以取效。”

当然,这里有个更好方案,那就是加一些肉桂,3~6g足矣。肉桂辛热,能补充阳气。其实肉桂可以补五脏阳气,但是以补肾阳为主。用少量肉桂配伍大量滋阴的熟地黄,可以把火引入肾中。另外,肉桂既能行气行血,又能补充阳气,因此可以起到交通心肾的作用。而且小剂量肉桂即可达微微生火之意,蒸腾肾气向上破阴寒,沟通上下气运之枢机,使浮越于上的阳气归于肾脏。

五味子能收能补,收降浮火,补养肾阴。之所以用的不多,是因为陈士铎曾提到“其味酸而气温,酸能生津,但味酸则过于收敛,气温则易动龙雷,不若少用之,反易生津液,而无强阳之失也。”

麦冬养阴清热,可以泻肺中之伏火;茯苓可以健脾祛湿,熟地很黏,用嘴嚼起来粘牙,一块一块的,很不容易消化,所以茯苓也可以防止熟地滋腻碍胃。

使用引火汤的时候,大家可以看是否有这个几个指征,首先是一般起病很急,常突然发生;其次是常出现上热下寒症状:头面部会有发红、发胀、发热的感觉,而下部会出现双膝独冷的症状;最后是舌面一般少苔或无苔,肾阴不足之象,脉搏是数而无力的。

另外,实火是不能用引火汤的,有高热、口气臭秽、口唇鲜红、舌色鲜红、舌苔黄厚腻、大便秘结、小便色黄气味重、口渴引饮的人一定要注意。

上热下寒程度较轻的人群,日常可适当多吃莲子、玉米、黑豆、粳米、山药、芡实、茯苓等食材,避免过多食用生冷油腻之物,以顾护脾胃阳气。

可以试试这个食疗,材料: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瘦肉。做法:瘦肉焯水,将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一同放入锅中,加清水煮沸后,小火熬1小时,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即可。四君子汤是健运脾胃的著名方,健脾补气,可作日常调养使用。

上热下寒的人,可以重点关注4个穴位: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穴。从上到下,按揉或艾灸都可以。尤其是每晚睡觉前,用掌心最热的地方贴到涌泉穴,或者来回搓热涌泉穴是非常好的。

也可以多练习练习八段锦中的“摇头摆尾去心火”和“双手攀足固肾腰”这两式。

摇头摆尾去心火这一招对去除心火很有帮助,此式动作除强调松,以解除紧张并使头脑清醒外,还必须强调静,因为静以制躁。动作要保持逍遥自在,并延长呼气时间,以去“心火”。同时对腰颈关节、韧带和肌肉等亦起到一定的作用,并有助于任、督、冲三脉的运行;双手攀足固肾腰这一式主要运动腰部,同时也加强了腹部及各个内脏器官的活动。长期坚持锻炼,有疏通带脉及任督二脉的作用,且能强腰、壮肾、醒脑、明目,并使腰腹肌得到锻炼和加强。

除了这些解决办法之外,我希望大家平时要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少肥甘厚腻、少熬夜、少生气,如果能做到这些,即使上热下寒再厉害,也是动不了我们一根汗毛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乌梅   巴戟天   熟地黄   熟地   虚火   心火   阳气   茯苓   肉桂   原位   人体   龙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