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寻找断线的风筝

文/冯爱霞

摇篮的哼唱,催醒了起飞的风筝,它划破星辰,留下生命最初的痕迹。正如我们,无论飞得多远,那根隐形的线,依旧感知到,来自母体的温暖与力量。

——题记

春风轻抚,古城墙下的广场,沐浴在金色余晖中。夕阳的柔光洒在砖石上,给古城墙披上了一层暖暖的金纱。随着春风呢喃,一对父女的身影活跃起来。小姑娘,一手紧握线轴,一手托着“金鱼”风筝,眼中充满着期待。一阵春风忽然掠过,“金鱼”灵动起来,时而上升,时而盘旋,时而遨游。小姑娘随着风筝的舞动奔跑着,她的手臂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宛若在蓝色的海洋里垂钓。当风筝扶摇直上,他们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我仿佛看到了,我童年的自己与父亲放风筝的身影。

父亲是一位老军人,从枪林弹雨中穿过,抗美援朝胜利后,他肩负着“探亲并寻觅伴侣”的使命,回到了沂蒙老区莒县的一个乡村。这消息如同春雷震撼了整个村庄,街道上人潮涌动,水泄不通。父亲一声声呼喊:“娘,娘,我回来了......”奶奶颤抖的双手,不停地抚摸着,她不敢相信,儿子竟然还活着。父亲参军近十年,杳无音信,奶奶的眼睛都哭瞎了。如今,高大的儿子就站在她面前,他们紧紧相拥,泪流如雨。

当媒人来到姥姥家提亲时,母亲从门缝中瞥见,曾经瘦小的邻家男孩,已经成为了一名魁梧的解放军军官,她的心中充满了敬意与羞涩,欣然接受了婚约,随父亲来到了潍坊昌乐驻军部队。上世纪70年代初,我降生在这里,是父母的老来女。那时的营房大院坐落在山清水秀之地,是孩子们的天堂。我常去爬山捉蚂蚱,姐姐们则挖野菜,而胆大的哥哥,把捉到的蝎子放在瓶子里,成了我独特的“美食”。

六岁那年,父亲带我来到了潍坊市区。那时的古街古巷,布满沧桑,路人大都穿着蓝黑色衣衫。自行车的叮铃声,百货店算盘的噼啪声,菜市场上的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我被那些好吃好玩的东西吸引,紧紧抱住父亲的大腿不放,他只好给我买了个木板画玩具。我一拉线,小木人手足舞蹈,可爱极了。正当我得意之际,身边的孩子,有的抱着咕嘎叫的泥老虎;有的放着五彩缤纷的风筝;有的吃着热气腾腾的朝天锅。我又缠着父亲买风筝,他竟然答应了,带我穿街走巷,来到了一位老艺人家。

院子里的老艺人,仿佛是童话里的长者,被一群花蝴蝶、蜜蜂风筝所簇拥。他宛若一位仙风道骨的魔法师,轻巧地将竹条、彩纸和绸布变幻成空中的精灵。他问我喜欢什么,我兴奋地回答:“我喜欢金鱼。”

老爷爷洋溢着慈祥的笑容说:“好,金鲤鱼跳龙门,吉祥如意。”他选出坚韧且富有弹性的竹条,刀削、打磨。随后,老爷爷点燃酒精灯,轻烤竹条,那些竹条宛若舞者,弯曲成优雅的弧度。他将这些竹条排兵布阵,左右对称好,用细线将它们紧紧地绑扎。不久,一个立体的金鱼骨架就呈现在眼前。接下来,老爷爷取出一张白皮纸,平铺在桌上,用红、黄、蓝三原色调出了五颜六色,他提起画笔,仔细入微地描绘,红艳的鱼头,精致的鳞片、斑斓的色彩,最后以点睛之笔,画出了两只圆鼓鼓的大眼睛,一条栩栩如生的红鲤鱼跃然纸上。他似乎心中有尺,沿着图案留边裁剪,然后用黏胶,将图案与骨架,紧密地糊在一起。最后,再为风筝安装上色彩鲜艳的绸布尾巴。老爷爷说,这样既好看又能保持平衡。六角线轴是“线桄子”,可以旋转放线,让风筝飞得更高。父亲赞不绝口,我也欢呼雀跃。

午后的阳光如丝绸般柔软,父亲牵着我的手,一路来到潍坊古城墙下。一面残垣,布满了大小不一的孔洞,青草与野花在裂缝中顽强生长,犹如不息的生命破土而出。父亲轻抚着老城墙,低沉又坚定地说:“老战友们,我来看望你们了,家中一切安好,请你们放心吧!”我疑惑地看着他,父亲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那是1948年4月,一个黎明前的黑夜,潍县战役正激烈地进行。他也参战其中,战斗异常艰苦,城门久攻不破。一群英勇的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爬上了城墙,奉命深入城内,为后续部队打开通道。城墙之上狼烟滚滚,15米高的城墙之下一片漆黑。战士们放下长长的梯子,看不到任何影子。他们用绳子和绑腿布相连,试图够到地面,却始终未能如愿。此时,敌军利用探照灯光,发现了战士们的行动,立刻用火力封锁,梯子被打断了,绳子被炸飞了。

天色渐渐放亮,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剩余战士们心急如焚。一名副指导员挺身而出,跃下城墙,紧接着,一个个战士如雪花般飘落,如陨石般撞击地面。有的战士永远倒在了城墙下,有的艰难爬起,一瘸一拐地又投入了战斗。战役胜利后,那个团被光荣地授予“潍县团”称号。我泪眼蒙胧,父亲抚摸着我的头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呀。”他面对老城墙,行了一个长长的庄严军礼。阳光洒在他的肩头,那挺拔的身姿和眼角闪烁的泪光,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中。

一阵风起,尘土飞扬。父亲轻声说:“走,咱们放风筝去。”我迎风奔跑着,线轴时紧时松,那摇头摆尾的金鱼风筝,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我拽着线,跑出好远,太阳洒着金黄的光晕,就在我收线之时,风筝突然被一棵大树枝头缠绕,我用尽全力拉扯着。突然,线断了,风筝在空中翩翩起舞,随风飘远了。我无助地伸出双手,向天空大喊:“风筝,断线了。”父亲无奈地望着,意味深长地说:“记住,风筝是从这里起飞的。”

不久后,父亲响应国家号召,转业回到地方,致力于家乡经济建设。那一刻,我们全家坐上搬迁的车,父亲与战友们握手,母亲与邻居们拥抱,我和哥姐们也挥泪告别了二十年的家园,我们的第一故乡。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岁月流转已半生,随着双亲的辞世,我亦如那只脱线的风筝,飘向远方。每当倦鸟归巢,耳畔常响起父亲的声音,指引我回望来路。我相信,每一位人,都有自己的旅途,在风筝的线轴上,都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天空。

一张高铁票,我踏上了寻梦之旅,我要寻找,那只断线的金鱼风筝。

半生未谋面的潍坊,宛如出水芙蓉,清新绽放。古老的青砖瓦房与现代化高楼大厦相映成趣,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特色小吃琳琅满目,人间烟火浓郁。童年的记忆如潮水涌向心头,亲切感油然而生,脚步引领着我深入历史的长河。这里,不仅是东夷文化的摇篮,更是齐鲁文化的汇聚地,承载着六千年的辉煌文明,两千载北海名郡的荣光,八千年的文脉在此悠扬流转。这里,走出了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李清照、郑板桥、冯惟敏等一代文豪,他们的笔墨,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文明的苍穹。

我走进风筝博物馆,探寻这个飞翔精灵的前世今生。古时风筝,称为“纸鸢”,潍坊又称“鸢都”,其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墨翟匠心独运,制成了一只木鸟,历经三年精心研制,开创了人类风筝的起源。继而,鲁班取竹为材,对墨翟的风筝进行了改良,赋予了它新的生命。这两位传奇人物,都来自东周鲁国,居住在今潍坊青州鲁山一带。起初,风筝并非只为娱乐,而是源于生产和军事的需要。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张开始被用于制作风筝。到了宋朝,风筝已成为大众娱乐的工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有放风筝的场景。明代,潍坊风筝如春花,开始盛放于民间,手工业的繁荣为这精灵提供了丰沃的土壤。郑板桥曾在此地担任知县,留下了“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的赞叹。

如今,潍坊的四月天,色彩缤纷,随着朝阳喷薄而出,放飞广场一下子喷涌出绚烂的花朵,将蓝天白云,装扮成斑斓的海洋。在这里,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书里有的,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从蜿蜒巨龙到海底奇珍,从飞翔鸟兽到历史人物,百米的巨龙风筝腾云驾雾,重量级的鲸鱼风筝在遨游天宫。串式、硬翅、软翅、板式、立体的,形态各异的风筝在春风托举下,冉冉升起。不同肤色的人们纷至沓来,只为一睹“万物飞上天”的壮观景象。世界上70%的风筝,来自潍坊,它仿佛把陆海空,以及世间万物并联在一起。

儿时的风筝,已与创新、梦想相连。无论是腾空的巨龙、八仙过海的神话、还是嫦娥奔月的传说,亦或是潍坊萝卜、青州蜜桃、昌乐宝石、寿光蔬菜、高密剪纸风筝,甚至是神舟飞船、航空母舰、动车高铁等现代元素,都在空中相遇,打着招呼。百十米长的中国天宫号风筝,宛若置身于浩瀚宇宙,进行着现场对接,当空中的“宇航员”举起五星红旗出现时,地面上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尽管,我未能寻到儿时的那种金鱼风筝,心中有些许失落,但是,父亲的叮嘱就像那根风筝线,引导我去探寻更远的天际。

临行前,叔家五弟向我提及,潍坊临朐、青州的冯氏族人,曾到父辈家乡寻访血脉,续写家族谱系,他们也前去寻根拜祖过。五弟还传给我1220页的珍贵电子版家谱,让我浏览。家谱史册中详细记载了冯氏家族的起源、变迁、先祖们的画像、生平、家风祖训,以及每代子孙的名字和重大事件。这让我感叹不已,我曾看过中央电视台《我有传家宝》节目,其中冯氏后代,国家二级编剧冯益汉老先生,曾受邀将其珍藏的清代《冯氏世录》展示在观众面前,那古书的内容,家族的成就和家风传承,得到了王立群、郦波等专家的高度赞誉。原来,我也与临朐冯氏家族同宗同源,但遗憾的是,在当今的家谱中,女儿身仍未有一丝痕迹,我也仿佛是那只断线的风筝。

我怀着慎终追远的情怀,步入青州古城,那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亲切感,让我穿越时空。大禹治水时划分九州,青州便是其一,古文献《尚书·禹贡》云:“海岱惟青州”,“海”指渤海,“岱”指泰山,体现了曾经辽阔的地域。穿过“阜财门”,进入偶园街,一步一景,错落有致,老店札幌、牌坊林立。海岱都会坊、真教寺、偶园、一门科第坊、大学士坊、冯府旧址等,每一处烟火背后都诉说着历史的辉煌与沧桑。

仰望“一门科第坊”,我心中充满了敬畏与神圣,那牌坊上镌刻着先祖冯裕及其儿孙的名字,以“父子进士”、“祖孙四代皆进士”等荣膺士林。这座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牌坊,承载着皇帝的圣旨,南北抱柱上的对联:“一门风雅,多少芝兰玉树”、“几代书香,无穷国栋良才”不仅凸显了冯家的科第连绵和贤良辈出,更是对风雅书香、优良家风的褒奖。

明清时代,冯氏家族人才辈出,七代人中就有十名进士,八人在正史中有传。文学世家,发自冯裕,以冯裕四子崛起为标志,被誉为“北海世家”。清代学者王士祯赞誉:“二百年来,海岱间推世学者,必首临朐冯氏。”

“一门科第坊”旁便是偶园,又称“冯家花园”。偶园的主人是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后为康熙的老师冯溥,冯溥是冯裕六世孙。偶园有着江南园林的风韵和“康熙风格”的建筑,已有500多年历史,是冯溥告老还乡之所。园内精巧别致,亭阁棋布,小桥流水。 走进园门,花影摇曳,数百年的古树花木欢迎着游客的到来,穿过“偶园门”,山多林茂,怪石点缀,院中古建筑“佳山堂”,是冯溥会客室和书房。我仿佛看到他正在伏案疾书,编纂着《佳山堂集》,闲暇之际,又和文友们在花前月下吟诗作赋。

不必远足,院内就有奇山秀水。假山,别具一格,被誉为国宝,浓缩了九州山川,石峰参差,亭台错落,溪流蜿蜒。偶园内还存有“福、寿、康、宁”四大奇石,形态各异、意趣天成,蕴含着书法的运笔气韵,为中国奇石中的珍品。园内还有“十三”贤石,代表着寇准、范仲淹、欧阳修等十三位曾在青州执政的清官廉吏,以示扬善贬恶。这些奇石玲珑剔透,气度超凡,当风穿过石缝,穿过时空隧道,它一定见过我们那些有风骨的祖先吧。

这时,我想起在江南时,嘉兴海盐县有景点绮园,原为“冯氏花园”,园主为清代诗人冯缵斋,已有150多年历史。园林“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古树名木、假山池塘。两园均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感到如此有缘,遇见了南、北“冯氏花园”和“冯家花园”。

在北海世家的冯氏纪念馆,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如历史的长河,静静讲述着家族世代修身齐家,忠诚廉洁的传奇故事。冯裕,明正德三年进士,他的人生如风筝在天空中划出了跌宕起伏的轨迹,从贵州安察司副使到归隐田园,始终坚守清廉,忠直奉公,仕途近三十年,风雨兼程,初心不改。晚年,他回首往事,对儿子们说:“希宠者负君,媚人者负己,谋身者负人。生平概三无负矣。”先祖们的铜像目光坚定、深邃,我虔诚地站在他们面前,仿佛聆听到他们对文学的探讨,对家风祖训的教诲。

冯裕回归故里后,与青州的文人们组织了“海岱文学社”,以诗歌的形式记录时代,开启冯氏文学的新篇章。冯裕的四个儿子——冯惟健、冯惟敏、冯惟重、冯惟讷,被誉为“临朐四冯”。冯惟敏被后世称为“曲中辛弃疾”,“明代曲家第一人”。

冯溥告老还乡后,寄情山水,每当有故友来访,就常去一个地方赋诗作词,那就是临朐老龙湾。

潍坊临朐老龙湾,是中国七十二大名泉之一,泉多水秀,四季如春。传说,湾内泉眼直通东海老龙王的后宫而得名。这里泉清竹翠,既有北国风光的豪放,又有江南水乡的婉约,原为冯惟敏的私家花园,现为临朐冶源镇风景区。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我踏入冯惟敏纪念馆,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厅内,介绍着先祖们的生平事迹,展示着他们廉洁故事、家风家训及文学成就等。冯惟敏为官正直、其锐利的笔触犹如利剑,揭示民间的苦难与真实。并写下:“家世相传青白吏,一毫不染是根基。”等家风诗句赠与子孙。《散曲概论》评价曰:“冯惟敏的《海浮山堂词稿》4卷,生龙活虎,犹词中之有辛弃疾,有明一代,此为最有生气最有魄力之作矣。”

在葱郁的竹林中,冯惟敏的汉白玉雕塑尤为醒目。他清瘦的面庞,透露着坚毅与智慧;深邃的双眼,洞察一切。他微笑着,迎接着络绎不绝的游客。而我,作为他枝叶的后人,更怀有无比崇敬的心情,三鞠躬,心中充满着敬畏与自豪。

恍若梦境中,我仿佛与先祖冯惟敏相遇。他的眉宇间,与我父亲冯观海竟有相似的神态,我正要向前,却似乎有一道无形的屏障将我们隔开。他问我:“你是谁?从哪里来?”我激动而又谦恭地回答:“我也是您的后代,我来寻找那失落的风筝。”他亦露出惊喜亲切之色,微微点头,仿佛明白了我的来意,风中传来沧桑而又睿智的声音:“孩子,你已回家了。”那一刻,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和他倾诉着......当他得知,今日之中国,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冯氏后人仍传承着优良家风时,他捋着胡须,欣慰地笑了。

雾气缭绕,先祖的身影若隐若现,他吟诵着:“翠竹丛中是我家,人在白云深处......”便消失在郁郁葱葱、傲骨凌然的竹林中。

我抚摸着石碑,一位位先祖,在这片土地上笑过、哭过、流汗过、叹息过,他们的身影,已化作不腐的名字和画像中灿烂的笑容。青州偶园、临朐老龙湾,这些故居就像是他们的灵魂仍然栖息的地方。

目光所及,邂逅一棵古槐,它树皮粗糙厚实,充满斑驳的痕迹,那些分枝,宛如它的胳膊,伸向天空,枝丫间条条祈福的红丝带,随风摇曳,它历经岁月沧桑,见证着世事变迁,坚守着故土,不离不弃,依然根深叶茂,生机盎然,洁白的槐花散发着清香。鸟儿在枝头欢唱,蜜蜂在花间采蜜,游客在它脚下歇息,一片片轻盈的绿叶,在春风中闪烁着生命的光辉。

古树上空,一只只风筝的长长丝线,犹如大树根基的条条支脉,将天地相连。我终于找到了那只失落久远的风筝,把它放飞在了更加浩瀚的天空,它飞舞着,飘逸着,仿佛诉说着一个家族的故事,一段历史的记忆,一种文化的传承。在风起云涌间,一个个风筝,不论是随风起舞,还是逆风而行,不论是低空盘旋,还是回归大地,都在勇敢地找寻着真实的自己。就像那一部部族谱,既承载着先辈的足迹,也将记录着未来的我们......

【作者简介】冯爱霞,笔名小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日照市作协会员、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等。作品发表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媒体、文学期刊、文选诗集等。征文获中国刘勰散文奖、青未了散文大赛奖、青未了金融散文大赛一等奖、齐鲁晚报清泉计划奖、全国郦道元山水文学奖、首届“经山历海”看日照散文大赛金奖等数十次省级及以上奖项。

投稿邮箱:ddsww2022@163.com

壹点号当代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临朐   青州   风筝   线轴   竹条   潍坊   家风   先祖   断线   城墙   父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