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山脉的静谧见证:曾经的军工巨镇,如今荒废的寂寥之地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记忆如同璀璨的星辰,即使时光荏苒,依旧闪耀着独特的光芒。金光仪器厂,这座曾经矗立在华蓥山麓的军工企业,便是这样一颗永不磨灭的星辰。它见证了我国三线建设的辉煌岁月,承载了一代人的青春与梦想,也留下了岁月深深的痕迹。

崛起于山麓的军工传奇

上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局势风起云涌,为了应对可能的战争威胁,我国启动了三线建设工程。华蓥山是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岭谷的天然界山,是平行岭谷的主体山脉,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在这里建厂符合“靠山、隐蔽、分散”的三线建设基本要求,华蓥山光学仪器生产基地主要负责生产各兵种的光学仪器,1965年至1972年,在华蓥山区建起了红光、华光、明光、金光、兴光、江华、长城、燎原8个三线企业,当地人称之为“八大光”。

金光仪器厂起初选址在达县万源,但考虑后期工厂运营不便,便换到今天华蓥市高兴镇,利用已经停产的铁厂和农机厂进行改建。1966年3月开始动工建设,1967年正式建成投产,全厂占地12公顷,由西安的248厂、847厂和山西的304厂,负责援建。主要产品为高射炮指挥镜、加农炮瞄准镜、高射机枪瞄准镜,其中研制的避开射击仪取得重大突破,多项技术成果填补当时国内空白。

在当年,这里人烟稀少,在建厂时,实行的是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方针。车间建的很牢固,宿舍却很简陋,很多都是简易住房。那些来自城市军工厂的老三线人,付出了多少的艰辛,现在的人已经不可想象。

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他们放弃了城市的繁华与舒适,投身于这片荒凉的山麓之中。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一座座厂房,筑起了一道道坚固的防线。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不断攻克技术难关,研制出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军事光学仪器,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军民共荣的辉煌岁月

随着金光仪器厂的不断发展壮大,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工小镇。除了生产车间和办公楼外,还有职工宿舍、学校、医院、商店等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这里的人们过着军营式的生活,定时广播、机器轰鸣、农田遍布。他们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浮躁,却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洒满大地,军号声便已经穿透了厂区的宁静。这熟悉的旋律,是每一个金光仪器厂人起床的号令。大人们匆匆忙忙地从床上爬起,拎着菜篮子走向附近的菜场,挑选着新鲜的蔬菜,顺便带回早点。而家中的孩子,也在父母的呼唤声中醒来,准备迎接新的一天。

随着军号声的远去,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走进子弟学校,开始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而大人们则纷纷奔向各自的岗位,开始了忙碌的工作。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厂区里,每一天都充满了希望与憧憬。

夏天的傍晚,是金光仪器厂最热闹的时刻。大黑白电视机摆放在场地中央,吸引着小伙伴们纷纷前来观看。他们各自拎着小板凳,围坐在广场一圈,享受着难得的休闲时光。虽然电视节目时常被满屏幕的雪花点打断,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兴致。相反,这些雪花点成为了他们记忆中最为深刻的画面之一。

每当夜幕降临,厂区内的灯光逐渐亮起。职工和家属们纷纷涌向食堂,期待着那顿美味的晚餐。只需要花费三毛五分钱,就可以吃到一顿丰盛的肉菜。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待遇已经让人们感到十分满足。

军转民后的转型与探索

进入八十年代后,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防战略的调整,金光仪器厂也迎来了军转民的历史性转折。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里,金光仪器厂开始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和市场空间。他们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生产能力,开始生产各类民用光学产品如望远镜、光电仪表等。后为了更好发展,于1996年10月,金光厂整体搬迁至成都市新都县。

光荏苒下的岁月之痕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当我们再次踏足这片曾经繁华的土地时却发现它已经变得荒凉而沉寂了。那些曾经繁忙的厂房已经长满了青苔和杂草;那些曾经热闹的街道已经变得空旷而冷清;那些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宿舍楼已经变得破败不堪。只有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和纵横交错的管道还在默默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华蓥   达县   山脉   军号   山麓   光学仪器   军工   厂区   寂寥   静谧   见证   仪器厂   辉煌   岁月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