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去阻止孩子在大学同居?

女孩子上大学时和别人同居,这对父母而言,很难接受,但却不好解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女孩成大成人,有人喜欢,被别人“追”是好事,但好事多磨,大学二年竟开始和别人同居,应该制止。

比较客观的现状是,孩子已年满18周岁,是成年人。

成年人做事,懂得利害,明白责任,知道羞耻,晓得好坏,根本不用长辈费心去批评教育。

但不说不等于任其发展,贻误学业,影响个人的发展。所以,要在制止的手段和策略上下功夫。我建议最好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补救措施。

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等地和孩子交朋友

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世界观都正在初步形成。开始渴望被理解、被尊重。因而此时,她们总会有一种我已长大了的感觉,总觉得我是个成年人,做事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时时处处都有表现出自强的个性和倔强的独立性。

他们卯着劲儿来反抗父母,总以我长大了为由,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作为家长,恼火和无奈在此时是无用的。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积极的措施应对。比如说尊重孩子的选择。

现在,既然她选择了喜欢,就爱上了别人。那么,我们不妨暂时接受。即使这件事情违背了我们的初衷和意愿,我们也不妨暂时接受。并在孩子未和你们摊牌前,当作聋哑人,不听不看不说不问。别捅破这张窗户纸,装作什么也不知道。

在此期间,试探着和孩子进行“恋爱”这方面话题的交流。孩子总会跟你说实话的。这个时候,你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身边亲朋好友的恋爱故事,给孩子一定的启发教育,让孩子自己去思考。

有不少媒体曝光青少年离家出走的事情。不少人责怪孩子的感情脆弱,与父母发生了疏离,采取极端对抗的做法。这给家长提了醒,与孩子交流策略更重要,尤其在帮助孩子留住面子的事情上,家长要不留余力地去做。

倘若孩子说她已经恋爱了,你也要顾全她的面子。帮她“搭梯子”,让孩子体面的下台。如果因为首次谈话不愉快、不顺利,那么就赶快终止这次谈话。既然达不到目的,就不要做无用功,等下次孩子情绪好的时候再去交流这方面的话题。

父母亲要学会和孩子成为同龄伙伴、好朋友。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就是做父母的要学会放下自己的尊严、权威。和孩子们一起,用她们的视野、思维、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毕竟孩子们认识问题还是不全面的。如果这样去和孩子交流,至少感情上更加容易沟通。

我们永远不可能高高在上。要学会尊重孩子,尤其是对于相对早熟的孩子,甭用传统观念看待问题。一看到孩子和别人同居,就火冒三丈,想立马采取补救措施,甚至用武力手段扼杀一切。一棵幼苗长成碗口粗的小树,你想一下子攫断,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通过“和平”的方式,与孩子朋友般相处,用孩子的思维看待问题,用孩子的眼光判断事物,用孩子的自带方式来处理她自己的感情问题,至少谈话有了基础,有了对话的可能。在这个时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孩子认识到早恋(大学期间以学业为重)、同居的危害性。

二、佐以案例,事实说话,让孩子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其实就是最大的爱和包容


莎士比亚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

这句话太过于绝对,但也不无道理。大学时期,有多少人恋爱谈得风生水起,学业搞得一塌糊涂,最后7月毕业季,劳燕双飞?

婚姻对不同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对于大部分人看来,婚姻是爱情的归宿,是对美好恋情的见证。因此,相识之后,恋爱的开始都应该以走进婚姻殿堂为目的。

自己的宝贝闺女上大学开始同居,这不是说出去丢不丢人的问题,而是牵扯女儿以后的终身幸福。倘若女儿恋爱的目的就是为了结婚,而男孩最后却和她分道扬镳,势必会给女儿留下“恐婚”的心理,甚至会留下心理阴影,以至于望爱生叹!这个过程是很煎熬的,不妨给孩子讲讲身边的故事和案例。

有这样一对小情侣,女生渴望有一个家庭,因此从大学开始就一直陪伴在男友身边,几年如一日,希望和男生组成家。而男生因为父母多次离婚、复婚,早已对婚姻失去了信心,抱着不婚主义的态度,只希望能和女主这样一直走下去。最后,男方不婚,女方受到刺激而住院,接受长期治疗。

如果这个故事女儿说老套,那么,最近一段时间很火的“硅谷林生斌”的故事,总会把人性的“画皮”撕裂,让人看到某些渣男到底有多渣。

人性险恶的嘴脸,在这个被称为湾区版“林生斌”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一对夫妻结婚20年,都在美国硅谷工作,有多套房产,但是去年,女方被查出胃癌晚期,几个月之后就去世了。去世后,男方不仅不安葬妻子,还霸占了女方200万美元的保险金,火速与小20岁的新欢相亲、结婚并生子,甚至报警驱逐刚失去女儿的岳父岳母。

这对夫妻,女方叫邓煜星,男方叫于宁,两人都是北京邮电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后在美国硅谷工作。一个在谷歌,一个在脸书,待遇都不错。结婚20年,多套房产,俩人孕育了一儿一女。2021年5月妻子病逝,6月,于某就拿着亡妻邓女士的死亡证明在网上征婚。6月21日,他认识了新妻子,仅9天后,两人结婚。

有比这更加说明“爱情”是个易碎品的吗?这样的故事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但并不是所有的男生都和男主一样不负责。毕竟,渣男总是渣男,不可能代表整个男性群体。

大部分情况下,有的人只举着恋爱自由的大旗,宣扬呵护纯粹的爱情不应该披上婚姻的枷锁,毫不负责任地践踏着女方的情感。因为不用背负婚姻的责任,他们便往往可以用“性格不合”“三观不合”等等理由,肆意"玩弄"对方感情后,拍拍屁股走人。

在男权思想主宰的当下,受伤的永远是女生。真正因为某些原因而"恐婚"的女性,恐怕多数有过类似的“受伤”经历。打着"恐婚"旗号不负责任的"渣男",无疑是在"耍流氓"。而大学期间,一切未知,此时的同居经历,与其说是恋爱,不如说是“偷尝禁果”。

做父母的只要把这个意思给孩子讲明白,并且告诉孩子,父母才是他们的保护神,而家才是避风的港湾,要让孩子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其实就是最大的爱和包容。

三、加倍呵护,修复心灵,让受伤的小鸟展翅翱翔属于自己的那片晴空

11载寒窗苦读,如今进入大学求取新知识,正处于人生重要的黄金过渡阶段,许多问题,他们看上去懂了,其实是似懂非懂。

在很多时候,女孩脱离家庭,心灵孤单、内心落寞,往往会把男孩平时对她的关心爱护一类的好感与“爱情”等同起来。而在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不给她灌输正确的爱情观,只是一味地压抑、克制、禁止,反而会让“好感”进一步演化为“早恋”,反而不利于孩子的真正成长。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和利比兹曾经做过一次调查,父母的干预,对恋爱中的男女到底起到怎样的作用?他们惊奇地发现:父母的干预程度越高,恋爱双方越会产生更加强烈的爱。而这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彼此相爱,但双方家族之间的世仇不允许两人在一起,但家族的阻挠并没有切断两人的爱情,反而更加激发两人在一起的愿望。

于是,他们把父母的干预对子女恋爱所引发的效应称之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父母对“早恋”倘若放手不管,一旦给孩子留下“内伤”,父母这个时候要挺身而出,勇敢地和女儿站队,加倍呵护,修复心灵的“创伤”,让受伤的小鸟展翅翱翔属于自己的那片晴空。

恋爱没有对错,尊重孩子。恋爱没有对错,爱情值得尊重。父母不过分打压孩子,让孩子减少思想包袱。用时间这颗“速效救心丸”解决孩子心里的所有疑惑,让父母和女儿和平共处,认识“早恋”和“同居”的危害。

转移注意力,帮助孩子走出情感藩篱。根据女儿的爱好,适时替孩子订阅一些时尚杂志,邮寄一些特产,或者为孩子预约几节“瑜伽课”,都会让孩子忙碌起来,暂时摆脱情感困境,弱化恋爱的“二人空间”。

用亲情和陪伴化解女儿的“夏洛特式”烦恼。毕竟孩子还小,有很多事情需要父母去引导、指正。父母可以讲一讲如何保护一个女孩子,如何为她建立一个殷实而富足的小家庭......爱情、婚姻,本就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必修课。无论它出现在什么时期,父母都应该鼓励孩子、激励孩子朝着更加理性、正确而美好的方向去走。

结语:多元文化时代,一切都进入“快”车道。身为父母,在孩子情感问题处理上,父母的知识往往会“捉襟见肘”,而孩子们更加“游刃有余”。

“新同居”“裸婚”“一夜情”……这些名词不断翻花样,而受伤的,最后无一例外地是女性。男性可以穿起裤子走人,女人还要担心小生命的孕育形成。男性看女孩怀孕,多半会毫不犹豫地说“拿掉”,而女人总想保护生命,往往背上沉重的债务压力、处处受别人的白眼……

现实与理想,是永无交点的平等线。因此,非此即彼,不要梦想着天上掉馅饼,女人自己不强大,就会永远被强大的男性控制在下半场。记住:“你若自强,人必捧场”。这才是每个女性最后的终极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硅谷   孩子   目的   早恋   女方   父母   女儿   婚姻   恋爱   爱情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