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疾控重要提醒!


五月气温升高

病原微生物活跃

恰逢“五一”小长假

聚会聚餐、走亲访友

踏青出游等活动变多


苏州疾控提醒市民

重点关注呼吸道、肠道传染病的预防

学校、托幼机构等人员密集单位

要继续做好聚集性疫情防范

外出活动,衣着单薄

还需注意防蚊防虫

与猫、狗接触时注意安全

提高狂犬病防范意识


手足口病

关注度: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可经消化道、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也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每年5-7月进入高发期。



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7天-10天病程后可康复。发病初期常出现发热、食欲不振、咽喉痛等症状。发热1-2天后,舌头、牙龈、两颊内侧等口腔部位出现水疱,痛感明显,水疱初期为细小红点,后形成溃疡。多数患儿手掌、脚底会出现皮疹,通常不痒,有时皮疹带有水泡,其他部位如臀部、膝盖、肘部、躯干等也可能出现皮疹。部分病例无发热。少数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脑炎、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防控建议


1.做好个人卫生,尤其是手卫生。在触摸口鼻前、饭前便后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家长要督促儿童做好手卫生。在护理完手足口病患者后,务必要做好手部消毒。

图源:苏州疾控


2.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不接触患者及其污染物品、污染环境。


3.做好物品清洁和消毒。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清洁消毒(如使用含氯消毒剂)。患者的呕吐物、粪便及其污染物品、污染环境,应由受过培训人员进行清理与消毒。


提醒:物品消毒可选择中效或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溴)消毒剂,75%酒精对肠道病毒无效。


4.保持居室卫生,勤清洁、常通风。疾病流行期间,不带儿童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5.6月龄以上儿童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相关手足口病发病、重症和死亡。该疫苗仅能预防EV71所致手足口病,不能预防其他型(如CoxA16、CoxA6等)肠道病毒所致手足口病。


细菌性食物中毒

关注度: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通过饮食传播的疾病,痢疾杆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杆菌等是常见的病原菌。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可伴有发热,严重者可出现脱水。该病具有发病突然,家庭呈多例感染,学校、幼托等集体单位表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的特征。



做好食品安全五大要点

能有效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1. 保持清洁。做好手卫生,接触食品前要洗手,准备食品期间经常洗手;清洗和消毒用于准备食品的所有场所和设备;避免虫、鼠及其他动物进入厨房和接近食物。


2. 生熟分开。生肉、禽和海产品要与其他食品分开;处理生食要使用刀具、切肉板等专用设备和用具;使用器皿储存食物以避免生熟食物互相接触。


3. 食物做熟。烹饪温度和时间应能保证食物安全;肉、禽、蛋和海产品等食物要烧熟、煮透,确保食物中心温度达到70 以上。


4. 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室温下熟食存放时间不超过2小时,不能及时吃完的食物要冷藏或冷冻存放,食物在冰箱中储存时间不能太长。冷冻食物不要在室温下化冻,最好用微波炉解冻、冰箱冷藏室解冻或清洁流动水解冻。


5. 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挑选新鲜和有益健康的食物;选择经过安全加工的食品;水果和蔬菜要洗干净,尤其在生食情况下;不吃过期食物和来历不明的食物,不采集、不食用不明野生蘑菇及野生植物。


狂犬病

关注度: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传染病,感染后一旦发病,病死率达100%,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在我国主要传染源是病犬,其次是猫、牛、马等家畜,在有的国家蝙蝠等野生动物是主要传染源。禽类、鱼类、昆虫、龟和蛇等不感染、不传播狂犬病病毒。狂犬病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是否患有狂犬病的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粘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直接接触可能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唾液或者组织。


暴露后处置是暴露后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手段。及时、科学和彻底的暴露后处置能够避免狂犬病的发生。


根据接触方式和暴露程度

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

不同级别的处置建议如下


I级暴露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接触或喂养动物。

(2)完好的皮肤被舔。

I级暴露处置建议:

确认接触方式可靠时,清洗暴露部位,无需进行医学处理。

II级暴露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裸露的皮肤被轻咬。

(2)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

II级暴露处置建议:

(1)处理伤口。

(2)接种狂犬疫苗。

确认为Ⅱ级暴露且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或者Ⅱ级暴露者其伤口位于头面部且不能确定致伤动物健康状况时,按照Ⅲ级暴露者处置。

III级暴露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单处或多处贯穿皮肤的咬伤或抓伤(“贯穿”表示至少已伤及真皮层和血管,临床表现为肉眼可见出血或皮下组织)。

(2)破损皮肤被舔舐(应注意皮肤皲裂、抓挠等微小皮肤破损)。

(3)开放性伤口、粘膜被唾液或者组织污染。

(4)直接接触蝙蝠。

III级暴露处置建议:

(1)处理伤口。

(2)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3)接种狂犬病疫苗。


伤口处理包括对每处伤口进行彻底冲洗、消毒及后续外科处置。伤口处理越早越好。


(1)冲洗: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洗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清洗每处伤口至少15分钟。如有条件,建议使用专业清洗设备和专用清洗剂对伤口内部进行冲洗。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避免清洗剂残留。



(2)消毒:彻底冲洗后,用稀碘伏(0.025% 0.05%)、苯扎氯铵(0.005% 0.01%)或其他具有病毒灭活效力的皮肤黏膜消毒剂消毒涂擦伤口。


(3)外科处置:在伤口清洗、消毒,并根据需要使用被动免疫制剂后,视情况进行后续外科处置。


特别提醒:如确定发生II 级、III级暴露,或者无法确定暴露级别时,应尽快至就近的犬咬伤门诊就诊。




登革热

关注度: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典型的登革热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本病主要由伊蚊传播,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5月 11月,高峰在7月 9月,流行地区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疟疾

关注度: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可威胁生命的寄生虫病,它通过受疟原虫感染的雌性按蚊叮咬人类传播,也可经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及母婴感染而传播。


感染疟原虫的典型表现为周期性的寒战、高热和出汗。可伴头痛、乏力、呕吐、腹泻、肌肉和关节疼痛等,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恶性疟发热常不规则,可引起脑型疟等凶险发作,出现谵妄、昏迷,甚至死亡。


我国虽然没有本土病例,但每年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疟疾主要流行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国家以及东南亚、中南美洲等热带国家或地区,非洲国家最为严重。


预防登革热、疟疾

防蚊是关键


1.尽量选择浅色的长衣长裤,在蚊虫活跃时间段少在树林地下等区域活动。


2.室内可使用蚊帐、蚊香或电蚊香液防蚊,户外可使用趋避剂驱蚊。



3.入境非洲、中南美洲、东南亚等国家人员需提前了解入境国家疟疾、登革热疫情信息,做好预防措施。


来源:苏州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疟原虫   登革热   疟疾   狂犬病   狂犬   苏州   手足   伤口   食物   皮肤   病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