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GDP数据超预期:真实的数据,与不真实的结论

经济规律不存在西方,还是东方那一套:规律就是规律

  按不变价格计算,中国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唱响了中国经济光明论,GDP同比增长5.3%,高于上一年四季度的5.2%。

  这个数据,引起了三种讨论:

  第一,数据是否真实,为什么与微观感受相与甚远?第二,如何理解是一个超预期?第三,是否可以判定中国经济已经复苏?

  这三种讨论都是创造出来的讨论,都是为了唱响。

  先说数据的真实性。

  所有的专家都在努力证明数据是真实的,没有造假。

  大家很辛苦地通过综合数据的对比,证明这个同比增长5.3%的数据完全靠谱。怎么会冒出这么古怪的证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最高级别的公信力,却需要专家蜂拥而上去证明它的真实性,这本身就是个问题。

  问题的源起是美国机构认为中国的数据不可靠。

  我们不清楚美国人有什么根据,从大的逻辑上说,2023年GDP增速5.2%,这个增长水平要是放在美国,那简直是杀疯了,经济的表现简直太好了,就业将出现一工难求的局面;可是,数据自身出现了背离,2023年的GDP增速5.2%,按理说,消费者价格指数,怎么也不至于只有0.2%,而生产者价格指数连续七个月不过荣枯线。这种背离,美国人恐怕永远也搞不懂,在中国,却完全符合二元结构下的发展逻辑。

  当然,中国的确存在统计上的问题。

  政策也不止一次下文,严禁虚报,随意改变统计的取样。去年清华大学教授对青年失业率的调查,与七月份公布的青年失业率21.6%相去甚远,八月份统计局干脆暂停了数据公布,今年再公布,取样变了,数据也变得好看了。既然有公认的国际标准,改变多了,这个指标的可比性又是什么?

  信息危机也许未来最大的危机,一旦权威机构的统计失去了公信力,没有任何力量阻止信息的分化,那将是一种什么局面?

  但是,今年的数据是相当整齐,除地产外,步调一致,专家也正是通过综合数据的分析,证明5.3%靠谱。

  虽然如此,还是要问一句:中国怎么了?美国人说我们的数据不真实,是不是就要去做什么证明?难道各行各业、人民大众感受不是更重要吗?从数据到数据又能证明什么?证明的逻辑起点就是错的,正确的做法是自己去公布取样标准,并要经得起任何机构调查。否则什么意义也没有,因此得出的结论也会有问题。

  更重要的是,GDP没那么重要。

  中国的GDP有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投资和扩大财政赤字拉起来的,由于投资不是以市场需要为主导调配,引起了效率递减,同样是5.2%,有的是赢麻了,有的很可能差到抗不住负债利率,日本就有这种问题。中国业界也一直有一个说法,GDP达到7%,也就是个平手。这些都可以不信,但投资效率低下,是不争的事实。

  第二问题是资源错配,决定了无论经济发展的多么快,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都追不上财富生产的增长,生产与消费不平衡,具有必然性。也就是说,GDP实现计划目标,不等于中国经济已经充满了内生力,也不等于中国已经走出了通缩的压力。

  再谈超预期?

  预期是什么?是预判,计划目标就是预判,而且是一个保守的预判,超出了这个留有余地的预判,本来就是大概率事件,这就是中国式的表达方式;熟悉政策语言的人都会明白,没有超预期,多半是不尽人意。

  大家谈超预期,是为了说明全年目标实现加分了,因为全年是平均数,一切正常。如果没有超预期,甚至低于预期,那就是不正常。

  比如消费者价格指数,年底目标是3%,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回落1.0%,同比增长0.1%,比上个月涨幅回落0.6个百分点,如果按这个节奏,那就是不达预期,这就给后三个季度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如果二季度延续趋势,这个计划目标可以提前盖棺定论了,不来个主动通胀,实现不了目标;而消费上不来,经济又能怎么好?内生力在哪?都是数字。

  所以,既然谈超预期,那么,综合数据都要立足于超预期去分析,这才是客观的态度,要分析所有的数据是不是都超预期,如果是,证明才有意义,不是在忽悠大众。

  核心问题还是形势判断:一季度的数据能不能判定中国经济已经复苏?

  这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也是最容易回答的问题。

  结论先放一边,毕竟一年还没过去,需要说明的是,今年最为严厉的考验不会是GDP,而是房地产。

  房地产量价齐跌,十分惨烈;它的方向不谈明白,用一季度GDP的超预期去证明经济已经复苏,立场正确,但意义不大。

  房地产官方的宏观数据如下:

  1-3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滑19.4%,1-3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滑9.5%,降幅较前值扩大0.5个百分点。其中,施工、竣工、新开工的同比增速分别为-11.1%、-20.7%、-27.8%。到位资金不够充足仍是制约房企拿地、施工的主要原因。房开资金总规模同比下滑26%,降幅扩大1.9个百分点。

  高盛的统计总体下跌的幅度已经到23%,还将继续下跌到40%,黄奇帆去年就强烈建议,跌幅超过30%,政府一定要收购,因为整体经济与民生都无法忍受;如果要问地产界的朋友,实际情况也是超预期,是反向的超预期,且一切刚刚开始。

  在这样的背景下,最好是什么结论也别下。

  中国经济是建立在房子上的经济,分析2024年宏观经济的好坏,看房地产就行了。看房地产是不是会得出悲观的结论?我倾向于房地产年内能触底,这不是来自数据的推演,是期待,也是主观的心情,仅此。

 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问题出在了哪?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此处已添加纪录片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结论   数据   公信力   中国经济   美国   百分点   中国   价格指数   目标   真实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