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区的山沟沟里有座美丽的村子:桃花泉村(周末自驾古村游记)

上周六,天气出奇得好:蓝,暖,无风,阳光普照,气温也刚刚好,这种好天儿不出门,岂不浪费?走!再去博山!

第一站 桃花泉村

桃花泉村位于淄博市博山区岭西乡。

清嘉庆二年(1797年)《崔氏族谱》载:“先世祖居莱芜城北石马庄。始祖讳汝正者,为避金兵之乱,往迤北大金山。及大元开国,始复旧居。再传兄弟四人,二支聚祖,后人居泉子庄”。村旁《崔氏墓碑》所载略同。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李氏世谱》(卷一)载:“吾李氏始祖讳彦明:明洪武六年自冀州枣强县居于山东淄川城西北台头庄入籍……十五世崇禄,移居桃花泉庄。”据上述谱、碑记载,明代以前此处已有村落。

当地群众有“先有小官庄,后有桃花泉”之说。据传,早年村中有一山泉,泉旁有桃树,桃花盛开后,花落满地,俗呼此泉为“桃花泉”,后沿为村名。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桃花泉”。

----甭问,以上资料绝对是我复制粘贴的。

桃花泉在交通上很便利,不用再费脑子琢磨怎么蹭免费高速,直接在雪野高速出口下就行,然后拐拐拐,走走走,桃花泉村到啦!

我们将车子停在了村委会门口的空地处。村口的这排长屋,与村委斜对着,这是以前的供销社吧,“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漆红的大字让人立时回到了八十年代,想当年这几间屋子一定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

供销社前的柏油马路,亮闪闪的,泛着银光,一路朝着东方延伸过去看不到尽头。

顺着村委东墙往里,有条下行的坡道可以进到村子,路旁几棵大树上面挂满了白色的小花,还有粉嫩嫩的小花苞,仿若花苞绽开时,里面会跳出好些小仙子似的。忽地一阵带着浓郁春天气息的微风吹过,逗弄得小花苞抖动起来,小花苞们紧紧地抱着枝条,唯恐被温柔的春风吹落。这是杏树?樱桃?苹果?只有待到秋季,我才能辨别出小仙子们能变成什么样的果实吧?

正午的阳光越发兴奋起来,清澈的天空也没有一丝云彩,深山里的乡村让这天空更加纯净,那晃眼的太阳像是高挂的一盏超大瓦灯泡,照得树叶也都泛成了白色,眯起眼睛看过去,已分不清哪是绿叶?哪是白花?

山坳里坐落着一栋栋石头屋子,有的已经修缮改造成了民宿的样子,有的则还是原汁原味的老屋,还有的是敞口享受着蓝天艳阳、早已被遗弃了的破石屋。

沿着弯弯的河道旁的小路往里行去,右侧全是高高的石屋。暖春季节,村里的各种树木也争相冒出了绿芽,长出各种形状的绿叶,有的上面还挂着各种颜色的小花,在这灿烂阳光的照耀下,再有那洗过般的蓝天打底色,每个镜头都美得像画一样。

小小的一处广场围着几座很有历史年代感的老屋。正西这间门楣上有“办公室”三个字,而平台下面还嵌着一块石碑,可惜当时忽略了没留意到,事后在照片里才发现有这块石碑,如果朋友们有机会也来桃花泉村游玩,可以帮我看看上面的内容。

老屋北墙体里也嵌着一块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所立的重修关帝庙石碑----原本以为这间破屋子是曾经的关帝庙,实则不然,听村里大叔说,关帝庙原在村子西口,那十年里都砸没拆毁了,余的石碑也砌进了屋子的墙体。石碑上面崔姓、盖姓、徐姓居多。

的确,这间老屋的建筑风格不像庙,正常立碑也不会摆放在背阴的位置,而庙更应该是坐北朝南的方向。

石碑前还有一口老井,探头看进去,深深的井道底部还有幽幽的井水。“办公室”后面则是高大的桥洞,上面是公路。

这张照片拍得太成功了----把我拍得又美又飒又高大又修长,嗯,我的小心肝拍照水平越来越高,随我随我。(实际上我身高1米2,体重250,嘿嘿。)

“办公室”左侧是“门市部”,名头很响,屋子很小:一个窗子一扇门。就这仅仅几个平方的简陋小石屋,您也得高抬贵脚,迈步上几步台阶才能进到“门市部”内,说明了啥?它的地位很高,我打赌当年门市部里的工作人员一定也是很有身份和地位的:“要什么?”“没有!”

正西有条长长的巷子,两边都是石屋石墙,如果不是上方扯的这乱七八糟的电线,还有那新换的屋顶,迈入巷道时也如同迈进了历史中。

巷子不是笔直的,依着南边的河道,靠着北边的山势弯成个大弧,而弧里面则是受庇护的众多老屋民居,这在古代风水上是弯弓吧?同时这弯弯的河道也是天然的屏障。

巷子尽头成了三叉口,中央位置是一棵很粗壮的大树,这是棵古槐吗?但为什么已是四月中旬,却枝叶未发呢?

往河道方向的几座屋子也早已被遗弃,无人居住;往北继续又是长长的街巷。原来在我们刚进村时看到的两辆车子是由这条路驶进来的啊。

这座院子是学校吗?透过上了锈的铁栅栏看向里面,院子里杂草丛生,黄色的墙皮脱落,门窗玻璃也破碎了许多,这是废弃有一定年数了。

恕我没文化,当时只看出来“振兴中华,XX群科”,但偏偏又让我查到了:“振兴中华,邃密群科”,这应该就是学校旧址无疑了。(关于邃密啥意思,朋友们自行搜索查询吧,反正俺知道啥意思。)

继续向前,是一座桥,桥南又有一棵树龄几百年的古树,树围很大,但疑惑的是依然光秃秃,好像它被遗忘在了冬季似的。而桥北有一座新建的小庙。

小庙往北仍是学校旧址,因为大门上写着呢: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但这校门只有俩柱子,门儿也没了,没事,里面有屋有窗户----上帝给你开了门也为你开了窗,那就让我进去瞧一瞧。

“校园”里开垦了几块小菜地,上面还有刚冒出土壤的嫩芽小菜,只是正东的这株柏树怪怪的,不像是植在校园里的树种----没错,这里原是一座古庙:迎仙观,而且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古建筑群,庙内也建有多座大殿。

所查资料复制如下(虽然啥也没了,但咱得了解,别去了一看:哟!这教室墙上还有石碑呢!咱不能光当看热闹的猴子,咱得了解它曾经的历史故事,走马观花,也得闻闻花香。)

昔日的迎仙观,占地 1000 多平方米,为一古建筑庙群,规模庞大、气势宏伟。庙内古柏参天,其中两棵柏树高 30 余米,冠幅30余米。庙内三面均建有大殿,北为佛爷殿,东为三义殿,西为五祖殿,南为庙门。庙门内有薛礼、敬德站班,门外正前方有一石珠,高约 5 米,巨石之上,地势平坦。因村外有九条山峪直对此石,古人称此巨石为九龙戏珠。庙外西侧建有龙王殿,东侧有一庙供奉着千手观音。

此庙于1952年被拆毁,改建为桃花泉小学。现从残旧的石碑中,仍能清晰辨出此庙修建年代,集资建庙捐款等情况。1996年撤校后,屋面坍塌,杂草丛生,多年闲置。

看到照片了么?这就是当年恢宏的庙观。。。旧址。

没了屋顶的教室里,还有残存的半拉黑板。而有几间教室更有“特色”,这间的门框是一块劈成了两半的石碑。

而这间下面的墙体全是碑刻砌起来的,横着垒在墙里,脑袋歪着实在不舒服,拍了照片回来仔细辨赏,原来是当初迎仙观的修建碑记,应该是光绪十三年(1887)建造的吧。

----想想蛮有趣,一百年多前众多乡绅、村人风风光光捐资建了这么一座大庙,所有出资人的名字还荣耀地刻进石碑,想着万古流芳,没成想六十多年后竟然全被拆了,因为神佛不能让孩子们读书,神佛也不能让社会进步,更不可能让经济发展,让位吧。还好还好,石碑没有被埋进土里藏在地下,石碑上的众多古人还能看着新社会的孩童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亲眼目睹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原路返回,去找车子。先是遇到一位大娘,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给我们讲了些村子的故事,直到在小桥边分开时,才得知大娘已经81岁,还以为才60几岁。当然大娘也不信我的年龄,嘿嘿,俺不是说过吗?装25岁不可能,但扮个35岁的绝对没问题。

回到那条小坡道时,又一位挎着篮子、拎着布袋艰难向上爬坡的大姨,有点微热的天气,让大姨额头上渗满了汗珠,接过她手中有点小沉的篮子递给小二哈同学,让他提上去。我老妈则和大姨一起气喘吁吁地往上缓步行进。后来向大姨请教这路边好看的小花会结什么果子?大姨说这都是梨树,村里还有好些樱桃树。我说刚才看到青色的小樱桃果了,但这棵树怎么也不认得,还以为是苹果呢。大姨说他们村子的樱桃也很有名,下次来请我们吃樱桃。

大姨说她要去上面村里的女儿家,这是准备去赶两点半始发的公交车。要不是我们不往上面村子走,肯定会捎带大姨一段路的。

临走时要给大姨留瓶水,但大姨坚持推辞,那好吧。

走了,咱去下一个村子。

今日博山游之桃花泉村---夹山村---山王庄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关帝庙   石屋   村子   桃花   大姨   花苞   山沟   石碑   河道   村里   山区   屋子   游记   周末   美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