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学者讨教李光耀:印度该如何崛起?李光耀称:没有人能治理好

引言

印度一直有一个大国梦,从尼赫鲁提出要“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开始,到现在莫迪处处与中国作对,其谋求大国地位的想法,都是一脉相承的。

但早在李光耀在世的时候,就有印度学者曾请教过他印度该如何崛起,李光耀却当场泼了一盆冷水:“没人能治理好印度。”

众所周知,李光耀带领新加坡实现了国家富强,有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连他都说没人能治理好印度,那印度究竟有哪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呢?

一、人的问题才是根本问题

目前,印度人口达到14.28亿,已经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将带来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因此印度政府开始鼓吹人口红利,想要复制中国的成功道路。

在国际上,人口红利更是被视为印度在制造业上取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条件。

然而,人口数量不完全等同于人力资源,糟糕的人口素质和人才结构,反而对印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制约作用。

首先,印度人口激增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新增的社会财富,导致资本积累不足,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虽然近十年来,印度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发展成果没有惠及大多数民众。

比如在IT软件领域,印度在全球范围内有较大的产业竞争优势,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的贫困人口数量一直居高不下,农村地区的状况更是触目惊心,根本无法与印度的国际地位相匹配。

另外,印度人口红利主要体现在规模上,但人口素质低,缺乏熟练工人。

目前印度仍有1.5亿文盲,约占总人口的10%,庞大的适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技术水平都不高,如果无法提供相应的劳动技能培训,他们将成为拖累经济发展的负资产。

同时,印度还面临着高端人才流失的问题,每年都有大量高校毕业生前往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寻求发展机会。

根据国外机构统计,印度净移出人口累计已达1800万,预计这种对外移民趋势将持续到下个世纪,所谓的人口红利只能为他人做嫁衣。

留在本土的劳动力人口,普遍缺乏中国人的艰苦奋斗精神,“躺平”思想严重,尽管印度的人口年龄结构比中国年轻得多,但印度的就业率却比中国低。

数据显示,2021年印度15岁以上人口就业率为44.79%,而中国为64.06%。且由于受到传统思想影响,印度女性的就业率是全世界最低的20个国家之一,目前已下降到了25%左右,而国际平均水平是47%。

人口激增还带来巨大的资源压力,印度虽然疆域辽阔,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十分有限。

随着资源开发力度的增加,印度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灾害频发。

近年来水土流失、荒漠化以及能源短缺等,都是人口与资源矛盾激化的结果。

最后,人口压力、低就业率和人口素质形成恶性循环,人口增长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就业岗位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失业又导致生活水平下降,贫困家庭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都会降低,反过来又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人口的原因外,地理环境对一个国家也有很强的塑造作用,而印度在这方面存在着一些限制性因素,对国家发展是不利的。

二、地理环境的限制

印度虽然占据了几乎整个南亚次大陆,拥有世界第七的国土面积,但由于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和季节降水分布不均,导致有的地方干旱严重,有的地方泛滥成灾,粮食产量很不稳定。

而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印度的人均水资源也逐年下降,从1947年建国时的每人6000立方米,降低到目前的1100立方米,按照国际标准再差一点就属于重度缺水地区了,这极大限制了工农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印度的油气资源不足,国内石油储量只有6.5亿吨,天然气储量只有11386.7亿立方米,70%以上的能源消耗都要依赖进口。

政府又没有制定长远的能源规划,造成近年来能源危机不断升级。

至于印度曾经引以为傲的地缘优势,也在地区霸权战略的错误指引下,变得越来越糟糕。

印度背靠喜马拉雅山,面对印度洋,如果善加利用,将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印度政府以南亚霸主自居,与周边国家摩擦不断,仅仅与巴基斯坦就发生了三次战争,目前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还在继续升级。

尽管印度通过第三次印巴战争,将孟加拉从巴基斯坦联邦中割裂出来,但孟加拉是一个穆斯林国家,对印度没有认同感,双方在边界纠纷、恒河水源分配、民族冲突等方面的矛盾由来已久。

孟加拉的存在,还使印度东北部形成了脆弱的西里古里走廊,使印度在东西两线面临巨大的国防压力。

而北面被印度视为后花园的尼泊尔,在王室倒台、尼泊尔共产党几大派别组成联合政府后,开始调整国策,向中国靠拢;

东南面的斯里兰卡,与印度之间有海上争端,也选择与中国合作来抗衡印度,将汉班托塔港租借给中国99年;

不久前又传来消息,西南面的马尔代夫也要求印度撤离驻军,两国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这样的地缘形势,用四面楚歌来形容也不为过。

然而印度政府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又和美国眉来眼去,以所谓美日印澳四国机制来遏制中国,可惜印度选错了对手,盲目自大只会使国家误入歧途,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以上这些还只是表面的问题,可以通过一些政策手段进行干预,但印度几千年来形成的“散装国家”局面已经积重难返,成为这个国家发展的最大障碍。

那么,印度都有哪些历史包袱呢?

三、沉重的历史包袱

印度是世界上著名的“散装国家”,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

从横向上来看,印度有100多个民族、1600多种语言和方言,其中不少民族之间隔阂很深,比如锡克族与穆斯林有世仇;

从纵向上来看,其主体民族实行种姓制度,主要分为四大种姓和不可接触的贱民阶层,尽管印度宪法已明令废除,但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根深蒂固。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印度历史上屡次遭到外族入侵

如公元前1500年左右,古印度的达罗毗荼文明被雅利安人征服,雅利安人为了维护统治,就通过宗教将人群分为三六九等。

第一个等级是婆罗门,主要是宗教祭祀,第二个等级是刹帝利,主要是军事贵族,第三个等级是吠舍,主要是雅利安平民,第四个等级是首陀罗,主要是土著的达罗毗荼人。

此后,一批又一批的征服者,从开伯尔山口涌入印度,大大小小共有30多次,种姓制度不断巩固和强化,各种细分的种姓超过3000多种,不同种姓之间几乎不通婚,造成严重的阶层固化和对立。

16世纪中叶,中亚的突厥化蒙古人南下印度,建立了莫卧儿王朝,王朝的上层统治者是穆斯林,在著名的阿克巴大帝统治时期,由于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印度迎来一个安定繁荣的时代。

但好景不长,继任者们极力维护宗教特权,社会矛盾再次激化,国家陷入四分五裂,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17世纪以后,英国殖民者到来,并逐步吞并了整个南亚次大陆,才让印度看起来像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殖民当局推广英语和现代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这个国家的裂痕,但也只是暂时的。

比如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矛盾,就是导致印巴分治的直接原因。

近年来随着贫富差距、地区差距的扩大,印度的族群矛盾又有激化的趋势。

2012年7月,阿萨姆邦的居民与穆斯林移民发生大规模冲突,导致41人死亡,近20万人流离失所。

事件发生的原因一方面是长期存在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另一方面是该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土著与移民之间争夺有限的土地和水源,可谓旧恨添新仇。

从那以后,印度东北部地区就没有消停过。

2020年,阿萨姆邦发生829起影响公共安全的骚乱事件,特里普拉邦发生了83起,曼尼普尔邦发生了60起。

2021年12月4日,那加兰邦的驻军误杀平民,导致15人死亡,从而引发当地民众与印度军队发生激烈冲突。

2023年5月3日,曼尼普尔邦发生大规模暴力事件,暴徒放火烧毁了大量房屋和汽车,共造成70多人死亡。

印度东北部地区骚乱频发的重要原因是,该地区在历史上并不属于印度,而是被英国殖民者强行纳入英属印度。

据悉,印度东北部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8%左右,聚居着印度大约3.8%的人口,包括200多个部落。

英国《卫报》曾形容这里是“民族大杂烩”,可以说是印度历史遗留问题的一个缩影。

结语

李光耀对印度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印度有做大国的心,却没有做大国的命,巨大的人口压力,越来越糟的地缘形势,已经让印度不堪重负。

而印度在历史上既缺乏大一统的政治传统,在现实中又无法正确处理内部的民族宗教矛盾,要改变这些痼疾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能维持国家运转就不错了,根本没有余力实现民族崛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印度   孟加拉   穆斯林   种姓   中国   大国   学者   人口   民族   地区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